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應是范仲淹的高光時刻,卻報國無門,寫下此詩盡顯蒼涼

邊塞即邊疆要塞,它在任何朝代都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

正因為它的重要性,所以自古離不開駐守邊塞的將士。

這裡地處偏遠,生活不便,沒有豐富的娛樂活動,

只有大漠長煙、落日飛雁……

駐守在此的將士終日與清苦為伴,

看著漫漫黃沙,風吹卷草;

聽著羌笛幽咽(yè),戰馬嘶鳴;

想到金戈鐵馬,夢中故鄉,

一時間五味雜陳,任憑思緒化作杯中酒、天上月,

情到深處,大筆一揮,留下無數感人肺腑的詩句。

本期【宣宣】邀你一起走進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感受他的家國情懷和英雄氣概。

本應是范仲淹的高光時刻,卻報國無門,寫下此詩盡顯蒼涼

漁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本應是范仲淹的高光時刻,卻報國無門,寫下此詩盡顯蒼涼

詩人簡介及創作背景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范仲淹出身貧寒,幼年喪父,正是年少困苦的生活讓他對貧苦大眾的生活感同身受、牢記掛牽,敢於直言上諫,卻也因此多次被貶。

范仲淹政績卓著,每到一處就興修水利,支教興學,深得百姓推崇,同時,他文學成就突出,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

本應是范仲淹的高光時刻,卻報國無門,寫下此詩盡顯蒼涼

1038年,西夏李元昊稱帝后,隨即於宋朝關係徹底破裂,一再進犯邊境,企圖逼迫北宋王朝承認西夏地位。北宋積貧積弱的現實,致使邊塞空虛,接連敗退。1040年,邊事形勢嚴峻,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即延州知州,掌管延州的軍政大權),到任後范仲淹在延州精選將士日夜訓練,修築堡塞積極防禦,又收復城池,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詞正是作於北宋與西夏對峙期間。

本應是范仲淹的高光時刻,卻報國無門,寫下此詩盡顯蒼涼

詩詞賞析

“塞下秋來風景異”既點明地點——“塞下”又指出時令——“秋”季,同時用一個“異”字統領全詞。塞下風景“異”在何處?緊隨其後,詞人給出塞下風景的“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本應是范仲淹的高光時刻,卻報國無門,寫下此詩盡顯蒼涼

大雁南飛絲毫沒有留戀之意,四面傳來邊塞特有的戰時號角聲,望著遠處連綿不絕的山峰,夕陽殘照,淒涼倍增,夕陽下的城儘管可以表明邊塞尚有人煙,但是它也是一座大門緊閉的孤城,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沒有繁華的街市,眼見之處皆悲涼。這 西風捲荒草的地方即便是大雁都不留戀,更何況人呢?常年駐守此地,任誰都會陡增思鄉之情的。一個“異”字不僅突出邊塞苦寒與詞人家鄉繁華場景的不同,而且也暗含詞人心境的複雜。

本應是范仲淹的高光時刻,卻報國無門,寫下此詩盡顯蒼涼

上闕側重寫景,下闕則著重抒情。“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飲一杯濁酒暖身同時藉機思念遠在萬里的故鄉,尚未立下戰功,邊塞戰事未平,此刻還不是歸 家的好時候。只能借酒和南歸的大雁抒發思念家鄉的傷感情懷。

本應是范仲淹的高光時刻,卻報國無門,寫下此詩盡顯蒼涼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隨風入耳的是羌族人吹奏的悠悠笛聲,映入雙眼的是滿地霜雪。此地此景,念及故鄉和戰時境況,詞人不禁悲從中來,充滿矛盾:既想馬上歸家,又想早日取得勝利,替北宋王朝和百姓擊退外敵,穩定邊疆。可是,戰時於“我”不利,加上年事已高抱負尚未實現,念及此,“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翻來覆去毫無睡意,征戰的將軍和士兵早已愁白了華髮,淚溼雙襟。

本應是范仲淹的高光時刻,卻報國無門,寫下此詩盡顯蒼涼

整首詞通過寫邊塞的戰地風光,表現了作者報國殺敵的英雄氣慨和壯志難酬、思鄉憂國的無奈心酸,也從側面反映出邊塞戰士的艱苦生活條件,讀之讓人無限感慨。

原創作品,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麻煩告知,立刪多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