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的財富風口和生存之道

未來十年的財富風口和生存之道

毋庸置疑,股票是最好的資產。最權威的研究有兩個,美國西格爾教授的《股市長線法寶》和倫敦商學院發表的《投資收益百年史》。

西格爾教授經過覆盤研究得到:

1802年投入1美元到股票、長期國債、短期國債、黃金,並將期間所得收益再投入,到2012年,股票價值是13480000美元,年化收益8.09%。長期國債的價值是33922美元,年化收益5.07%,短期國債的價值是5379美元,年化收益是2.14%

這百年間,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多次局部戰爭和經濟危機,只有股票的收益率遠大於其他資產,最後終值的差異也非常明顯。

就連在經常聽說有人賠錢的中國股市,用代表A股的Wind全A指數來計算最近10年(2007年到2016年)中國股市整體年化回報率為11.5%,遠高於除核心房產以外的絕大多數投資品。

貨幣躺在銀行裡,只會被通貨膨脹侵蝕掉絕大多數購買力。所以我們要學會投資,這是一生的必修課,用現在的購買力來換取未來更多的購買力,而股權投資又是非常這門投資課的重中之重。

中國人是不喜歡把錢放到股市裡的,中國人最大的家庭資產是房子。根據西南財大的《中國家庭金融資產資產配置風險報告》,2015年中國家庭的房產佔總資產比例為65%,2016年這一比例是68.8%,近幾年這一比例只高不減,所以政府才要托住房地產,確保經濟軟著陸。

中國家庭的財富12%投到了金融資產裡,而在僅有的12%裡,股票資產佔金融資產的11。4%,也就是說,中國家庭只有1.4%的家庭資產在股票上,而美國的這一比例是15%,兩者足足相差了近十倍。

過去15年,我們已經見證了轟轟烈烈的中國房地產大牛市,10年前,你在一線城市買了房,基本上現在就是個小中產,那時的風口就是房市,只要買了房,你就坐上了中國財富增長的快車,但如今在房子只住不炒的大前提下,未來十年,風口絕不再是房地產,那麼中國人創造的財富到哪裡去?

答案就是股市,這個我待你如初戀,你虐我千百遍的股市!

作為財富的蓄水池,太平洋對面的美國人民大半個身家都在股市上,而我們A股,總市值只有幾萬億美元,有人戲稱,就值幾個“蘋果”錢(美國蘋果公司市值曾一度達到1萬億美元)。但國家是重視資本市場的,成立科創板,試點註冊制,證監會換帥。

大局已定,必須上馬,必須成功,確保幹一件成一件,永遠不要低估政府的力量!

的確,相較歐美資本市場,中國股市的發展還不成熟,投機色彩還比較濃厚,2018年股市更是跌成狗,但機會往往就蘊含在風險中。

在股市中有兩種賺錢方法:一種是賺企業盈利增長的錢,典型如價值投資鼻祖巴菲特。另一種是賺市場的錢,如股票大作手弗利莫爾。前者是正和博弈,靠優秀上市公司的價值增長來獲利,是一個增量概念。後者是零和博弈,是存量概念,靠猜測市場的情緒,賺的錢是從一個人的口袋到另一個口袋。

為什麼老是說股市“七虧二平一賺”,是因為中國股民大多數是抱著第二種賺錢方法進入股市的,這種方法來錢快,靠小道消息、他人薦股等,而且進入時基本都在牛市中後期,見哪個股票漲的好就去追,玩的是擊鼓傳花的遊戲,靠的是他人接盤,一旦新資金不再投入,盈利差的企業分分鐘趴在跌停板上,再也爬不起來。財富煙消雲散,才恍然自己做了別人的韭菜。

作為普通人,我們無法得知小道消息,更無法和實力雄厚的莊家比,我們的資金量也少的可憐,那何不選擇第一種賺錢方法呢?拋棄賺快錢、賺大錢的想法,與優秀企業為伴,靜靜享受財富增長,豈不更好!

A股3000多隻股票,我們選擇哪隻股票來投資呢?我們普通投資者搞不懂,就連專業投資者也會產生分歧,有的人喜愛股息率高的銀行股,有的人喜歡大白馬,但黑天鵝事常有,自己手裡的股票說不定哪天就跌停了,強如貴州茅臺,也曾在去年三季報發佈後一字跌停。跌停倒也沒什麼,但你看著浮虧的數字,心裡能無動於衷嗎?還能安穩睡覺嗎?

所以,對於普通者,最適合的股權投資就是購買指數,立足於先贏,也就是投資指數基金,它就是一籃子股票,根據指數編制規則來選股。如跟蹤滬深300的指數基金,選擇滬深兩市市值最大、流動性最好的300只股票來建倉。

顯而易見,滬深300指數基金回報>上市公司平均回報>全國企業平均回報>名義GDP增長率>實際GDP增長率>債券回報>貨幣基金及銀行存款回報,在獲取指數基金回報的基礎上,有時間精力的話,再去研究具體公司,追求大贏。

股神巴菲特說:通過定期投資指數基金,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業餘投資者通常能打敗大部分專業基金經理。巴菲特的偉大不在於他有很多財富,而在於他年輕時想明白了很多事情,並且可以一直堅持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