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15:仁宗最頭痛的一件事,因前朝舊盟而起,富弼力挽狂瀾

清平樂裡,富弼與晏殊在慶曆新政失敗之後相繼被貶,這對翁婿宰相,算得上宋史上一段佳話。富弼化解遼國逼宮索地之事,更算得上一段傳奇。

關南之地如何成遼國尋釁導火索

宋慶曆二年(1042)正月,也就是遼重熙十一年,遼興宗重議索取歸宋的關南十縣之地。遼人所說的關南之地,是一筆舊帳。

五代周顯德六年(959),後周柴榮北伐契丹,水陸兩軍齊發,收復了瓦橋、益津、淤口三關及瀛、莫二州共計17縣。遼稱這三關以南的地區為“關南”,大約在當今白洋淀附近雄安新區一帶。

清平樂15:仁宗最頭痛的一件事,因前朝舊盟而起,富弼力挽狂瀾

宋取代後周後,關南成了遼與大宋多年未解的一個結。關南之地對遼對宋都非常重要。對遼而言,失去關南,其南京(今北京)無險而守。他們認為關南之地是被周世宗奪走的地盤。

對中原而言,關南是後晉時被契丹奪走的燕雲十六州的一部分。太祖、太宗一直誓言收復,但經歷幾次拉鋸苦戰,周世宗奪回的17縣,只剩10縣為北宋控制。

在1004年雙方簽訂澶淵之盟前,未曾就關南歸屬起過爭執。談判之時,遼方首次主張關南主權,要求恢復與後周開戰前的國境線;宋當然不會答應,聲稱如果確要追溯,那也要回到後晉割讓燕雲十六州之前的歸屬。

當時的宰相寇準力主不談賠償,直接向遼國索要失地。雙方掌門人都想盡快了結戰事,最後各做讓步,未在領土問題上過多糾纏,共同擱置爭議,直接進入經濟問題。

幾經交鋒,達成了各自認為體面的協議: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遼歲幣10萬兩、絹20萬匹。這些財物不是戰爭賠償,而是算作關南十地的稅賦。

這種算法,名義上確認了宋對關南十地的實際佔有權,但稅賦送遼,又使得遼享有了實際收益。

看起來一舉兩得的事,卻給關南之地再起糾紛埋下了隱患。

此後宋、遼之間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遼地發生饑荒,宋朝會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時,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邦鄰友好持續四十年,麻煩來了。關南之地歸屬問題,被遼人當成向宋發難的重要藉口。

遼是有備而來,遼也是乘虛而來。

看問題不能單看一時一事,而要放在歷史的長河以及北宋整個內外環境來看。

十一世紀四十年代,北宋的邊防步入多事之秋。

1042年,北宋已與西夏開戰,戰事並不順利,屢打敗仗,處境十分艱難。西部開戰,北部當然要加強邊防,以防事變,但這成了遼人尋釁的藉口。

呂夷簡推薦富弼出使,歐陽修暗指其中玄機

遼興宗派使到宋之前,進行了認真的權衡。遼興宗同南、北樞密使和朝中大臣商議,欲借宋與西夏戰局困境,一舉收回關南之地。遼興宗意志非常堅定,甚至不排除御駕親征。朝中也有人反對發動戰爭,為達成共識,遼興宗親臨宰相府第向張僉問計。

清平樂15:仁宗最頭痛的一件事,因前朝舊盟而起,富弼力挽狂瀾

宰相張僉面授一計,並且言道:陛下不必御駕親征,先派使臣問罪宋朝,事若不成,再作計較。於是大臣蕭特末和翰林學士劉六符受命出使宋朝。

遼使未到,風聞先傳,先說宋朝不該興師伐夏,再說宋在邊境增兵建工事,浚通進入契丹的河道,意欲挑動戰爭,揚言關南十縣應該還給遼國等等。

遼使臨朝,舉國震動,朝臣方寸大亂。派何人應接遼使成了宋仁宗的難題,朝中大臣言說對遼國情形不明,無人領令。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宰相呂夷簡推薦富弼。

歐陽修不以為然,擔心呂夷簡另有圖謀。他援引唐朝名臣顏真卿出使李希烈之事,暗示富弼可能面臨的處境,希望他不要出使。

呂夷簡不予理睬,也沒有向仁宗言明。歐陽修所說的顏真卿事,發生在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叛軍李希烈部攻陷汝州,圍逼東都洛陽。七十五歲的顏真卿因過於耿直,多次對軍國大事知無不言,招致宰相厭惡。所以被派去敵營安撫李希烈,結果被扣留拘禁以至於被殺害。

富弼臨危受命,並無懼色。他對仁宗說,臣不敢因念生死而不接聖命,必當竭盡全力,報效龍恩。仁宗深受感動,讓富弼先接伴遼使。

遼使進入宋境後,非常傲慢。宋使以禮相接,蕭英聲稱有病不答謝。富弼正色:“我從前出使北方,病臥在車中,遇到遼使也必以禮待。如今中使到,而你不守禮儀,是想幹什麼呢?”

蕭英遂以禮待,雙方敞開胸懷交談。富弼摸清了遼的意圖,向仁宗彙報。仁宗只答應增加歲幣,也同意將宗室女子嫁給遼國皇子,關南之地絕不肯退讓。

富弼將使遼國,仁宗升他為樞密直學士,富弼辭謝不受。他說:“為國盡忠乃為臣本份,不怕煩勞是臣職責,何必以官爵為酬呢。”

遼使屢生事端,富弼見招拆招

宋慶曆二年(1042)四月,富弼率團使遼,與對手展開了一系列鬥爭。初時,遼興宗不斷責問富弼:

你們違背盟約,近來一直增兵備戰,給遼國贊成很大威脅,意欲何為?我的大臣不斷提請興兵南下,是我覺得應該先禮後兵,若你們不肯歸還關南十地,我必發兵。”

富弼面不改色:你們不會忘了章聖皇帝(宋真宗)的恩德吧?當年澶淵之戰,若不是章聖皇帝心懷慈悲,手下留情,遼軍能有一人逃脫嗎?

見遼興宗陷入思索,富弼進一步幫他分析戰與和的利弊:

您自己可細細思量,與中原互通友好,年收歲幣,何人受益。是人主獨享其好,還是臣下更有所獲?反過來呢,如果挑起戰端,又是何人受益。是不是人主要多提風險,利益反盡歸臣下?那些勸你發動戰爭的人,他們只不過是在替自己考慮罷了。

更何況,如今中國疆域廣闊,精兵百萬,法令嚴明,上下一心,如果交戰,你們能獲勝嗎?即便獲勝,人員傷亡、物資消耗又由誰負責,是臣下還是人主?所以戰爭對人主來說有害無利,您要三思才對。

遼興宗從未從這個角度考慮問題,富弼一席對談,讓他定心來重新思考,興兵南下的意志不再那麼堅決。

富弼進而解釋邊境局勢,化解興宗的敵對情緒:宋在邊境的佈防都各有因,沒有一件是針對遼國。比如堵塞雁門,那是為了防備李元昊的;開掘塘水,是為了生產,在互通友好之前就有了;至於讓百姓充軍是為了補充軍隊缺額。所有這些,並沒有一件違背盟約!

遼興宗對此無話可說;聽了你的介紹,我才知道其中的詳由。但關南是祖宗留下的地盤,斷不可放棄。

富弼不卑不亢:晉時把盧龍之地和幽燕十六州劃給契丹,周世宗時又攻取關南,這都是歷史上的陳年往事,如果各自索要土地,以何時為限呢,難道北朝真的能佔到便宜嗎?

遼興宗不再言,請富弼與劉六符議談。

劉六符直言:遼主堅持索要關南十縣,如果接受金帛會感覺恥辱。

清平樂15:仁宗最頭痛的一件事,因前朝舊盟而起,富弼力挽狂瀾

富弼毫不讓步:我朝皇帝也強調,朕替祖宗堅守國土,萬不可將土地予人。他不忍傷兩朝赤心之臣,才委屈自己答應增加歲幣。如果你們一定要索取土地,那就是破壞盟約。北朝發兵挑起事端,錯不在我們。澶淵之盟在前,天地與先人俱在,有誰可欺。

會場談不攏,換個方式又談。第二天,劉六符約富弼為獵。劉六符侍從箭射走鹿,他面露得意之色,將馬靠近富弼,“遼獲得土地之後,雙方就可以長久歡樂友好。”

富弼抬手一箭,射落空中飛雁,轉身告訴劉六符:“北朝既然以獲地為榮,南朝則必定會以失地為恥。兄弟之國,一榮一恥,又如何能共享歡樂?”

再談時,劉六符表態說,你的榮辱言論,我們君主認為確有一定道理。現在看來,只有和親才是唯一路徑了。遼的意思是想讓太子耶律洪基娶宋朝公主。

其實這個時候的談判條件,已達滿足了仁宗的底線,仁宗對嫁宗室女與遼並不反對。但富弼不鬆口,他正告遼臣:聯姻聽起來不錯,但雙方風俗習慣各不相同,容易引起埋怨隔閡,何況本朝公主只有4歲,尚不言嫁。話又說回來,即便是本朝長公主出嫁,所送聘禮不超過十萬緡,哪裡有像歲幣那樣源源不斷的利益呢?

富弼曉以利害,打動了遼朝君臣。他們開始猶豫,覺得通婚並不實惠。為防止倉促作出決定,遼興宗提議談判暫緩,請富弼回朝向仁宗稟告後再議。

其實彼時,雙方已看得到談判的曙光。遼興宗意味深長地表態說,“等你再來時,如果選擇了可接受的條件,就將盟誓書約帶過來。”

到底結局如何,下回說一究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