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蟲害科普丨小麥線條花葉病的危害與防治

一、分佈與危害

小麥線條花葉病又名小麥糜瘋病、小麥拐節病。廣泛分佈於美國、加拿大、約旦、羅馬尼亞、俄羅斯,以及我國新疆、甘肅、陝西等西北地區。除侵染小麥外小麥線條花葉病毒還可侵染大麥、燕麥、稗、黍、糜、黑麥、高粱、莧色藜、玉米及部分禾本科雜草。1954年,在甘肅隴東的慶陽、平涼地區和陝西咸陽地區的北部,發病面積達6.7萬hm2。20世紀70年代以後,陝北及甘肅河西地區也有發生。21世紀以來局部地區偶有發生。小麥線條花葉病對小麥產量影響較大,輕者減產30%~50%,重者顆粒無收。受病麥田與糜田愈近發病愈重,病株密度隨之呈梯級分佈,150m以外的麥田基本不發病。在糜子收穫前,小麥出土越早發病越重,9月1日播種,發病率67.2%,而10月初播種的發病率僅10.6%。

病蟲害科普丨小麥線條花葉病的危害與防治

二、症狀

幼苗期感病,植株葉色變淡,葉片變窄,葉片自一側向上捲曲,葉上出現細小短條及黃色小點,與葉脈平行,並逐漸發展成不規則的條狀花斑,用擴大鏡觀察可見棲息在葉脈處的乳白色蟲體。新葉片也可看到隱約的褪色條紋,葉脈濁化稍暗。拔節後,節間向外向下成弧狀彎拐。此症狀在基部1~3節最為明顯。病情嚴重的全株分蘗向四周匍匐,穗鞘扭卷,不易抽穗,或穗而不實。整個病田表現植株鬆散,外觀異常。拐節症狀僅在農家品種上表現,這種特異性症狀是我國小麥線條花葉病的顯著特點。

病蟲害科普丨小麥線條花葉病的危害與防治

三、防治技術

1. 壓縮早糜田面積,合理作物佈局

合理安排輪作倒茬,避免糜、麥生育期相遇。在易災區,積極擴種油菜、豆類及菸草等經濟效益高的作物;或擴種、複種糜子,儘量不種大糜子,使糜、麥生育期不相遇,以切斷病毒與介體蟎的侵染循環21世紀以來,由於複種指數的提高和壓縮早糜子的種植面積,直接切斷了介體蟎和病毒的糜一麥循環,是生產中小麥線條花葉病不流行或少發生的重要原因。

2. 選用抗、耐病品種

20世紀70年代,豐產3號、延安6號、農大157、農大155、品九、太谷49等品種,受病後雖有一定症狀表現,但不發生拐節匍匐,造成的減產也輕,曾在生產中起到重要作用。21世紀以來,因地制宜地推廣種植了延安17、延安19、榆林8號、7537、慶豐1號、G407等品種,表現抗(耐)線條花葉病此外,北京8號、 Owest、農大311、平原50等抗病性均較強,特別是黑麥與小麥的雜交後代比較抗病。

病蟲害科普丨小麥線條花葉病的危害與防治

3. 化學藥劑殺蟎防病

利用化學藥劑殺滅傳毒介體小麥曲葉蟎,可達到治蟎控病的目的。用70%吡蟲啉溼拌種劑60g,對水500~600mL,拌種25~30kg,並堆悶8~12h後播種,對苗期殺蟎防病有一定效果,並能兼治其他地下病蟲和地上害蟲。在秋苗期或返青拔節期,可用10%吡蟲啉4000~6000倍液大田噴灑,防止小麥曲葉蟎在田內擴散。

4. 收穫階段防止介體蟎擴散

已發生小麥線條花葉病的麥田、糜田,要及時收穫拉運,不要在靠近大田的場地堆放、碾打。收穫後的病田要及時翻耕,防止介體小麥曲葉蟎蔓延、擴散。

病蟲害科普丨小麥線條花葉病的危害與防治

來源:《中國農作物病蟲害》

病蟲害科普丨小麥線條花葉病的危害與防治

植醫堂,國內領先開創的“人工智能+網絡植物醫院”在線平臺,提供一站式的農作物健康在線診療服務。

更多資訊敬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上海植醫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