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說比說什麼更重要

人們得出最終結論,有55%是根據說話者的舉止做出判斷,即說話者看起來想要表達什麼意思,也就是通過視覺判斷;另外的38%來自對說話人的語氣、語調、音量等的判斷;只有7%的信息來自說話人的詞句和講話內容。也就是說,傾聽者得出的結論,其中有93%來自說話者怎麼說,而不是說什麼。

如果你的說服對象坐著而你站著,你也應該坐下來。如果他們站著而你坐著,你要麼選擇站起來,要麼給他們提供椅子。如果他們交叉雙腿而你抱著胳膊,你就是在傳遞一個接近他們的信號。

如果你的說服對象是一個活躍的交流者,那麼在和他溝通的過程中,你至少得表現出一定的活躍性。如果對方並未特別活躍而你卻是,那你就需要控制自己的行為。畢竟,對那些不活躍的交流者,當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觀察對方的手、胳膊和麵部表情時,就很難聽清楚對方在說什麼。

當你向一個人微笑,而對方並沒有用微笑回應你的時候,你很可能會覺得有一些不愉快,並決定再也不向他們微笑了。

如果你的一天過得很不輕鬆,而你的說服對象並非這樣,那麼你至少要解釋一下你的行為,這樣對方就不會認為你是在針對他們了。你可以說:抱歉我今天過得糟糕透了。這樣,你嚴肅凝重的表情不會影響其他人聽你說話,因為他們理解你的難處。

聆聽者得出結論的38%來自語速和音量。有些人講話快,有些人講話則慢騰騰的。你不得不重複幾次,這樣對方才能聽懂你說的是什麼,如果你有這樣的情況,那說明你講得快了,應該降低語速。當你說話的時候,人們開始嘀咕,或者悄悄離開房間說明你說得太久了。注意對方說話的語速,然後調整自己的,以便讓兩者儘量接近,這很重要。你不必像其他人一樣講得那麼快或那麼慢,但應該儘量減少這種差別,並傳遞表示親近的信號。

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環境嘈雜,而你正費勁地從別人的低聲細語中聽取信息,卻仍然聽不真切。這時,你需要協調。你可以用喃喃細語回話,他們會問你:“什麼?我聽不清。”這樣他們就會完全瞭解自己的問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環境嘈雜,而你正費勁地從別人的低聲細語中聽取信息,卻仍然聽不真切。這時,你需要協調。你可以用喃喃細語回話,他們會問你:“什麼?我聽不清。”這樣他們就會完全瞭解自己的問題,並主動開始提高聲音,以便你能聽清楚。

這就是協調的力量。所有需要你做的,只是重視與你交流的那個人,並向他們傳遞一些表達親近意思的信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