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安古镇:山同脉,水同源,书同文的国度,秋盆河畔的中国风

说起会安,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个典型的中国式地名,浓浓的东方风情,婉约,柔美,和煦,端庄。但事实是,这是距离越南中部的城市岘港,大约30公里的一座古镇,曾是历史上著名的东方大港。

会安古镇:山同脉,水同源,书同文的国度,秋盆河畔的中国风

(图为会安古镇标志性建筑日本桥)

越南,这是个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一个国家。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个国家是中华文化圈里传承中国的儒家文化最全最完整的。越南,无论是建筑,还是饮食,服饰,或者风俗习惯,宗教仪式,都在承袭着中国的传统。

今天想给大家聊聊会安古镇,走进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镇,你一定有一种身在异乡不是客的感觉,满眼的中国元素,熟悉的东方面孔,我们一定会感叹,这真的是东方韵味里婉约的美。

我们就从会安古镇满眼的中国元素,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优越的地理位置,越南的华人文化,古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文化对越南的影响,给大家用文字来一场视觉的旅行,感受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深远影响。

会安古镇:山同脉,水同源,书同文的国度,秋盆河畔的中国风

(图为会安古镇秋盆河边老房子)

一:身在异乡不是客。会安古镇的中国元素。

如果有一个国家,你走在路上,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文化牵引力,让你在瞬间像在中国一样,那么熟悉,那么自在。这个国家一定是越南。

(1)五彩灯笼高高挂。

会安古镇,最多的中国元素,便是灯笼。中国人历来喜欢红色,觉得喜庆,吉利,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寓意着很多中国人的情感和情结里面。秦淮河上的水灯让多少人魂牵梦萦。

和中国不一样的是,越南人的灯笼都是纯手工制作的,一个灯笼可以有三四种颜色,用料也多样化,最上等的材质便是丝绸。漫步秋盆河畔,一股浓浓的中国风,在五颜六色的灯笼映照之下,格外的别致。像是回到了民国时期。漫步上海滩的感觉。

会安古镇:山同脉,水同源,书同文的国度,秋盆河畔的中国风

(图为会安古镇的灯笼和越南少女)

世界上有很多个国家的人,所谓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人,口口声声说不喜欢中国人,觉得中国人素质不高,走出国门的影响力不好,这些现象肯定是存在的。但是从来没有一个外国人说不喜欢中国的文化。

中国的灯笼文化又来已久。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每年的农历正月十月,家家户户挂起灯笼,寓意吉祥,美满,团圆。中国人最喜欢团圆,每一年的春节便像是人口大迁移,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每逢年末的时候,从世界的各个国家,中国的各个角落,乘着飞机,坐着火车,甚至骑着摩托车,只为在年三十的那一天吃一顿团圆饭。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一马戴

灯笼,总是和团圆联系在一起,总是和乡愁联系在一起,总是和思乡联系在一起。总是和漂泊的人联系在一起。离家在外的人,风尘仆仆回到故乡,看到门口挂的那盏灯笼,便潸然泪下,像是黑夜里的灯塔。

会安古镇:山同脉,水同源,书同文的国度,秋盆河畔的中国风

(图为中国老百姓家门口的灯笼)

越南人对灯笼的喜欢,近乎痴迷。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越南人过的四大节日,均来自于中国。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节日的传承里,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对生活,对未来,对祖先,对自然,对生存秩序,土地伦理的一种敬畏,一种仪式。

越南人,在一盏一盏的灯笼里,传递着一种美好的夙愿,亲手制作的意义,在于让文化在生活里得到落地。大概越南人不会去深究灯笼的历史,不会去研究灯笼的原理,他们只是在一代一代的人,潜移默化的影响里,把最美好的东西保留下来。

(2)河灯,承载着老百姓最纯粹的祈愿。

河灯,本是中国民间的一种祭祀活动,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有特定的日期。

但是在越南,河灯是老百姓最常见的一种祈福活动。每当夜幕降临,秋盆河畔便亮起一盏一盏的河灯,飘在河里,顺流而下。里面有当地的普通老百姓对生活美好的祈愿,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这里许下美好的心愿,愿在这个充满信仰的国度,心想事成。

会安古镇:山同脉,水同源,书同文的国度,秋盆河畔的中国风

(图为秋盆河河灯)

(3)旗袍里的中国智慧,奥黛里的东方魅力

中国的旗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富家太太,千金小姐,一身旗袍便能将一个东方女性的魅力体现的淋漓尽致。郑逸梅先生即称 “原来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国后始御之”

会安古镇:山同脉,水同源,书同文的国度,秋盆河畔的中国风

(图为《花样年华》张曼玉旗袍造型)

比如《辞海》中有关于旗袍的注解:“旗袍,原为清朝满族妇女所穿用的一种服装,两边不开衩,袖长八寸至一尺,衣服的边缘绣有彩绿。辛亥革命以后为汉族妇女所接受,并改良为:直领,右斜襟开口,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边开衩,袖口收小。”

旗袍到了越南,经过改良,成了奥黛。越南是一个文化包容性和兼容性很强的国家。越南女人穿的奥黛,属于国服,颜色的深浅代表年龄。也能区分地区,中部喜欢藏青色,北部喜欢黄色,南部喜欢紫色。

越南姑娘,既有东方姑娘的婉约,又有西方女人的奔放。奥黛叉开的很高。究其原因,在于越南女人要干活,不像中国民国时期的太太,是富贵人家的象征。

会安古镇:山同脉,水同源,书同文的国度,秋盆河畔的中国风

会安,随处可见穿着奥黛的越南姑娘。对于传统的服饰文化,保护的最好的便是日本。在京都,随处可见穿和服的日本姑娘,我们常常感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敬畏,到了一种如痴如醉的境界。

日本江户时代的《装束要领抄》指出:“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异益。本邦通中华也始于汉,盛于唐世时。朝廷命贤臣因循于徃古之衣冠而折衷于汉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为。本邦之文物千岁不易之定式也。”

会安古镇:山同脉,水同源,书同文的国度,秋盆河畔的中国风

(图为京都的日本穿和服的女人)

每种服饰,都折射一种文化,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性格。越南的奥黛里,有中国文化里最含蓄的美,大概中国人是比较含蓄的,推崇中庸之道,但是奥黛里,还有着西方文化里的豪放和自由。越南的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思想。

每到节日的时候,越南姑娘,一身奥黛,曼妙多姿的身材走在大街上,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果你有幸,去到会安,可以在古城买一套奥黛,那里可以拍出最复古,最唯美的照片。

(4)会馆文化,祠堂文化,孔庙文化,妈祖文化。

[1]会馆文化。在会安古城,过了日本桥以后的那条非常繁华的街道,就是鼎鼎有名的会馆街。当时的会安,是个非常大的港口,有来自很多国家的商人聚集在此。其中有两个国家的商人最多,一个是日本,一个是中国。

会安古镇:山同脉,水同源,书同文的国度,秋盆河畔的中国风

(图为会安古镇福建会馆)

这条街,有五大会馆。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福建会馆和中华会馆。这里曾经聚集着很多来做生意华人。在这里落地生根,中国明清时期的建筑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沿袭。

听我当地朋友说,那时候的华人,每逢过春节,便在中华会馆舞龙,华人的小孩也在这里学习华语。中国人到了海外,虽然是为了谋生,做生意,但却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是华夏儿女的血。到现在,除了新加坡的华人,大多数华人会说华语,会写汉字,这是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没有中断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2]祠堂文化。会安也是祠堂最多的地方,这里居住着大量当年的华人的后代。以福建人,海南人,广东人居多。而中国把祠堂文化传承的最好的也就是这几个省份。祠堂代表一种家族观念,祠堂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汉代。

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在祠堂面前,所有黄皮肤的人,都能寻找到自己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记。祠堂,是存放乡愁的陈列馆,是安放灵魂的栖息地。


会安古镇:山同脉,水同源,书同文的国度,秋盆河畔的中国风

越南的华人,把这一习俗,从中国带到了越南,因为越南这片土地,是当年中国的华人下南洋的第一站。随之带来的。还有中国的文化和习俗,可以说,在传播中华文化的路上,华人做了很多贡献,正所谓,海水到处,便有华侨。

[3]孔庙文化。越南的北部和中部的会安地区,有很多孔庙,南部相对于北部中部,以西方文化为主。会安有很多孔庙,熟悉的建筑和文化气息,会让你不自觉的感叹,原来中国的文化,在越南保留的如此完好。

越南的河内,还保留有国子监。承天顺化,有着整个越南历史最悠久的,阮氏王朝的行宫,被称作小故宫。这些最传统的中国文化,在越南人心里,就是财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来自于中国。

越南人,对于儒家文化的传播,是非常接地气的,生活化的,已经融进日常的东西。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从古至今,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

[4]妈祖文化。越南人有一部分靠打鱼为生,毕竟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渔业资源丰富,而渔民出海,最怕遇到风浪和意外,他们和中国沿海一代的渔民一样,信妈祖,拜妈祖,祈求平安归来。

会安古镇:山同脉,水同源,书同文的国度,秋盆河畔的中国风

(图为妈祖像)

妈祖是海神,全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共有上万座从湄洲祖庙分灵的妈祖庙,有3亿多人信仰妈祖。海外的华人,信妈祖,是为了不忘记祖先。无论是难产,还是疾病,人们都信妈祖,能帮他们排忧解难。他们也想把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传递给下一代。

(5)文字里的历史

越南最早用的是汉字,但是如今我们去到越南的任何一座城市,看到的是越南文。法国人为了从精神上,文化上,控制越南人,发明了越南文。以至于现在越南的年轻人,看不懂祖宗留下来的文献记载。

河内大学已经将汉语列为必学语言。如今中国走向世界,汉语慢慢成为通用语言,毕竟是人口大国。语言的延伸永远跟经济挂钩。

会安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中华文化在越南的深度传播,也成就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会安古镇:山同脉,水同源,书同文的国度,秋盆河畔的中国风

(图为越南地图)

整个越南的地图,像一只长长的海马。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靠近海洋,漫长而优质的海岸线,成就了越南独特而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

会安曾经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港口,原为占婆国的对外贸易港口,古称“大占海口”。早在17世纪,它便与马六甲成为东南亚最重要的商埠,也是越南最早的华埠。

华人下南洋,第一批到的国家,并不是马来西亚,而是越南的会安。在这里,世界各地的商人在进行贸易往来。中国的金锭,银锭,毛笔,茶叶,源源不断的在这里开始了交易。越南的香料,海产品,燕窝,也不断的输送到了中国。

这一切商业往来的开展,都得益于会安的地理位置,从这里出发,到东南亚的十四个国家,船程不会超过两个小时。得天独厚的绝佳港口位置,使得会安成为了可以和马六甲相媲美的港口。所有的船只,在这里进行补给以后,会前往马六甲。

这个港口,也是最早占婆国前往中原进贡的港口。连接着国家之间的外交。承载着文化的传播。经济的发展。

商业往来的过程,文化也被作为一种输出,在这里落地生根。华人的到来,为这里传播中华文化奠定了基础。并且在时间的长河里,成为了越南文化的一部分。

如今的会安,虽然不再是贸易港口,这里也失去了往日的商业气息,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旅游业。朝阳产业的发展,也承载着文化的传递,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在这里感受着越南,感受着中国,感受着曾经辉煌无限的会安港。

会安古镇:山同脉,水同源,书同文的国度,秋盆河畔的中国风

三:一杯咖啡,一杯农桑茶,一下午的时光。慢节奏的会安,是一种诗意的栖居。

越南人喜欢喝咖啡,源于法国人长达近百年的殖民,法兰西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无数印记。散漫慵懒法国人,教会了越南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大街小巷的咖啡馆,渗透了这个国家的人们心里,他们的一天。从一杯咖啡开始。

会安古镇:山同脉,水同源,书同文的国度,秋盆河畔的中国风

(图为会安古镇喝咖啡的情侣)

当然,越南人还喜欢喝茶,并非普洱茶,竹叶青,碧螺春,而是飞去寻常百姓家的农桑茶。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这个国家的人,很有趣,是世界上唯一的,把茶和咖啡一起喝的国家。

他们喜欢漫无目的的闲谈,没有焦虑,没有匆忙。漫步在会安古镇,迎着秋盆河的风,凉爽的时候,仿佛这里是没有时间的概念童话世界,只有活在眼前的人。和珍惜生活,乐于享受的人。

会安古镇:山同脉,水同源,书同文的国度,秋盆河畔的中国风

(图为吃河粉的越南姑娘)

中国的经济走向了世界,成为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有了飞速的提升。但是走在北京的王府井也好,成都的太古里也好,昆明的顺城大街也好,来来往往的人,太匆忙,行色匆匆。

太多的人,活在了手机里,活在了这个网络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有多久,没有和父母好好聊聊天,我们有多久,没有和知己挚友谈心,我们有多久,没有静下来,想想自己的内心,纯粹的自己。

会安古镇:山同脉,水同源,书同文的国度,秋盆河畔的中国风

四:延伸——中华文化圈辐射的三个东南亚国家

(1)日本

关于日本,大家一点都不陌生。无论是日本制造的汽车,还是日本的相机,服装,以及日本的动漫,等等,我们对日本的印象,加上了匠人精神的标签。

去过日本,我们就会对这个国家有了更多关于文化的了解。中国的茶道,香道,佛教,纺织,都是在唐朝时期传入日本。唐朝最鼎盛的时候,是世界超级大国,周边的邻国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看盛唐的文化,去京都,去奈良。佛教文化,建筑文化,都是似曾相识的感觉。日本文化里也有儒家文化的印记。我们暂不说历史,只聊文化。

会安古镇:山同脉,水同源,书同文的国度,秋盆河畔的中国风

中华文化,也在影响着日本的文字。日本的文字,有一部分依然保留着汉字的组成,其意也是有着通俗易懂的含义。

日本跟中国一样,也在使用筷子。日本造的车,也极符合中国的中庸思想。

疫情期间,日本送来了医疗救援物资,外包装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会安古镇:山同脉,水同源,书同文的国度,秋盆河畔的中国风

(图为日本赠送的救援物资)

文化就是这样,可以把两个国家联系起来,在漫长的岁月里,唯有文化,光芒万丈。

(2)韩国

要说韩国,跟中国的文化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最显而易见的。韩国的国旗。太极八卦图,乃伏羲大帝所创,古代的高丽王国,写的皆为汉字。

前些年,韩流兴起,一时间风靡整个中国,要说影响,还是中华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着韩国。

韩国也在使用筷子。韩国的古建筑大多也是明朝时期的风格。

(3)越南

这三个国家里,中华文化保留,影响最深的国家便是越南。从文字,到节日,习俗,服饰,信仰,无一例外。

会安古镇:山同脉,水同源,书同文的国度,秋盆河畔的中国风

写在最后:

我本人非常喜欢会安古镇,越南比起中国,并不富裕,经济发展在停留在中国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农业大国,信息,互联网,商业发达程度,都落后于中国。

但是在越南中部的这座古镇,你可以感受到穿越千年而来的文化影响,巨大的一种视觉和精神的冲击力,让我们身在海外,依然能够挺拔,那一定是中国文化赋予我们的自信,连带着一个文明古国的辉煌历史,一并展现。

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真正能够让中国走向强国之路的,一定是文化这条路。古老而伟大的一条复兴之路,正在走向世界,连着世界,那就是“一带一路”。

会安古镇:山同脉,水同源,书同文的国度,秋盆河畔的中国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