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县简历

大名县,隶属于河北省邯郸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位于东经114°58′11″~115°28′28″,北纬36°05′07″~36°30′10″之间。东与山东省冠县、莘县毗邻,南与河南省南乐县相连,西与魏县交界,西北与广平县为邻,北与馆陶县接壤。北距省会石家庄247公里,西北距邯郸市73公里,西南距河南省安阳市92公里,南距河南省濮阳市75公里,东距山东省聊城市92公里。

2013年,大名县辖20个乡镇,651个行政村,总面积为1052.98平方公里。2012年,总人口86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首批扩权试点县。大名县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季同季,无霜期长,干寒同期。

2014年,大名县生产总值完成103.95亿元。

2019年5月5日,河北省政府发出通知,正式批准大名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魏文侯七年,魏文侯得到了邺地。至其子魏武侯时,将邺作为别都。魏武侯今大名县境内一块属地作为其公子元的食邑。

汉高祖十二年因该地曾是魏地,所以以些邺地为中心设立魏郡。又因今大名一带曾是魏公子元的食邑,所以建县时以元城县名之。

西汉后期汉宣帝在位时,元城县委粟里少女王政君被选入后宫,许配给太子。

汉元帝初元元年,被封为汉元帝的皇后,称孝元皇后。

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二年元城县成为阳平郡的郡治所在。

东晋及十六国时期前燕建熙元年从元城县划出西部地方建贵乡县。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复置贵乡县,后又省。

东魏天平二年,分馆陶西界复置贵乡县。此时,元城、贵乡、魏县均属魏尹。

北齐天保七年魏县及元城县俱废,并入贵乡县。

隋开皇六年元城县、魏县从贵乡县分出复置,并从元城县分出一部分设马陵县,均属魏州。

唐武则天圣历二年分贵乡县复置元城县,贵乡、元城、魏县均属魏州。

唐乾元元年,复改为魏州。

唐建中三年,田悦改魏州为大名府,这也是“大名”被用作地名之始。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承袭唐制。

唐光元年三月,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改贵乡县为广晋县。

唐光三年改东京兴唐府邺都魏州。

后晋天福二年七月,改兴唐府为广晋府,改兴唐县为元城县。

后汉乾佑元年,改广晋府为大名府。

北宋初期,承袭前制。稍后,元城县、大名县、魏县先属河北路,后属河北东路大名府,称之为“北京”。

熙宁六年,大名县并入元城县。

绍圣二年复置大名县。金时期大名县、元城县属大名路大名府。

元大名县、元城县属中书省大名路。

元至元二年,省元城县入大名县,不久复置元城县。

明大名县、元城县属中书省大名府。

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大名县入魏县。

洪武十五年二月复置。

清初承袭明制。清顺治十六年,大名县、元城县属直隶行省大名府。

乾隆二十三年,省魏县,306个村归大名,31个村归元城。

民国年间,大名县、元城县属直隶冀南道。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政府溃散。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3月,山东省朝城县的张鲁、王奉两个区并入元城县,元城县改为元朝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7月,划城区及周围建大名市。此时,市、县分设,属冀南三专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降大名市为县辖市。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改为城关区,同时废元朝县,将元朝县的张鲁、王奉两个区划归山东莘县,其余全部并入大名,此时大名县属河北省邯郸专区。

1958年10月,废魏县入大名县。

1960年5月,撤邯郸专区,大名县改属邯郸市。

1961年5月,恢复邯郸专区,大名仍属之。

1961年6月,魏县从大名分出复置。

1970年,邯郸专区改称邯郸地区、市合并,称邯郸市,大名县属邯郸市至今。

行政区划

大名县辖20个乡镇:大名镇、杨桥镇、万堤镇、龙王庙镇、束馆镇、金滩镇、沙圪塔镇、铺上镇、大街镇、孙甘店镇、旧治乡、西未庄乡、王村乡、黄金堤乡、西付集乡、埝头乡、北峰乡、张集乡、红庙乡、营镇回族乡。

大名县政府驻地位于大名镇大名府路28号。

位置境域

大名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位于东经114°58′11″~115°28′28″,北纬36°05′07″~36°30′10″之间。东与山东省冠县、莘县毗邻,南与河南省南乐县相连,西与魏县交界,西北与广平县为邻,北与馆陶县接壤。东西长45.45公里,南北宽37.58公里。县治驻大名镇,北距省会石家庄247公里,西北距邯郸市73公里,西南距河南省安阳市92公里,南距河南省濮阳市75公里,东距山东省聊城市92公里,东北距山东省临清市101公里。大名县总面积为1052.98平方公里。

大名县简历

地貌

大名县坐落于华北大平原南端,属掩埋古河道的壤质土冲积平原。海拔最高点是王村乡田固村为49.29米,最低点是漳、卫河汇流处南侧39.8米,高差9.49米;坡降比约为1:4000。以卫河为界,卫西为漳河冲积扇的边缘,土质粘重。卫东是由黄河冲积物形成的,土质以沙为主。大名县因系河流冲积平原,所以大平小不平,微地貌复杂。但平原是构成大名地貌的主体,占总面积的90%以上。

气候

大名县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季同季,无霜期长,干寒同期。即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宜人,冬季寒冷少雪。全年的主导风向为南风,其次是北风,出现东风、西风的机会较少。

土地资源

截至2013年,土地总面积1580828.1亩。其中耕地1146296.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2.5%;园地63986.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05%;林地87745.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55%;其它农用地55105.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49%;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83435.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61%;交通用地8687.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55%;水利设施用地7740.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49%。未利用土地14282.3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9%。其它土地13548.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86%。 [6]

水资源

2013年,大名县历年平均降水量为504.9毫米。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份,平均降水量为307.1毫米;冬季12-2月降水稀少,以雪为主,平均为16.1毫米;而春秋两季的降水量变化较大且不稳定。年降水量在300-800毫米的,占85.2%。降水频率在83%以上的降水量在700毫米以下,降水频率在73%以上的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 [9]

生物资源

2013年,大名县有小麦、花生、芝麻、玉米、大豆、棉花、谷类、薯类等。

交通运输

大名距离石家庄、济南、郑州三个省会城市均在200公里左右,1小时覆盖人口1500万人。地处中原经济圈、环京津经济圈、山东半岛经济圈三大“经济圈”之间,市场辐射区域辽阔。邯济铁路过境建站,大广高速、106国道、215省道纵穿南北,邯大高速、313省道横贯东西,“一铁两高三线”。

风景名胜

大名县简历

卧龙槐

卧龙槐位于县城内西街中段路北侧,是明代兵,工两部尚书刘遵宪后花园门前所栽,距今约五百年。刘遵宪、原籍西未庄乡刘军庄人,明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后任朝迁要职,告老还乡后,在县城西街购置宅院居住,当时路南为住宅区,有大型建筑藏书楼等,路北为宗祠、花园赏玩之所,占地面积约为15000平方米,现已建为民宅。刘姓后人现传至二十世上下,古槐区周围和刘军庄仍居有其后人。古槐历经风雨沧桑,做为古城发展之见证,现仍枝叶茂盛,尤为独特之处,是东端平伸一枝,酷似龙型,头部有枝角上促,嘴眼明显,栩栩如生,游客多慕名而来,叹而观止,真乃冀南第一古槐也。1983年大名县人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名县简历

大铁钟

钱于明万历年间,原在县城内道前街关帝庙拜殿内悬挂,钟为铁质,系一次铸造成型,全高2.49米,口径1.47米,厚度0.08米,总重量为3.06吨,钟钮为二龙相交之龙钮,钮高0.60米,钟身项部有八个孔,下沿为波浪状阔口,钟体铸有多种纹饰,自上而下分别为卷去纹,缠枝莲,忍冬花以及八卦纹饰。钟身中部分别相对“皇帝万岁”“臣宰千秋”八个大字。1987年移至县招待所院内,1995年在天池公园内悬挂。2002年移至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建亭悬挂保管,1983年大名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大名县简历

大陨石

原位于县城北关大名师范南端董家花园内,体积约为13立方米,重量5.73吨,呈不规则状,一面有孔,形似太湖石,《资治通鉴》有陨石落于大名的记载,但是否此石,尚无考究。1987年至县招待所院内,1995年在天池公署摆放参观,2002年迁至大名县石刻博物馆院内建亭保管。1983年大名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大名县简历

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大名县石刻博物馆,现有石刻200多件,有中国最大的古碑“五礼记碑”,大名石刻艺术源远流长,早在8000年前,磁山先民就创造了石磨盘、石磨棒等原始石刻艺术形态。邯郸境内至今还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汉代“群臣上醻”和“赵国易阳南界”刻石。北朝时期邺城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留下了南北响堂石窟和众多的单体石造像,创造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北齐样式”,对隋唐以后造像艺术影响深远。

大名县简历

何弘敬墓

何弘敬墓志铭为中国已出土中最大唐代墓志铭。墓志有盖均为青石质。志盖呈顶式,顶面边长0.96-1.00米,底边长1.88-1.96米,厚0.88米。顶面正中篆刻25字“唐故魏博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赠大师庐江何公墓志铭”。四周有四杀浮雕兽面及四神,四杀交角处浮雕牛,马等动物。雕工精美、神态生动。四侧边雕刻波浪,图案简炼,线条流畅。墓志为正方形,边长1.95米,厚0.53米。表石四侧边的中部雕刻花卉,供养人,上下雕刻波浪,花瓣,墓志镌楷书60行,满行58字,共3800字。

大名县简历

大名府古城遗迹

大名府古城遗迹位于现城东北5-12华里一带,以大街、双台村为中心,现在的东门口、南门口、铁窗口、北门口四村是故城的东、南、西、北四大城门旧址,分外城和内皇城(也称宫城),外城周长48里,占地面积36平方公里,内城周长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大名府帮城始建于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年),明洪武三十四年(公元1401)年,毁于漳卫洪泛。一九九二年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00六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

大名县简历

大名天主教堂

大名天主教堂位于大名县城内东街,始建于1918年,1921年12月竣工,是河北省现存最雄伟壮丽的圣堂之一。建筑面积约1440平方米,为钟楼和礼拜堂一体的哥特式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建筑材料为砖、石、木。钟楼位于整个建筑的北端,楼高46米,楼上三面各嵌有一直径1.42米大钟,正门上方3米处的供龛内雕刻有圣母抱耶稣玉石像,像两侧刻有对联:“欲识其宠请看怀中所抱,要知厥能试观掌上所持”,横批“宠爱之母保障大名”。

大名县简历

朱熹写经碑

朱熹写经碑,又名“朱子太极石刻”,位于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内,原碑书于南宋乾道丁亥(1167年)年,朱熹撰文书丹蔡元定刻,行书窠字体。立于常州府,即现湖南长沙市,元仁宗延祐己未(1319年)废毁。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大名府督学畿南按照南宋传下的“原碑”拓片重新翻刻“朱熹写经碑”,最初镶嵌于大名府学“明伦堂”大殿山墙上,1986年迁至今址。碑砂石质,高1.8米,宽2.9米,厚0.3米,重4.2吨,座为丰槽角基。明代畿南重新翻刻并立,碑文摘录《易经》里一段文字,概括了宇宙间变化原理,共111资,每字16厘米×13厘米见方。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名县简历

马文操神道碑(3张)

马文操神道碑

马文操神道碑立于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原位于大名县寺庄村西,后移于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内。青石质地,碑首、身为一体,原座已失。现通高3.40米,宽1米,厚0.36米,为龙首碑。碑首高1.17米,宽1米,厚0.36米。碑首阳面题额篆刻“大晋故赠秘书兼马公神道碑”,3行4字排列。碑身阳面行书碑文,共计3390余字,为晋高祖石敬塘令贾纬为马文操撰文,高廷矩书丹立碑,主要刻记马文操生平、家世及大晋对其家庭后人的册封,碑文字体如行云流水,有很高的书法价值。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人物

大名县有邓丽君、郭隆真、岳岐峰、赵富林、田成平、邓鸣贺等著名人物。

地方荣誉

2013年大名县被誉为“中国面粉之都”、“中国花生之乡”、“中国小磨香油之乡”,“中国食品工业强县”,“中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称号。

地方特产

大名县简历

草编

大名县的草编,以天然、优质的小麦莛秆等天然原料,经过精心选料、拔莛、浸泡、掐辫等十几道复杂的工序编织而成的。经技术人员的巧妙设计和工人的精心加工,编制出洁白、柔韧、光亮的各种草帽、草蓝、草盒、草垫、地席、茶垫等。

大名县简历

小磨香油

小磨香油大名府小磨香油始创于清光绪年间,以芝麻为原料,用石质小磨和独特的传统技艺加工而成,品味纯正,居食用油之首。

以上整理自百度百科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三省结合部中等城市,打造富强、美丽、活力、文明、和谐新大名!

  • 大名县2019年目标任务:
  • 全县生产总值增长7%;
  •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5%;
  • 全部财政收入增长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 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值完成市定任务;
  • 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
  •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PM2.5年均浓度下降率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市定目标。
  • 大名县2019年工作重点:
  • 持续攻坚脱贫 坚决补齐全面小康短板;
  • 狠抓有效投资 坚决增强县域综合实力;
  • 聚焦转型升级 坚决推动高质量发展;
  • 加快县城建设 坚决打造区域次中心城市;
  • 大力振兴乡村 坚决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 拓展第三产业 坚决构筑发展有力支撑;
  • 强化污染治理 坚决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 深化改革创新 坚决增创跨越发展动能;
  • 防控化解风险 坚决守住区域安全底线;
  • 改善民生福祉 坚决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大名越来越好,欢迎游子回乡创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