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滦事 | 滦河老街第一店的历史变迁,满满的回忆……

双滦事 | 滦河老街第一店的历史变迁,满满的回忆……
双滦事 | 滦河老街第一店的历史变迁,满满的回忆……
双滦事 | 滦河老街第一店的历史变迁,满满的回忆……双滦事 | 滦河老街第一店的历史变迁,满满的回忆……

滦河 “万聚号”布店

❍齐桂荣

“万聚号” 曾经是承德滦河古镇上最大的一家布店。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我敲开“万聚号”第二代掌柜陈万敏八儿子的家。六十岁的陈振峰回首“万聚号”布店当年的辉煌与沧桑,不禁感慨万千……

清朝初期,康熙帝为绥抚北方各少数民族,行围尚武,治兵振旅,设立了木兰围场,又兴建了喀喇河屯行宫。从此滦河古镇就成了清王朝早期在塞外从事政治活动的中心。清帝频繁北巡、秋狝、狩猎、避暑驻跸,万名随员陪同,千名八旗将士携家属驻守行宫。另有大量的马匹、车辇出入,吸引了不少商贾的目光。行宫周边逐渐有来自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客商从事贸易活动。清政府的边塞垦荒政策,也吸引了不少关内农民迁徒至此,常驻人口急剧增加。加上漕运发达,水路畅通,带动了当地农、工、商业的发展,喀喇河屯一时成为“京东第一重镇”。商铺林立,南北杂货一应俱全,酒旗茶旌,辉映相望,使这座古城异常繁荣。

双滦事 | 滦河老街第一店的历史变迁,满满的回忆……

《承德府志》喀喇河屯行宫图

清末民初,陈万敏随其父母和兄弟七人从山东迁徙到承德,在马市街建起一座铸锅厂,希望通过辛勤劳作给一家人带来幸福。没想到,当地的地痞流氓以没交保护费为名,生生砸了陈家赖以生存的铸锅厂。被逼无奈,一家人又迁徙到喀喇河屯,倾其所有,在古镇南大街买了一块地皮。又卖掉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修房盖屋,开了一家布店,起名“万聚号”。

古镇老一辈人都记得,“万聚号”布店坐落在离财神庙不远的繁华路段,有一处很大的院子,坐东朝西,门口有一对石狮子。临街盖起一排敞亮的大瓦房,青砖铺地,青瓦到顶,四梁八柱都是上好的松木。窗明几净,高高的台阶,看上去非常气派。大门是拉板式门脸。门脸用一块块木板排列。早晨店铺开门,把闸板一块一块卸下来,变成大敞门门市;等到晚上关门,再把闸板一块挨一块地对上去,变成全封闭的木门。打开之后没有遮拦,光线好,方便顾客选货,从外边看着也非常吸引人。

双滦事 | 滦河老街第一店的历史变迁,满满的回忆……

“万聚号”布店掌柜陈万敏与妻子张桂芝及部分子女

“万聚号”布店先是陈老爷子当家,老大和老三外出采购,老二和老四在布店经营。老二细高个,面孔白净;老四身材魁梧,长相英俊。兄弟俩能说会道,有经济头脑,会做生意。后来陈老爷子去世,老四陈万敏当了“万聚号”的掌柜,古镇上的人都叫他“陈四胖子”。陈家兄弟干净利落,穿着讲究,待人热情,精明能干,店里雇着伙计,生意越做越好。

“万聚号”布店遵循全、新、优的经营理念。全,就是从低档到高档货物齐全;新,就是新品种、新花色不断推陈出新;优,就是集全国各地优质面料荟萃一堂,供广大顾客任意挑选。并一直奉行“诚信至上、货真价实、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的办店方针,做生意守信用,做人光明磊落,使“万聚号”布店名声鹊起,方圆数百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双滦事 | 滦河老街第一店的历史变迁,满满的回忆……

陈万敏掌柜第八个儿子陈振峰在昔日“万聚号”布店旧址处

“万聚号”店铺设计精致,布置高雅。柜台分为三部分:一柜卖的是低档青布、蓝布、白布和家织土布;二柜卖的是中高端丝绸和洋布;三柜卖的是皮货,并根据顾客需要,到北京名家服装店定做高档服装。一柜、二柜临街,三柜在后院。后院除了三柜做生意,还设有两个客厅,专门接待购买高级丝绸、皮货和定做高档服装的贵宾。客厅分中式客厅和西式客厅。中式客厅布置得古色古香,用来接待满族贵胄和八旗眷属。西式客厅布置得洋气时髦,用来接待当地官员和有钱人家的女眷。掌柜和伙计服务热情,细致周到,使顾客来了之后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双滦事 | 滦河老街第一店的历史变迁,满满的回忆……

今滦河老街

“万聚号”一柜面对普通老百姓。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棉布和土布,有花布、竹纱、斜布、大成蓝、大成灰、骡仔布、白布、土帛,还有新品种云丹士林、条绒等。栏柜上堆放着蓝白黑灰各种素色的棉布和家织布。两面墙壁上挂着各式各样的被面和褥面,“龙凤呈祥”、“凤凰戏牡丹”、“喜鹊登梅”等图案,喜庆吉祥,吸人眼球。靠墙的柜子里还堆有各种各样的布头,方便顾客随意挑选,价格比货架上的更为便宜。家境困难的贫穷妇女,常常从里面挑选自己喜爱的布头,回家经过巧手剪裁,搭配拼凑成儿童喜欢的服装。

双滦事 | 滦河老街第一店的历史变迁,满满的回忆……

二柜面对工薪阶层、知识分子和富裕人家。店面布置得富丽堂皇、典雅高贵。接待顾客的伙计念过书、长相斯文。这里的高档丝绸和洋布价格不菲,来这里挑选布料的往往都是女眷,对布料十分挑剔。伙计总是不急不躁,耐心解答,保持着微笑。

三柜面对满族贵胄、达官贵人或大买卖人家。往往由掌柜亲自招呼,因为一单买卖下来,买的可能不只是一件皮衣或者定做一件服装,往往是皮衣、丝绸、服装及配饰一起买。一次收银往往赶上小布店一天甚至几天的收入。说“日进斗金”也不为过。陈万敏掌柜总是放下手头所有的事情,详细向顾客介绍本店产品,耐心解答顾客提出的疑问,不让顾客空手而归。同时也加着十二分的小心,因为有时说错一句话,或是不能达到顾客满意,这单生意就泡汤了。如果再得罪了人,就有可能会给“万聚号”带来不利的影响。

双滦事 | 滦河老街第一店的历史变迁,满满的回忆……

“万聚号”布店用严格的店规约束店员的言谈举止,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以及达官贵人,“万聚号”布店的掌柜和伙计都是一视同仁,从不怠慢,让每一位顾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又因采取独具特色的服务,使生意异常红火,连热河街上的满族贵胄、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也常常光顾这里,使“万聚号”迅速走红,布店在滦河古镇布业中独占鳌头。

货真价实是“万聚号”布店的根本。在商品质量上,“万聚号”确保质量上乘,力求布匹百分之百合格。绸缎一般都在苏、杭定织,经过严格检验之后,在绸缎匹上盖上自己的招牌印章。由于布匹品种齐全,价格合理,服务周到,受到达官贵人、八旗驻军眷属、乡土豪绅、买卖人家和普通百姓的青睐和欢迎。来布店购货的,还常常有内蒙、东北、河北的小商小贩们,因为从“万聚号”进货,免去了进货的路途遥远和车马劳顿,价格也比去外地进货便宜的多。

滦河古镇是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人们的衣着服饰反映着时代背景,也代表着当地人的文化素养,所以滦河古镇上的人们穿衣打扮都比较讲究。

双滦事 | 滦河老街第一店的历史变迁,满满的回忆……

今滦河老街

清末民初,满族男子的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袍褂是当时最主要的礼服,一般多是天青色或元青色。其中一种行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对襟马褂多当礼服,大襟马褂多当常服,缺襟(琵琶襟)马褂多作为行装。一般穿袍服外面褂套,显得文雅大方。满族女性的服装多是旗袍。汉族女子上身喜欢穿短袄,下身喜欢穿百裥裙。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修饰。所以,陈万敏在进货的时候,常常购进不少服装配饰,以满足顾客在制作民族服装时的需要。

双滦事 | 滦河老街第一店的历史变迁,满满的回忆……

当时的政府官员、大买卖人家、读书人喜欢穿西服,或是中西合壁着装打扮: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形礼帽,足上蹬一双乌黑铮亮的牛皮鞋。家境富裕或者经商做生意的汉族男子,平时都穿长衫短褂,脚下千层底鞋,头戴瓜皮小帽。等到冬天改穿长袍马褂或者狐狸皮袍,戴皮帽子或者尼子礼帽,脚下穿“双脸棉鞋”或者“毡疙瘩”。“万聚号”布店总是根据季节和时令的变化,为他们提前进货,准备好衣料及配饰,以备顾客需要时选用。

滦河街上的普通老百姓,穿着打扮又是另一番模样。平时穿着一身粗布衣裳:短衫、长褂、整腿带,腰间扎着一条黑色布腰带。脚下穿着家做的实纳帮布鞋,或者是“双鼻梁洒鞋”。等到冬天,改穿棉袄棉裤,系着裤脚带和腰带,脚穿大棉鞋,头戴“毡帽头”。对于民间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穿的衣服主要以舒适为主。“万聚号”也总是从乡下收购一些结实耐穿的家织土布或者粗布,为普通百姓购进一些价格便宜的“毡帽头”。

双滦事 | 滦河老街第一店的历史变迁,满满的回忆……

滦河街上的妇女穿着打扮也颇为讲究。满族女人在头顶上梳“旗髻”(把头发盘起来,用一根银纤子别上),穿左大襟旗袍,长腿裤,脚蹬绣着小花图案的千层底鞋。汉族妇女脑后梳发髻,也有留“刷子头”(用发卡把长发夹起来留在后边)的,穿粗布衣裳,冬天戴棉帽子。姑娘们一般都梳辫子(分两种:一根长辫子,两根短辫子),也有不少留学生头(齐脖梗的短发)的。早年滦河街的年轻妇女和大姑娘,都爱穿花衣裳,喜欢擦烟抹粉修饰自己。“万聚号”布店从苏杭购进上好的丝绸,供富裕人家挑选。一般人家女子穿的花色棉布,总是从天津、北京购进花色品种齐全的各种棉布,让她们有更多的挑选余地。

双滦事 | 滦河老街第一店的历史变迁,满满的回忆……

按照滦河人的习惯,订婚都要举行“订婚典礼”,由男方设宴招待女方家人,在会餐桌上给女方过“四盒礼”,即两盒首饰、两盒衣料。男方家一般都到“万聚号”布店提前预定。陈万敏总是精心准备上好的衣料,备上精美的礼盒,店里还奉送一些喜庆的小礼品,作为订婚贺礼。

当时滦河水量很大,设有滦阳码头,往来客船、货船川流不息,水运十分发达。丰宁、滦平、隆化、围场等多地物资在这里集散,出入滦阳码头的商船络绎不绝。即使到了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人为其政治和军事需要,在滦河镇建起滦河公路大桥、建立铁路交通运输以后,滦阳水运码头的作用也一时无法取代。所以“万聚号”掌柜亲自坐船到苏杭一带购进南方畅销的绫罗绸缎,到上海采购申庄的棉布,到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采购独特的蜡染细布。另一方面,派人通过铁路和骆驼队到北京、天津及青岛,购进国外进口的洋布和棉布。到承德和滦河附近乡下收购农户的家织土布。全都选择质量上乘、货真价实的产品,在品种上要求花色齐全、不断翻新。

双滦事 | 滦河老街第一店的历史变迁,满满的回忆……

上世纪三十年代承德附近滦河景观

诚信是“万聚号”办店的根本,处处为顾客着想,使“万聚号”始终能在商界赢得人心。

一天,一位中年妇女来店里挑选布料,左挑右选挑花了眼,在柜台前一时拿不准主意。陈万敏看出这名女顾客想去二柜买绸缎,又怕带的钱少面子上过不去。看样子女顾客家境并不十分富裕,这次从南方刚刚购进的绸缎价格昂贵,估计她带的钱不够。于是陈万敏诚恳地对女顾客说:“大嫂,您扯云丹士林布吧,这种棉布成色好,价格便宜,色调也正好配您的肤色……”话锋一转,又说:“我说的仅供大嫂参考,如果您想去二柜,我陪您过去看看?”中年妇女立刻明白了掌柜的意思,顺着话音说:“不用了,就买这个布吧,云丹士林挺好的。”于是掏出钱买了云丹士林布,满意地回家了。

双滦事 | 滦河老街第一店的历史变迁,满满的回忆……

今滦河老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万聚号”布店继续在滦河古镇经营,生意越做越大。陈万敏因为人缘好,在工商界威望高,还被当地工商业选为工商联主席。

1956年元月至6月,滦河街70多户个体工商户公私合营为“滦河服务总店”和“滦河合作商店”。陈万敏积极相应政府号召,走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将“万聚号”店铺交给了国家,完成了我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此,“万聚号”布店落下帷幕。

双滦事 | 滦河老街第一店的历史变迁,满满的回忆……

今滦河老街北门

文革中,当地红卫兵以“反动资本家”名义对陈万敏进行了揪斗,陈万敏被送往石家庄监狱。四年后,陈万敏年仅十四岁的七儿子陈振发去石家庄,抱回了父亲的骨灰盒和一封遗书。陈万敏在遗书中,嘱咐儿女要以忠孝为本,孝敬母亲,大的照顾小的,长大后要为国出力。“万聚号”掌柜陈万敏在狱中去世,死因不详,至今成为不解之谜。

双滦事 | 滦河老街第一店的历史变迁,满满的回忆……

作者简介:

齐桂荣,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1950年生,汉族,大专。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人,承德知青。退休前任承德市纪委常委,现任《燕山》文学杂志社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曾著有中长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五十余万字。

(本文转自老家热河微信公众号)

双滦事 | 滦河老街第一店的历史变迁,满满的回忆……双滦事 | 滦河老街第一店的历史变迁,满满的回忆……
双滦事 | 滦河老街第一店的历史变迁,满满的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