使團被扣押 這位外交官一怒之下滅了一個國

弱國無外交。2018年4月,一張敘利亞駐聯合國代表賈法裡的一張照片在網上被瘋狂刷屏並引起中國網友極大觸動。

使團被扣押 這位外交官一怒之下滅了一個國

照片中,賈法裡悵然獨坐,像個失去父母的孩子,無奈又無助。他之所以無奈,是因為它在聯合國安理會的發言,受到英美代表一直藐視,在他發言伊始便紛紛離席。而這張照片之能讓中國網友也如此觸動,是因為它讓我們想起了那些年的中國——想起了1919年巴黎和會上的北洋政府外交總長陸徵祥拒絕在和約上簽字;想起新中國前,無數次被拎到談判桌前簽字……。

實際在中國浩瀚的歷史,曾有一位外交官一怒之下滅了一個國。

這個人名叫王玄策,洛陽人,曾在廣西黃水做過縣令、右衛率府長史,後來成為職業外交家。

使團被扣押 這位外交官一怒之下滅了一個國

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率唐使團30人出使天竺(印度),四天竺國王多派使者帶著財物來,準備與王玄策一起到唐朝朝貢。恰逢中天竺王的摩揭陀國(玄奘曾到此取經訪問)國王屍羅逸多死,國中大亂,其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位,發動所有軍隊以拒王玄策。跟隨王玄策的30騎兵與敵人交戰,失敗被擒獲,敵人趁機劫掠諸國貢獻的財物。

王玄策與使團副使蔣師仁僥倖逃出,到達吐蕃(今青藏高原一帶)。在當時,一個小國國王敢逮捕唐朝人,要麼是瘋了,要麼是腦子讓驢踢了。因此王玄大為惱怒,他並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一路奔回長安向太宗哭訴,而是立即發佈檄文,徵招軍隊,得到1200吐蕃兵、7000泥婆羅(今尼泊爾)騎兵。

使團被扣押 這位外交官一怒之下滅了一個國

王玄策合計了一下,覺得8000多兵足夠了,立即與蔣師仁一道,反身殺回了摩揭陀,作戰三天,攻破茶鎛和羅城,斬首三千餘級,溺死敵軍約有萬數。阿羅那順逃走,收攏散兵再行反撲,卻被蔣師仁生擒活捉,同時俘斬敵人數以千計。餘眾跟隨國王的妻子在乾陀衛江抵抗,蔣師仁擊敗他們,俘獲其妃、王子,又俘虜男女一萬兩千人,各種牲畜三萬,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東天竺王尸鳩摩送牛馬三萬饋軍,還送來了弓、刀、寶纓絡。迦沒路國獻異物,並送上地圖,請求得到老子像。

只此一戰,天竺震驚。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五月,王玄策將俘獲的阿羅那順及王妃、王子,和男女俘虜一萬二千人、牛馬二萬餘送到長安。唐太宗封王玄策為朝散大夫。

不經聖命,不請虎節,擅自對外用兵,在歷代歷朝都是夠滅九族的事,但唐朝,特別是盛唐時期不同。強大的國力,開放的文化,俯視萬邦的霸氣,不僅鍛造了出了“秀口一吐 就是半個盛唐”的詩仙李白,“以史為詩”的詩聖杜甫,有“詩魔”和“詩王”之稱的白居易等一大批文風矯健恣肆的詩人,更鍛造出了諸多擁有彪悍強健甚至跋扈性格的文臣武將。

高仙芝是唐代飽受爭議的名將,以“貪婪的征服者”的面目出現在史書中。

使團被扣押 這位外交官一怒之下滅了一個國

高仙芝來自高句麗(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政權)王族。高宗年間,唐滅高句麗,包括當地王族在內的一些高句麗人遷至中土。高仙芝極有可能是在此次遷徙後入伍參軍的,最初,他在軍中並無名氣,後蒙安西節度使夫蒙靈察重用和提拔,一步步升為安西節度副使。

天寶六年(747年)三月,高仙芝奉命征討小勃律(今克什米爾西北部,都城孽多城,今吉爾吉特)。擒其王及吐蕃公主,以兵戍守,使得大食等七十二國“皆震恐,威歸附”,因功升為安西節度使。

使團被扣押 這位外交官一怒之下滅了一個國

滅小勃律後的幾年裡,高仙芝率唐軍轉戰西域,擒王滅國,聲威遠震。每次高仙芝入朝,都要帶回不少戰利品,而這戰利品不是某國國王,就是某部落的可汗、首領。所以,在中國愛情史上曾與楊玉環一起留下濃豔篇章的唐玄宗李隆基,每次高仙芝都會很高興,並緊握其手,說上一句:“愛卿辛苦。”

高仙芝與西域諸國死抗,動不動就要舉兵滅之,為國家社稷計自然是一方面,但絕非全部。高仙芝容貌俊朗,顏值極高,不亞於當今任何一位韓星,但善騎射,性格複雜,集謀略、果斷、殘忍、貪婪、傲慢、自卑、驍勇、懦弱於一體。他評判一個國家是否該滅的標準,在國家之外,還要看其對自己的態度。凡是對自己不尊重或不夠尊重的,在他看來,就是對大唐的藐視,“無番臣禮”。足可滅之。

使團被扣押 這位外交官一怒之下滅了一個國

其中較明顯的例子,就是滅石國。

石國王室為漢朝月氏人後裔,中亞“昭武九國”之一。當初,一部分月氏人居住於祁連山昭武城,後為匈奴所迫,遷徙於中亞的粟特地區,即今天烏茲別克的撒馬爾罕一帶。後裔在當地建立了康國、石國、安國、米國、曹國、史國等九個國家。這個石國,在一件事上得罪了高仙芝。高仙芝立即發兵征討,即使對方願意降服也不行。高仙芝不斷俘虜了其國國王,掠珍寶,屠其城。而且在回師路上,又“摟草打兔子”,隨便征討了突騎施國(西突厥別部),俘其可汗。所以,天寶十年(公元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獻俘時,一次性交給憲宗的俘虜包括:石國國王、突騎施可汗、朅師國王(前一次遠征中俘獲)和吐蕃的一名大酋長。

使團被扣押 這位外交官一怒之下滅了一個國

對於高仙芝近乎“上癮”似的頻頻征伐,玄宗朝甚至後代爭議很大,有人說他興師滅國,有自樹權威和假公濟私的嫌疑。也有人認為,高仙芝當時無論攻擊小勃律,還是征服其他國家,都是唐朝與吐蕃西域爭奪戰的一部分。如果單純地指責高仙芝好揚威異域是不恰當的。在高仙芝一連串的行動下,到八世紀中期,吐蕃的進攻勢頭顯然已被遏制,在“安史之亂”前他們實際上退出了這場對決,高仙芝功不可沒。

天寶十四年十二十八日(公元756年1月24日),在對抗安史之亂中,因宦官監軍邊令城誣陷,一代名將高仙芝以放棄陝郡和剋扣軍糧罪,被斬於潼關。

國強臣悍,國弱臣懦,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怎能不衷心祝願自己祖國強大藩昌,雄立於世界之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