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礎玩透桌遊,這份指南請收好

之前推薦過很多桌遊,我發現有些朋友因為對桌遊接觸不多,在選擇上還是蠻糾結的。

其實大家不用有太多顧慮,桌遊作為益智類玩具,大部分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那就是開放性玩法。雖然每款桌遊都配有遊戲玩法說明書,但這個說明書更多是為了迎合其產品的年齡劃分。

一款優秀的桌遊,是可以讓孩子自發地找到自己能駕馭的玩法、並願意去挖掘更難的玩法,比如《骨牌》、《平衡大師》、《小狗天平》等等,但首先我們必須給孩子提供相關的桌遊素材,讓孩子去熟悉這類玩具的特性。

大家在給孩子選桌遊的時候,第一點要明確孩子現階段哪方面的能力訓練需要加強,第二點鎖定孩子比較感興趣的主題的什麼,基本保證這兩點就OK了。

今天我想聊聊,我們在家陪孩子玩桌遊時,可以怎麼做、如何引導孩子玩透一款桌遊。

孩子不會玩怎麼辦?

很多朋友都問過我,桌遊平時買了很多,可孩子就是不會玩怎麼辦呢?一般這樣問的朋友並沒有認真想過,孩子是真的不會玩嗎?我們對 “不會玩”的定義是否並不清晰?

孩子“不會玩”其實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孩子會玩,只是不知如何開始;另一種是孩子真的不會玩,因為目前的能力還沒有達到這款桌遊的標準玩法。

一般遇到這兩種情況後,直接讓孩子放棄這款桌遊並不是最佳選擇,幫助孩子進入“玩的狀態”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1、孩子不知如何開始玩

拿到一款玩具,尤其桌遊這類有各種配件的玩具,孩子一開始肯定是懵的,如果放任孩子自己擺弄,十有八九孩子很快會失去興趣。

那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

通常我會和孩子們一起拆箱,擺弄各種小配件,和孩子一起猜猜這些東西是用來幹什麼呢?我們可以怎麼玩呢?

比如拆開《骨米諾牌》這個桌遊時,孩子們發現全部都是看似一樣的骨牌。▼

零基礎玩透桌遊,這份指南請收好

然後我會和孩子們一起發現這些骨牌的不同之處是什麼,孩子們很快就會觀察到,每一塊骨牌的色彩搭配不一樣,還有的骨牌中間有很特別的符號。▼

零基礎玩透桌遊,這份指南請收好

於是我就會問孩子們,那你們猜它的玩法是什麼?弟弟Eric說可能是比賽誰能找到相同顏色的骨牌吧,哥哥Joshua覺得骨牌上的每一種顏色都代表一個數字,是用來學習數學算式的(哥哥最近迷上了奧數)。

孩子們說的都對嗎?如果按照骨牌說明書上玩顏色對接、打牌、解殘局,那麼哥哥弟弟就是所謂的不會玩,但他們的玩法是錯的嗎?並不。

玩桌遊並不是一定要按照規則走,孩子也可以自己設定規則,當孩子開始熟悉了桌遊裡面的相關零件、觀察元素、猜測玩法,就是已經進入了桌遊的世界。

所以拿到一款桌遊不要急於去教孩子固定玩法,我們可以陪著孩子自己打開思路去嘗試。

2、孩子的能力暫時沒有達到標準玩法

每款桌遊在研發過程中,設計師都會設定一條能力訓練的主線,所以匹配的

標準玩法是與某個階段的能力相吻合的,所以有時我們按照說明書讓孩子嘗試玩的時候,很容易發現孩子好像不適合。

遇到這類情況,我就會和孩子們進行“能力訓練拆解”。

比如我之前推薦給大家的《平衡大師》,低幼孩子在看圖搭建時,一開始可能會把握不好力度,容易倒塌;又或者會因為空間想象力還不足,看不懂圖,那麼我們就可以先從讓孩子玩平面匹配遊戲。

我們可以把題卡上的圖形“謄寫”到一張A4紙上,畫圖時也可以直接用相應的圖形來描邊,然後讓孩子把相應形狀的積木放上去。▼

零基礎玩透桌遊,這份指南請收好

當孩子對圖形理解比較透徹時,我們不需要再“謄寫”了,可以直接讓孩子按照題冊中的圖形,進行平面圖擺放。▼

零基礎玩透桌遊,這份指南請收好

看似簡單的這一步,其實已經暗含了思維轉化。孩子需要識別書中的圖形,進行一一拆分,轉化成對應的積木塊,然後再把這些積木塊按照書中的圖形進行重新組合,這是拆圖——重組的過程

最後才是真正的立體圖形搭建。▼

零基礎玩透桌遊,這份指南請收好

所以一款桌遊拿到手裡,我們不能因為孩子不能匹配標準玩法、或者孩子看起來沒有興趣,就直接下結論:孩子不會玩。

一般孩子拿到手立馬就會玩的玩具,很多時候是不需要孩子多開動腦筋、思考過多的,但只有在不斷的嘗試中,挑戰自己一開始並不能立馬駕馭的玩具,孩子才能真正地得到成長,這就是桌遊的早教價值呢

父母不會陪玩怎麼辦?

在社群裡大家每次討論起桌遊,也都一致認為桌遊的確是很好的提升孩子智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玩具,但在陪玩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孩子怕輸、孩子玩一會兒就放棄、孩子不願意持續挑戰等等,以至於父母會“率先放棄”這類優質的早教玩具。

其實很多桌遊本身設計是非常諳熟孩子心理的,在遊戲方式和主題上會盡量兼顧趣味性和能力訓練,但對於孩子來講,父母的陪玩和恰當的引導依然是必不可少的。

而對於單人桌遊和多人桌游來講,父母陪玩的側重點又是不同的。

1、單人桌遊陪玩技巧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單人桌遊重點是鍛鍊孩子的專注力和思考深度,所以在陪玩時,我們的策略是不主動介入孩子的遊戲,但這並不等於要完全放手。

在這個陪玩過程中,我覺得有兩點大家是可以參考的:

  • 及時給予孩子鼓勵和讚揚
  • 及時提供幫助,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比如在玩《平衡大師》時,當孩子自己獨立按照書上的圖搭建出來一個造型時,他是急需被肯定的,那我們此時的角色就是“誇誇誇”,我還會給孩子拍照進行留念,激勵孩子挑戰下一道題。▼

零基礎玩透桌遊,這份指南請收好

而當孩子發現自己無法完成挑戰受挫時,我們的角色就要立即轉變,和孩子一起找問題出在哪裡,引導孩子嘗試如何解決,並給孩子以肯定

所以單人桌遊陪玩更多是挑戰我們“誇孩子”的技巧和說辭,讓孩子產生成就感,激發出挑戰欲就OK了,這是每個孩子都需要的,即使我家很內斂的哥哥Joshua,在挑戰《奇石迷陣》時依然會向我展示他的每一個作品。▼

零基礎玩透桌遊,這份指南請收好

單人桌遊是很好地讓孩子耐住寂寞、專注用心地解決問題的教具,但孩子天性具有“三分鐘熱度”,所以這類桌遊一般建議給孩子選擇題卡式樣的,讓孩子可以一道題一道題地去玩,不給孩子太大壓力,讓孩子能夠體驗到成就感。

2、多人桌遊陪娃核心

在陪孩子玩多人桌遊時,我們通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孩子怕輸、孩子耍賴不按規則走,所以在陪玩時,我們需要解決的一個核心點就是弱化輸贏,同時讓孩子瞭解輸贏背後的機制,明白客觀性

不過在瞭解如何應對這一點時,大家不妨先試著回想一下,當孩子哭著喊著說“不要輸”的時候,我們的回應方式有哪些?一般來說,負面反饋中最常見的有兩種:

一種是直接誇獎,“哪裡有輸啊,我看看,我家寶寶最棒了”——這是片面誇大事實;

又或者是表達沮喪,“唉,真可惜,就差那麼一點點就贏了”——這是過度負面情緒映射。

這兩種方法其實在社會模仿的研究中,都容易有偏頗。我們具體要做的一方面是給孩子樹立榜樣,當自己也輸的時候,表現得平靜一些,和孩子分享自己輸的心態:這次我輸了,寶寶贏了,我得找找原因,下次試試能不能贏你哦。

一方面我們要和孩子一起找輸了的原因,比如在玩古詩詞的桌遊時,哥哥和弟弟比賽誰最先按照題卡上的詩句按照對應顏色疊完寶塔的。▼

零基礎玩透桌遊,這份指南請收好

哥哥因為對所選的詩句比較熟悉,很快就完成了,而弟弟因為剛剛學會這句詩,就相對慢了一些,輸了。所以輸贏的問題關鍵是對詩句的熟悉程度,明白了這點,弟弟就不會過於傷心。

其實當孩子瞭解了“輸”背後的原因,便願意為了“贏”去努力,同時因為這個分析過程讓孩子對“如何贏”有了目標,就更願意接受和繼續嘗試。

在家庭早教中,我一直很喜歡用桌游來作為我們家親子啟蒙的教具,玩了那麼多年的桌遊,家裡的桌遊早就已經堆成小山了,但是我最感慨的其實是從玩桌遊的過程中看到孩子們思考能力的提升和團隊協作的加強。

因為桌遊要玩的好,靠的可不僅僅只是運氣,它潛移默化提高的是孩子的策略邏輯能力,以及統籌協作能力,這些都是對孩子影響深遠的。

更何況,每款桌遊除了本身蘊含的能力鍛鍊,還有附加的益處。比如單人桌遊,它帶給孩子的還有獨立沉浸思考的能力,這對孩子們日後獨立、高效地完成課後作業習題、願意積極面對對學習中遇到的每道難題,可謂十分難得。

其實一類玩具能夠風靡全球,被很多早教專家認可,也得到了大範圍的推廣,那一定是有它不可替代性的優勢。如果說孩子在玩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父母陪玩時也遇到了困惑,這都是蠻正常的,我們要做的便是陪著孩子去感受它的魅力,引導孩子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如今疫情還沒有徹底得到解決,很多孩子依然不能回校,希望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我們可以藉助桌遊讓孩子不無聊、不虛度,依然有所成長。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