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产业链迁移?很多人在担忧,但摩根士丹利的结论不一样

国际市场指南综合报道

近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在总额108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万亿元)的抗疫经济救助计划中,布列了2435亿日元用于支持日企“多元化”布局;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Larry Kudlow)在日本宣告消息的当天也提出类似的看法,他提到美国也应为每家想要离开中国的美国企业负担搬迁费用。

美日欲将产业链迁离中国的消息持续引发热议。

美日产业链迁移?很多人在担忧,但摩根士丹利的结论不一样

公众号“财经十一人”转载了专业研究制造业的“东西智库”的题为《安倍策动日企供应连多元化,中国制造可能面临连锁反应》的文章,指出日企的多元化并非完全因为新冠疫情:“在疫情之前的2018年和2019年,我们就看到日本的企业明显加快的产业链布局的多元化。”

而这次新冠疫情,只是让日企的供应链多元化问题更加凸现:“在这次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日本政府和产业界认识到,不应该将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产业链的安全和多元化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比经济效率要重要。”

文章认为日企加速多元化的策略将会使中国制造受到巨大影响,并且对美日企业迁离中国表示担忧:“相比撬动制造业价值兰所需要的力量,日本和美国政府拿出的资金只是杯水车薪。但对于这种逆全球化、“制造业离开中国”的动向我们仍然应该保持警惕。”

美日产业链迁移?很多人在担忧,但摩根士丹利的结论不一样

文章表示:

一、美国和日本仍然是全球制造业的领先者,我们要小心他们的组合拳。

中国制造业规模已经远超美日,但是在全球供应链控制力和技术链的主导作用仍然远不及美国和日本,通过供应链搬迁战略、新的制造业生态关系构建策略,再加上技术链断流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中国制造业的局部领域出现干枯、萎缩,甚至衰败,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警惕。

二、小心供应链转移的虹吸效应。

一家大型企业的离开,很有可能会造成数十家中小企业的转移,当到达临界点时,制造业的转移会从政策推动转移为自发性的集体行动。

三、比起美国赤裸裸的宣言,更应该小心日本的步步为营。

亚洲地区目前也逐渐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网络,中国更是在近几年取代日本成为了网络中的中心,但是从整体来看,中日韩仍然是东亚生产网络的核心,三者之间的分工合作其实是东亚地区制造业快速崛起的重要基础。日本本身具有强大的精密制造能力,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所在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日本企业的离开可能会带带来严重的连锁效应,大量的日本企业存在于制造业的中场位置,如果他们退出或者疏离,中国损失的可能不仅仅是产业规模,而是基于供应链紧密合作效率优势。

美日产业链迁移?很多人在担忧,但摩根士丹利的结论不一样

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的离开,看起来很慢,但我们也要提防加速的风险。我们要小心躲避组合拳,全力化解连锁效应,尽可能避免虹吸效应。”

而同样面对新冠疫情后产业链的问题,摩根士丹利观点却截然不同,他们认为:这次危机其实会放慢贸易战以来产业链的搬迁趋势,而非加快。

这是基于摩根士丹利不同的观察角度,而许多的结论来自于摩根士丹利跟产业链上的实际决策者—跨国企业们的交流。他们的判断是基于以下二个原因:

一,搬迁意味着新投资,但全球衰退阴霾无人愿投。

经此一疫,欧美经济估计需要两年才能恢复原有的元气,中国以外的拉美、东欧、东南亚新兴市场不乏薄弱环节、易被疫情、汇率、债务三杀成多米诺骨牌,因此跨国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现金、减少投资,而非新资本开支。

“我们的调研发现,原本一些公司在疫情前打算在中国以外投资设新厂,或者在其本国加大自动化投入,这些意向当前纷纷被延期。”

二,以TMT产业链为例,全球龙头企业几乎都认为,中国在复工的展现的管理能力,进一步验证了它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的制造业优势。

“在封城之后仅仅两个月内,疫情受控,生产能力几乎满血复活,不论是红黄绿码技术应用,还是体温、口罩、食堂隔断等公共卫生管理,以及员工的配合度,都远胜于其他潜在搬迁目的地如东南亚,后者目前正经历更坎坷的生产停摆供应脱臼。”

至于疫情之后的世界如何,大家当前都是揣测,但有一点在跨国企业调研结果中较为明显:疫情促使下一阶段的产业更重视数字基建,即云服务、IoT、远程等。

“中国恰巧正在5G、数据中心、IoT等数字基建上加速,未来的商业基础设施或许优势得到加强而非削弱。”

综合来源|财经十一人、 Career In 投行PEV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