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皇帝要想混一个仁君的好名声,必须得听士大夫的话

宋神宗熙宁四年,正当王安石变法进行得如火如荼时,枢密使文彦博与宋神宗、王安石两人进行了一次颇具深意的对话。

文彦博认为,朝廷做事,人心最为重要,祖宗法制并非都不可取,只需略作修改即可,皇帝陛下励精图治,但似乎在推行改革时用力过猛了。对此王安石显然持反对意见,而宋神宗也坚定地站在王安石这边,他对文彦博说:“朝廷更改祖制,不开心的都是士大夫,朕询访邻近百姓,他们都对免役法感到开心。”文彦博直言不讳地回复说:“陛下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不是与百姓。”

在北宋,皇帝要想混一个仁君的好名声,必须得听士大夫的话

北宋题材电视剧《清平乐》剧照,仅供参考

对于“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件事,宋神宗是默认的。北宋给予文人士大夫极高的政治地位,两府和御史台的权力都很大,莫说是宰相,一个通进银台司的负责人都敢于驳回皇帝的调令,因为他们清楚自己也是国家的主人,且皇帝无权擅杀任何一个文官。对于这些,宋神宗心知肚明。

纵观神宗皇帝的所作所为,细看他的一生,在道德层面,他体恤侍从,大热天也不用扇子;他关心百姓,仁慈不逊于仁宗;他尊敬师长,见了老师毕恭毕敬;他谦虚节俭,连一双好看的鞋子都舍不得穿。而在政绩层面,几乎就是在与两件事作斗争:一是西夏,二就是士大夫群体;他开疆拓土,在位期间开拓西北疆域两千里;他立志改革,为保住王安石不惜与两宫太后做对抗,甚至泪洒当场。

在北宋,皇帝要想混一个仁君的好名声,必须得听士大夫的话

北宋题材电视剧《清平乐》剧照,仅供参考

然而,他的庙号却是一个“神”字,与宋仁宗的“仁”字天差地别,这是为什么,他真的不如宋仁宗吗?当然不是,说到底还是文彦博那句话的原因,因为他挑战了士大夫群体的权威,再通俗点说就是,因为他没有宋仁宗那么听话

接下来我们简析一下宋神宗和士大夫之间的几个矛盾点,看看神宗是如何不听话的。

士大夫群体普遍厌恶战争

在北宋初期,宋太宗两次北伐辽国失败后,北宋失去了武力夺取燕云十六州的能力。自此,士大夫群体中主战派越来越少,到了宋神宗那会,主张灭掉西夏的已经凤毛麟角。

党项本是依附于北宋的边疆部落,其首领被赐国姓,依照正常思维,建国自立本身就属于背叛,频繁扰边更是大逆不道,北宋君臣应该时刻以灭夏血耻为己任才对,但史书记载却说明,宋神宗时期的士大夫们普遍带有厌战情绪。

在北宋,皇帝要想混一个仁君的好名声,必须得听士大夫的话

图片如有疑问,联系删除

治平四年,神宗刚继位不久时,西北党项的嵬名山部落意图归顺北宋,此事遭到了司马光的反对,司马光认为接收嵬名山部落会引发宋夏两国间的战争,而且党项人难以治理,久后必反,他向神宗大呼:“陛下难道忘记了南齐时的侯景之乱吗?”一心恢复汉唐往昔之疆的神宗当然没有听从司马光的建议,宋军顺利接收了嵬名山部落的上万人马、几百个部落首领和一万多户党项百姓。宋将种谔率军击退了西夏的四万人马后,

北宋成功收复了绥州

持相似观点的士大夫当然不止司马光一个,文彦博、吕公弼等人甚至提出过放弃绥州之地的想法。总结起来,他们厌战的理由无非有如下几个:朝廷没钱,占领党项的土地没用,党项人难以治理以及战争劳民伤财。

在北宋,皇帝要想混一个仁君的好名声,必须得听士大夫的话

图片如有疑问,联系删除

可宋神宗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帝王,他曾作诗勉励自己说:“每虔夕惕心,妄意遵遗业,顾余不武姿,何日成戎捷!”

意为“我时常提醒自己不要松懈,经常担心自己不够威武雄迈,虽然自己才智不足却深知身肩祖宗遗业,期盼早日传来克敌制胜的捷报!”

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多次伐夏意在彻底铲除西夏的威胁,虽然最终没能完成消灭西夏的目标,但开拓西北疆域两千里的武功却堪称太祖太宗以来之最。只不过,在保守派士大夫的眼里,这样的功绩并不那么正面,甚至是穷兵黩武的表现。

此为神宗与士大夫之间的第一个矛盾点。

神宗挑战士大夫群体旧秩序

先前提到过,北宋士大夫权力很大,皇帝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可没那么容易,举两个例子。

神宗即位之初急需理财能手,而翰林学士承旨张方平擅长理财,于是神宗任命其为参知政事,负责朝廷的财政事务。没想到这个任命遭到了御史中丞司马光的反对,司马光认为张方平的人品有问题,不能担当大任,神宗为此颇为苦恼。

在北宋,皇帝要想混一个仁君的好名声,必须得听士大夫的话

北宋题材电视剧《清平乐》剧照,仅供参考

为了避开御史台的反对声,神宗下令将司马光从御史台调往翰林院,但这纸调令被通进银台司驳了回来。无奈之下神宗亲自写手诏给司马光解释调职原由,声明此次职位变动与张方平之事无关,而且特意绕过了通进银台司的审查,直接交到了司马光手里。不按程序走?此事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通进银台司长官吕公著用辞职的方式作最后抗议

后来,为了表示对王安石的支持,神宗特意设立了一个名为“制置三司条例司”的临时机构,作为变法的决策机构。此举打破了士大夫群体间的权力平衡,引起了除王安石等新法人士外几乎所有士大夫的反对。

在整个变法期间,像上述事例还有很多,神宗为推行新法背负了巨大压力,不断挑战着士大夫群体的旧秩序,如此,能留下好名声吗?

在北宋,皇帝要想混一个仁君的好名声,必须得听士大夫的话

北宋题材电视剧《清平乐》剧照,仅供参考

此为神宗与士大夫之间的第二个矛盾点。

神宗过于宠信王安石

王安石确实有惊世之才,但人无完人,他在性格上是存在缺陷的,其最大的缺陷就是无法听取反对者的合理建议。因为变法措施并非完美,青苗法本身的确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是否需要强制摊派?而面对广泛的质疑声,王安石没有做出改变,这使得反对呼声愈发高涨。

宋神宗虽然两次罢免王安石的宰相职位,但罢相之举实属无奈。与宋仁宗对范仲淹的态度相比,宋神宗对王安石的宠信程度令人惊叹,几乎到了言听必从的地步。可后来的事态发展多少让神宗有些失望,王安石的性格让自己走进了死胡同,在群臣之中人心尽失,山穷水尽,甚至“众叛亲离”。

在北宋,皇帝要想混一个仁君的好名声,必须得听士大夫的话

北宋题材电视剧《清平乐》剧照,仅供参考

当王安石成为朝廷百官的众矢之的时,无比信任他的宋神宗又该背上什么样的名声呢,至少与“亲贤臣”无缘了吧。

此为神宗与士大夫之间的第三个矛盾点。

结语

我们常说要站在不同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因为眼前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或许并非真相的全部。宋神宗如今的历史地位和名声,很大程度上就是人们站在当时保守派士大夫的立场去看的,“仁”亦或是“神”,全凭他们的喜好而定。

换个角度,你会发现另一片历史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