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最早的“外交官” 漢源籍進士郭萬俊出使日本

從黎州鄉村考取進士,高居清末“內閣中書”大臣。

在甲午戰爭前後,他東渡日本,在日本領事館任職,為李鴻章創建北洋艦隊提供了參考意見和充足的時間。

他就是郭萬俊。

如今,在漢源縣九襄鎮滿堰村的“郭萬俊故居”,還有人珍藏著他的畫像和清朝“內閣中書”大臣的匾額。

雅安最早的“外交官” 漢源籍進士郭萬俊出使日本

郭萬俊故居珍藏的匾額

雅安最早的“外交官” 漢源籍進士郭萬俊出使日本

郭萬俊的畫像

天資聰慧 立志報國

8月初,漢源縣九襄鎮滿堰村的田地裡,梨樹、蘋果樹的枝頭上碩果累累。

滿堰村5組,一座古老的四合院靜靜佇立在果樹環繞、樓房眾多的村莊裡,翹起的屋角上,小鳥時停時飛,悠然自得。精美的雕刻,鍍金的花紋,無不展示著工匠的技藝,也展示著當年戶主的氣派。正堂內,擺放著一個神龕。與其他地方四合院的神龕不同,這個神龕左右殘存的鏤空雕刻,彷彿是一條龍尾。

“這個四合院就是郭萬俊故居。”漢源縣政協文史委主任郭朝林介紹,郭萬俊出生於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正是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後。

那時,漢源街上也有很多商號出售鴉片,郭萬俊從小就深知鴉片的危害:村鄰吸食鴉片的富人走向破敗,吸食鴉片者身體瘦弱、精神萎靡、面色枯黃,有的甚至吸食鴉片而家破人亡……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直到1960年清朝廷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而結束。

禁菸大臣林則徐是郭萬俊的偶像。那時,16歲的郭萬俊覺得“要發奮讀書,儘自己的一份力趕走列強”。兩年後,18歲的郭萬俊考取秀才,然而鄉試卻屢試不中。郭萬俊只好在當時的清溪縣玉淵書院苦讀。

清穆宗同治十二年(1873年),29歲的郭萬俊考取了進士。

“當時的科舉制度很複雜,郭萬俊作為一個寒門學子,經過了多個層面的選拔考核才能中舉。”郭朝林說,如今,郭家大院內還保留著郭萬俊的匾額,其中一個上書“欽點內閣中書”,另一個上書“賜進士”,全為金字。

身居重臣 東渡學習

在九襄鎮大木村郭維善家裡,還保存著一幅畫像。

隨著畫紙展開,一個“頂戴花翎”的清朝官員形象躍然紙上。仔細觀察,畫中人物的朝服上有一塊方形錦雞圖案,有飛禽走獸,還繡有海水和岩石的圖案。

據《漢源縣誌》記載,1873年,郭萬俊中進士,欽點內閣中書,正二品大員。

內閣中書,在清朝是個什麼級別?

清朝設六部,再設內閣和軍機處。內閣掌管六部,處理國家政務,相當於現在國務院的領導班子。

“郭萬俊在清朝廷的職務,已經進入高層,與李鴻章同朝為官。”郭朝林說,李鴻章是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在當時的清朝廷中,漢人能居於如此高位,是不多見的。

時值清朝末期,國力衰退。1875年,日本開始了對中國的蠶食。1878年,中日關係惡化。駐日本大使館也降級成了領事館。當時,李鴻章的北洋艦隊還在組建中,為贏得時間,清朝廷決定派郭萬俊到日本領事館任職。

目前,有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郭萬俊是雅安最早的“外交官”。

在日本期間,郭萬俊學習先進文化,治理領事館,為清朝廷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建議。

對於郭萬俊出使日本,《漢源縣誌》評價,“代理長崎領事,聽訴公允,外人稱道”。

1883年,郭萬俊回到北京,寫下了有關他在日本的見聞,他把所見的明治維新,提供給了當政者參考。

議和簽約 悲憤交加

郭朝林說:“郭萬俊出使日本,為清朝建立北洋水師,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參考。”

據史料記載,1888年,清朝於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師。

那時,郭萬俊已回京任宗人府主事,是一個無實權的職務。直到甲午戰爭時期,才重新啟用了郭萬俊,升吏部員外郎可保御使。

那時,清朝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郭萬俊認識到,雖然海軍訓練程度不低,但大清水師軍艦陳舊落後。

郭萬俊常上書建議加強軍事管理,然而,他的建議都沒被重視。

“作為一名清朝廷的大臣,郭萬俊盡職盡責,一直想著如何讓國家富強,不讓外國欺侮。”郭朝林說,“即使是他的祖母、父母病危時,他也沒有回家。”

據《漢源縣誌》記載,1889年郭萬俊的祖母、父母先後病危,郭氏家族都希望郭萬俊能回家探視。因國事繁重,內憂外患,郭萬俊日理萬機,難以抽身回家探視。

郭萬俊和李鴻章的努力和希望,在中日甲午戰爭成了“泡影”。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中日甲午戰爭正式爆發,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

清政府迫於日本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簽訂者正是李鴻章,李鴻章僅僅是清朝廷的代言人,卻要揹負眾人的罵名,心情可想而知有多沉重。”郭朝林說,“不曾想,幾年後,郭萬俊也感受了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悲痛心情。”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逃往長安(今陝西西安),作為漢人,郭萬俊自然沒能和皇帝們一同“移駕長安”,仍然留在北京。

郭萬俊和同僚組織民眾,支援軍隊,在北京與八國聯軍周旋。

然而,正在與軍民一起抗擊外敵的郭萬俊卻接到了慈禧太后的遙控指揮:議和。

與當年李鴻章一樣,郭萬俊與八國聯軍“議和”,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

議和成功後,郭萬俊被清朝廷封為了“守國功臣”。

“這個守國功臣,對於郭萬俊來說,應該是很痛苦的。”郭朝林說。

1902年,報國無望,悲憤交加的郭萬俊在北京病逝。

按遺囑,郭萬俊的遺體被送到家鄉漢源九襄安葬。

如今,郭萬俊故居依然矗立在九襄鎮內,成為當地一處追憶歷史的勝地。

本報記者 黃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