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唐人的浪漫碰撞,細說唐朝服裝之“佛性”

引言

服裝作為人和“動物”區分的標誌之一,不僅是社會文明的集中體現,也反應了當時人們的審美意識、審美潮流和社會理想。我國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在這浩瀚無垠的歲月長河中,湧現了一大批極具時代特色的“民族服裝”。它們是華夏文明的標籤之一,濃縮著我們的文明進程。

我國的漢服在歷朝歷代都有著很多的改變,其中唐朝作為一個“薈萃四方”的朝代,以開放包容的胸襟,吸收了很多的“異域特色”,是我國服裝發展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式的飛躍。

佛教和唐人的浪漫碰撞,細說唐朝服裝之“佛性”

圖|長安

一、奼紫嫣紅開遍,“佛”的降臨使唐朝服裝絢爛多姿

佛教發軔於印度,在漢朝時就已傳入中國,直到唐朝,佛教才在國內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和佛教一起傳入的,還有盛產自印度的諸多染料。印度氣候溼熱,那裡生長著許多可以用作燃料的植物,當地人的服裝絢爛多姿,這樣的服飾特點也在唐時盛行。據學者統計,在秦漢時,可用作染料的植物有10餘種,六朝時期有20餘種,而到了唐朝已經有30多種。除了生產工藝的提高,和佛國的傳入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以鬱金為例,這種作物原產自我國西南部地區,它用作染料色彩豔麗,又帶有香氣,在唐代風靡一時。其中杜牧就在詩中寫過:“燒香翠羽帳,看舞鬱金裙。”可見,女子們穿著以鬱金染制的裙子,在當時已是風尚。

佛教和唐人的浪漫碰撞,細說唐朝服裝之“佛性”

圖|色彩豔麗的唐朝服飾

在佛教的教義中,主張“萬物有靈”。那麼怎麼表現萬物的“靈”呢?通過豔麗的色彩。天竺人的配色強調色彩對比強烈,個性鮮明,擁有昂揚向上的氣勢,這給唐初古樸素雅的服飾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唐朝的服裝立即吸收了這些特點,一時間,一件件生機勃勃的服裝如一朵朵燦爛的花卉,綻放在大唐盛世中。

武則天曾在晚年寫過一首關於石榴裙的詩: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色彩明亮的石榴裙不僅是武則天的心頭好,也成了她青春年華的象徵。

而所有顏色中最明亮的就是黃色了。黃色不僅是佛教的專用色彩,在唐朝已經成了皇家專用的顏色。“古人庶人服黃,至是人主及百官服之,至唐時,惟人主黃袍,百官亦不管服矣。”黃色成為皇帝專用的顏色,是在唐時才完全確立的。雖然漢時就規定了,黃色是天子的顏色,但以後的朝代又多有變化,隋代時甚至士兵也能穿黃色的衣服。在唐之後的一千多年裡,黃色一直為“皇權”所有,任何人不得僭越,這是佛教帶給中國的又一大影響。

佛教和唐人的浪漫碰撞,細說唐朝服裝之“佛性”

圖|虢國夫人遊春圖

天子“徵用”了黃色之後,又“赦免”了什麼顏色呢?白色。在唐以前,白色一直是不吉利的顏色。《禮記》中說:“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而父母去世時,人子要“披麻戴孝”“渾身縞素”。而唐之後,白色不再具有這樣“悲慘”的寓意,服白已經是常態。

我們的大詩仙李白,就經常穿著白袍,遊歷祖國的大好河山,何等的肆意瀟灑;在唐代畫家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就可以看見,貴族穿著白色織錦騎馬遊春,神態悠閒;唐代規定,士子在入仕之前,也要穿著白服,唐代詩人元和舉子曾寫過:“

袍似爛銀文似錦,相將白日上青天。”;除了黎民百姓,皇上也需要服白:《唐六典》記載:天子服有白紗帽新進士皆白袍

這是因為,白色在佛教中代表純潔,是靈魂潔淨的象徵。

唐時顏色的改變既生成了一種新的文化風尚,又是唐朝人善於接納外來事物,胸襟開闊的體現。當然,佛教給“唐裝”帶來的改變,遠不止繽紛絢麗的色彩。

二、世間能得雙全法,不失“寶相”不失美

“從中國絲綢的美學角度而言,絲綢圖案流行變化之快,就屬唐朝為首。”以馬王堆出土的漢朝絲織品為例,其製作工藝精良,但樣式簡單素雅,圖案古樸。而唐代的織錦則色彩豔麗,花紋精美,圖案華美複雜,和漢朝有著天翻地覆的變化。

佛教和唐人的浪漫碰撞,細說唐朝服裝之“佛性”

圖|漢朝絲織品

1966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出土了唐代絲織品:“聯珠鹿紋錦”。一個個飽滿的圓圈包圍著一隻變形誇張的小鹿,造型典雅。

首先,佛教對於“圓”有著超出尋常的喜愛。比如佛教的第一義諦:二諦“圓”融,即勝義諦和世俗諦。在修行中要時刻謹記,只有修行之心堅定,不為凡俗動心,才能算是功德“圓滿”。此外,佛祖的形象也是一個“圓臉”的和尚,腦袋後面還有一個圓圓的常寂光環。這種“圓相”在佛教中很是盛行,“圓相”為美,為佛性。其次,鹿和“祿”同音,鹿被認為是吉祥的象徵,有著加官厚祿的寓意在裡面。

佛教和唐人的浪漫碰撞,細說唐朝服裝之“佛性”

圖|聯珠鹿紋錦

這就件絲織品就是佛教和漢人思想融合的結果。受到佛教的影響,唐服的團案也以豐滿、飽和、肥碩為美。這樣的審美潮流導致歷代的花、鳥、蟲、獸等傳統圖案,在唐朝都以寫意的方式出現。

比如能代表唐裝風尚的紅地寶相花織錦:“寶相”是佛家詞彙,用來形容佛祖莊嚴的相貌。而“寶相花”就是在佛教的影響下,以代表佛祖的“蓮花”和其他花卉想結合的想象性圖案。比較流行的就是蓮花和李唐盛愛的“牡丹”的結合:蓮花作為底座託著盛開的牡丹,層次鮮明豐富,生機盎然。是唐朝遺留給我國的又一個全新的藝術寶藏。

當然,佛教的湧入也帶來了很多具有印度特色的圖案。在考古學家發掘的古墓中,就出土了大量印有大象、葡萄、蓮花、金剛杵等“佛教八寶”圖案的絲織品。在敦煌莫高窟中,亦可以看見大量的佛陀、菩薩、金剛等形象,神態和藹,栩栩如生。

佛教和唐人的浪漫碰撞,細說唐朝服裝之“佛性”

圖|紅地寶相織錦

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佛教在唐朝盛行程度。表明我國在對待外來文化上開明的態度,我們在容納異域文化的同時,也豐富了自己的文化內涵,推動了民族交融。李世民曾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看來此言不虛。

三、自李唐來,世人盛愛披帛

唐朝婦女一改歷來保守的穿衣風格,開始趨向於低領袒露。唐代詩人施肩吾在《觀美人》中就寫道:“漆點雙眸鬢繞蟬,長留白雪佔胸前”。這也是受佛教的影響。印度氣候溼熱,當地人往往袒胸露背,漸漸地,這也成為了印度文化的一個特色。

在印度人眼中,袒露的人體具有諸多美好的品質:活力、靈動、青春。袒露的人體是神聖的,擁有神的光輝和人的尊嚴。這種觀點雖然和中國古典觀點大相徑庭,但也被唐朝人接受了。女性越來越大膽地展現自己的曲線美。在唐朝流傳下來的諸多仕女圖中,仕女豐美的人體充滿了靈韻,藝術家們盛讚其為“東方維納斯”。

此外,披帛也在唐朝社會廣為流傳。披帛是一種輕薄的紗巾,起源於希臘,流傳到印度,又隨著佛教東漸傳到了中國。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就出現了穿戴披帛的菩薩。出於對於佛教的尊崇,披帛受到了唐朝百姓的喜愛。

佛教和唐人的浪漫碰撞,細說唐朝服裝之“佛性”

圖|披帛

《舊唐書》記載:“風俗奢靡,不依格令,綺羅錦繡,隨所好尚。上自宮掖,下至匹庶,遞相仿效,貴賤無別。”

唐朝的披帛是由輕薄的紗布製成,上面用金銀線繡著圖案,穿戴時一端放在胸帶上,一端固定在手臂間,中間搭在肩背上。披帛大致分為兩種,一種較寬,長度較短,多為已婚女子佩戴;另一種長達兩米,多為未婚女子佩戴。

披帛充分地傳達了女子的含蓄之美。女子起舞時,披帛隨風擺動,如柳扶風,充滿了靈動的韻致;女子站立時,披帛自然下垂,又增添了一抹安靜文雅的氣質。披帛是我國豐富的服裝拼圖裡,一朵璀璨的奇葩。風流的唐玄宗下過詔令,他讓後宮的宮女並一眾妃嬪在參加後宮宴會時,都必須穿戴披帛。

結語

唐朝絢麗多姿的服裝,無疑是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碰撞交流的結果。在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上,唐朝人大膽又從容,沒有一味地否定和抵制,這才是文化高度自信的表現。當然,唐人也不是無節制地接受,他們是經過認真篩選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一面維繫著中原傳統文化的內核,一面挑選適合自己的風格特色,在這些基礎上,發揚創新,產生新的服裝文化。

這種開明又嚴謹的態度,值得今天的我們學習思考。

參考文獻:

《唐朝服飾美學》

《資治通鑑》

《中國古代社會風俗通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