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你的童年嗎?那段深入骨髓的歲月!


還記得你的童年嗎?那段深入骨髓的歲月!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有過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童年。

在那段深入骨髓的歲月裡,可能沒有像樣的玩具,石子、木棍、一堆泥土也能玩半天;可能沒有像樣的衣服,破著洞、打著補丁、洗的發白,也不懂得什麼是丟人;可能沒有像樣的吃的,白米飯拌醬油、冷饅頭白開水也吃的津津有味;挎著碎花布縫製的書包,走在上學的路上,也少不了蹦蹦跳跳……


還記得你的童年嗎?那段深入骨髓的歲月!


童年的記憶,成了此生抹也抹不掉的回憶,時常闖進我的夢裡。

忘不了出生長大的四間結結實實的土窯洞,如今已經坍塌殆盡、荒草叢生。那是冬暖夏涼的土窯洞,跑出來跑進去的土窯洞,爺爺去世唯一留下來的土窯洞。

儘管地面連塊磚都沒有,都是硬實的土,但是愛乾淨的母親每天早上都會灑水清掃,保持地面的清潔。麻紙糊的窗戶,貼上精美的窗花,總會給貓兒留一個小洞,以供它自由進出,那時的記憶就是貓兒從來不走正門,它只走自己的專屬門。

還有那一床爸爸自己親自盤的火炕,我總愛睡熱炕頭,每次和弟弟拌嘴吵架,母親總會大吼著說“炕頭一個,炕尾一個,誰也別理誰”,可是過不了5分鐘,兩個人就會心裡癢癢,不自覺的就又湊到了一起,你推搡我一下,我推搡你一下,該打打該鬧鬧,就當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炕尾下面還有父親砌的臺階,母親說,我們個子矮,上不了炕,總是想辦法蹦著上,或者揪著鋪炕的油布上,把油布的邊都揪的起毛毛,後來父親就想到給我們砌臺階,踩著上。父愛是偉大的,也是無聲的,我的父親就是這樣一個人,從來不表達,但是我一直都能夠感受到他的愛,勤勞善良的父親母親,我愛的源泉,我愛的根。

四周的牆圍子上都有各種各樣的圖案,在不知道裝修是什麼、瓷磚是什麼的時代裡,經常感嘆畫工的偉大和神奇,怎麼畫的那麼惟妙惟肖,啥都不幹,光觀察牆圍子的圖案就可以玩半天,暢遊在畫裡神奇的世界,漁夫垂釣,亭下自憐,岸邊賞荷,牧童晚霞,雁子南飛,金戈鐵馬,名山大川,……

灶臺上面兩口鍋,一大一小,大的用來熬粥、蒸米糕,小的用來燴菜。小時候都不懂炒菜是什麼,因為我們一直都是大燴菜,白菜、豆腐、粉條、土豆,一人一大碗,似乎也沒有其他更多可吃的,那也吃的香的很。一大袋麵粉,會計劃著吃一年,偶爾母親蒸一次饅頭,都會守著灶臺,味道一飄出來,好香好香,蒸籠蓋一揭開,恨不能兩手趕緊抓兩個吃,母親總會拿筷子夾出來晾著,讓我們管飽,我們大口大口的吃著,嚼在嘴裡越嚼越甜,還有什麼比剛出鍋的饅頭更好吃呢?而母親會把籠屜布上殘留的饅頭啃著吃乾淨,那一刻,任何兒女都會明白什麼是母愛!米飯吃的就更少了,我的故鄉不種小麥和水稻,白麵大米都得花錢買或者是用其他的糧食換取。

家裡的傢俱擺設簡單的很,一個櫃子,一個臉盆架,一個鏡子,兩個相框,牆上貼兩張年畫,真的是手電筒收音機就算是家電了,唯一的大件就是縫紉機。儘管如此,母親每天吃完早飯之後,最打緊要乾的事就是打掃家,擦的乾乾淨淨,絕不會讓上面有一絲灰塵。今天我明白,那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那是一種生活的態度,那是一個偉大母親愛的縮影……


還記得你的童年嗎?那段深入骨髓的歲月!


忘不了那兩排紅色的磚瓦房,那便是學校,沒有院牆,教室、辦公室、教師宿舍都在一起,每個年級只有一個班,每個班裡二十人左右。

陳舊的木質的課桌,每次寫字的時候常常都會一不小心戳個洞。鐵皮製的文具盒裡,一塊橡皮,一支鋼筆,削了又削的鉛筆頭,一套尺子,一個圓規,似乎再無其他東西。發下來的課本,都是自己用廢舊的硬質油畫包書皮,每次看著一本本用心包完的厚實整齊的書籍,內心都會莫名湧上一絲成就感。本子也都是到供銷社買的大白紙裁剪縫製的,為了節約紙張,總是正面寫完反面寫,每一頁都會計劃著用。

一個班二十來個人,總是少不了那個調皮搗蛋的,給女同學的脖子裡塞個毛毛蟲,嚇得吱哇亂叫,氣的暴跳如雷;乘著老師轉身寫字的剎那,用小紙團朝著同學的腦袋、後背扔,扔完這個扔那個;上課不好好聽講,考試總想著打小抄;值日掃地總會用掃把當金箍棒,最後塵土滿天飛;冬日爐子生活,吹了扇,扇了吹,搞得自己像只小花貓;兜裡裝把炒豆子,偷摸往嘴裡塞;課間休息搶佔玩的地盤……

學校附近時不時總有賣零食的。冰棍雪糕,儘管只有一兩毛,很多時候也只有看著流口水的份兒;米花棒江米蛋,現在想來,怎麼那麼好吃呢?還有麻糖,一咬可以拉好長好長的絲,嚼在嘴裡,沾了上牙,沾下牙,趕上換牙就正好解決了;附近小賣店裡,一毛錢十塊水果糖,每次吃完糖紙都不捨得扔,各色各樣的攢了厚厚一沓子;能買個麵包吃就覺得好幸福……

緊挨著學校的東面,還有一個戲臺子,每年都會有那麼幾次,會連唱幾天大戲,人們都會從自己家搬個小凳子提前佔位置,站著的坐著的,臺上的臺下的,熱鬧非凡。而我則喜歡坐在舞臺臺側靜靜的欣賞,看著各種花臉、各種服飾、各種角色,自己都會陷入無限的暢想,甚至想著長大了學唱戲去,年紀雖小,但我一直認為我聽懂了,也看懂了,知道故事裡面講的是什麼,並不只是簡單的看熱鬧。

戲臺子的北面正對著學校還有一面特殊的牆,平時是閒暇之人的聚集地,抄著手曬太陽,東家長西家短,幾乎所有村裡的小道消息都可以在這個集散地收集到,這裡是消息的匯聚地和傳播地。這面牆還有一個特殊用途,就是每次巡迴放電影的來了,它就承載著掛電影幕布的職責。

因此可以說,學校輻射周邊的地域,是村裡最熱鬧繁華的地方,住在學校南邊的叫村南頭,住在學校東邊的叫村東頭,住在學校西邊的叫村西頭,住在學校北邊的叫村北頭。再次回村裡的時候,發現兩排磚瓦房已經變成了三層小樓,但是還有幾個學生和支教的老師,已然沒有了往日的風采。


還記得你的童年嗎?那段深入骨髓的歲月!


童年的日子清貧,但卻無限幸福!

曾經努力想逃離的村莊,如今成了回憶起來最溫暖的地方,滿腦子留下的都是揮之不去的回憶;曾經認為窮苦不堪的日子,如今想起滿滿的都是感激,感恩那段歲月讓青春年少的我懂得了堅強;曾經厭倦了一眼望不到頭的莊稼地,如今再也體驗不到當年的汗流浹背,再也無法親身感受豐收的喜悅;曾經吃膩了的土豆豆腐粉條大白菜,如今成了百吃不厭的桌上餐,怎麼做都覺得好吃下飯又健康……

曾經,有太多的曾經,都成為了回不去的曾經;驀然回首,才覺生活可以有更多體驗,可以創造更多驚喜,而我們往往在慾望的驅使下,陷入了滿足物質需求的追逐中,喪失了生活的選擇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