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童年變成童話,孩子們該如何長大

當童年變成童話,孩子們該如何長大

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全國學校停課,孩子們已經連續在家裡呆了幾十天了,這讓那些 “不自由,毋寧死”的外國人聽起來覺得不可思議。

而且除了不得不上網課,大部分孩子對“宅”這件事本身是非常適應甚至是滿意的,有的孩子竟然希望這樣的“禁足”多多益善。

我們不禁疑惑,孩子不應該是活潑好動、精力旺盛、一時也閒不住的麼?怎麼竟能跟老僧入定一般一宅就是幾十天?

記得我們小的時候,喜歡聽“武松打虎”的故事、看抗日英雄的連環畫;課餘時間最愛玩跳皮筋、丟手絹、捉迷藏等遊戲;更喜歡像猴子一般滿山跑,捉聒噪的知了、採滿把的野花……現在想來,那些無憂無慮的日子,簡直像生活在童話裡。

當童年變成童話,孩子們該如何長大

時移世易,如今的孩子們則更喜歡電視上的“小鮮肉”;喜歡在電腦前一坐就是一天;喜歡默默地玩手機,多久都不累。

於是媽媽們忍不住嘮叨:“少看點電視,傷眼睛!”而電子產品對孩子的危害,難道僅僅限於視力嗎?

我還是先舉個例子吧:

3月5日10時許,安徽淮南市一個派出所接到一個報警電話:“警察,你們快來,我兒子要殺我!”

當警察火速趕到現場後,發現男孩小濤正持刀與父親爭執,情況危急。警察們立即制止了孩子才避免了悲劇的發生。

原來小濤因為疫情期間尚未開學,又無心上網課,便整天玩手機遊戲。當父親沒收他的手機並批評他時,他竟火冒三丈,摔碎手機,到廚房操起菜刀與父親對峙。

小濤的父親傷心之餘不免疑惑,自己傾盡所有來疼愛的兒子,怎麼轉眼之間成了仇人?曾經乖巧可愛的寶貝從什麼時候起變得如此暴躁、一身的戾氣?

當童年變成童話,孩子們該如何長大

其實這樣的矛盾每天都在很多家庭發生,父母和孩子之間幾乎每天都在因為電子產品博弈,鬥智鬥勇,只不過沒有鬧到人身攻擊的程度。小濤父親的疑問也正是無數家長們的疑問。

想弄清楚這些答案,你可以讀讀美國作家尼爾·波茲曼寫的《童年的消逝》這本書。尼爾·波茲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他在這本書中論述了媒介文化的變遷與兒童的童年之間的關係。

簡單地說,科技的發展推動了電視等電子媒介的發展,而電子媒介的發展又扼殺了孩子們的童年。電視與童年相愛相殺,最後電視贏了。由於作者寫此書時智能手機並未問世,所以我們可以自行把後來居上的智能手機與電視歸入一類。

當童年變成童話,孩子們該如何長大

童年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

書中是這樣描述的:兒童作為小男生或小女生的自我和個性必須通過培養加以保存,其自我控制、延遲的滿足感、邏輯思維的能力必須被擴展,其生活的知識必須在成人的控制之下。

同時,人們應理解兒童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兒童天真可愛、好奇、充滿活力,這些都不應該被扼殺;如果真被扼殺,則有可能永遠無法真正成熟。

其中自我控制、延遲的滿足感、邏輯思維能力、好奇等要素都必須依靠閱讀來實現。而破壞它們的,正是電視。

如果說閱讀帶來了邏輯、科學、教育、禮儀和自我約束的發展,劃分出了成人和兒童的區別,那麼電視則逐漸淡化了這些東西,模糊了成人和兒童的界線,使童年不再。

當童年變成童話,孩子們該如何長大

試想,如果把一本書和一臺打開著的電視同時放在一個孩子面前,讓他自由選擇的話,孩子會更中意哪一邊呢?答案不言而喻——電視。

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有三:

  1. 看電視不需要任何技能。

當電視被打開,大人和兒童就可以共享。你只要像個木頭人一樣坐著看就行了。而如果你要讀懂一本書,首先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到一定的認字水平,同時還需要具有一定的邏輯分析能力,最後你需要一定的耐心才能堅持把書看完。

由此看來,作為父母如果你的口頭禪是:“你怎麼還在看電視,不去寫作業!?”這豈不是一句廢話?孩子的選擇再正常不過。

2.電視沒有秘密。

製作電視需要素材,而那些具有爭議的話題比如性、矛盾、兇殺、戰爭往往是最吸引人的素材。

前些日子一張拍攝於地鐵上的照片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照片上一個十歲出頭的男孩子坐在座椅上,旁若無人地將手伸進短褲做出不雅動作。他周圍的人們紛紛側目躲避,唏噓不已。


當童年變成童話,孩子們該如何長大

記得我們小時候,不管是潛意識裡還是言談舉止中,有些東西總是被蒙著一層神秘面紗的,哪些能談,哪些不能談,涇渭分明。

孩子們自然而然知道哪些是雷區,不能夠“探秘”。當那層面紗允許被揭掉的時候,我們已經長大,有了自控力與是非觀,也就獲得了知道真相的權利。

然而,電視彷彿是一隻魯莽又無禮的巨手,把那層面紗瞬間揭掉,讓一切好的、壞的統統暴露在孩子們面前,使孩子失去了神秘感和羞恥感。而羞恥感則是野蠻行為得以控制的機制。那麼當羞恥感不再,兒童便會認為這些是“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3.看電視不需要思考。

在電視節目中,出於利益考慮,往往一條新聞在幾十秒的時間內就迅速播完。這讓孩子難以去真正思考和感受每一個事件。

對孩子來說,他不知道這樣的事為什麼會發生、怎樣能夠避免、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以至於把新聞當成了“故事”,漸漸麻木。而如果這些答案通過更明智的語言在書本上被孩子們看到,則將被賦予另一種意義。

不僅如此,電視等電子產品還使得兒童和成人之間的界限被模糊了。波茲曼說,在電視風靡以前,人生通常分為四個階段:嬰兒、兒童、成人、老人。

而在電視時代,只剩下三個階段:一端是嬰兒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間我們可以稱之為“成人化的兒童”。

當童年變成童話,孩子們該如何長大

兒童和成人在趣味和風格上越來越融合一氣。這可以從服裝、飲食習慣、遊戲、趣味多方面論證。

比如越來越多的成年人喜歡穿帶有孩子氣的衣服、吃垃圾食品、毫無節制地玩手機……在語言上則表現為他們說不出更有深度的話。

而孩子們則喜歡穿成熟化的衣服、聽前衛的音樂、老氣橫秋地感嘆“生活一點沒有意思”。

慢慢地,在兒童眼裡,大人們只是“長大了的孩子”——不過如此。家長們不再具備權威性,更不再具有榜樣的力量。惡性循環下去,孩子們想要“真正長大”變得難上加難。

也許你會說,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產物,這意味著整個社會更加文明瞭。那麼以下這組數據會告訴我們,大人與孩子之間最後一座壁壘是如何被摧毀的。

當童年變成童話,孩子們該如何長大

書中拿美國舉例:1950年,在全美國,犯重大罪案而被捕的15歲以下的人是170個。(重大罪案指謀殺、暴力強姦、搶劫和嚴重恐嚇罪。)這個數字佔15歲以下兒童的0.0004%。到了1979年,犯重罪的數量變成了7萬多。30年間,兒童所犯重罪比率增加了11000%,兒童輕微罪案增加了8300%!

這意味著,犯罪也跟其他任何東西一樣,不再是專屬於成人的活動。

你看到的是無所不在的娛樂和便捷,你看不到的是科技麻痺了人類的頭腦,模糊了成人與孩子之間的界限,使童年一步步走向消逝。

而作為家長,我們能做些什麼呢​?書中給出了幾個建議​:

一、儘量限制子女暴露在電子媒介前的時間。

當童年變成童話,孩子們該如何長大

二、仔細監督子女所接觸的媒介的內容,並持續為他們提供有關媒介內容主題和價值方面的批評。

簡單地說,當電視上出現暴力鏡頭,你要及時告訴他這樣的人缺少關心和愛,而我們在關心和愛中長大的孩子,是不會犯這樣的錯誤的。千萬不要讓電視、電腦和手機來告訴孩子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的。

當孩子的手機裡充斥著遊戲和無聊小視頻時,你要告訴他你的擔心,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你要給他示範什麼是自控,因為你自己首先不能變成手機的奴隸。

三、重新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只有當孩子的認知達到一定的水平,他才有能力自我控制、明辨是非,也就不會輕易被電子產品綁架。

孩子是我們的心頭肉,他們身體上哪怕受了一點小傷我們都會心疼不已,自責不已。面對他們心靈上可能會受到的傷害我們更應該積極應對,防患於未然。

疫情當下,由於遲遲不能開學,孩子們必須每天利用手機、電腦進行網絡學習。當他們關上房門、戴上耳機坐在電腦前,屋外的父母彷彿如坐針氈。怕他們利用學習時間玩遊戲,怕他們長時間看屏幕會傷害眼睛,但貿然制止又可能會發成衝突。真是左右為難,焦慮無比。

讀了《童年的消逝》這本書後,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夠明白,面對電子產品的實質性侵害,作為家長必須挺身而出、以身作則來保護孩子們,還孩子們一個儘可能正常、陽光的童年。

家有兒女,教育路漫漫其修遠兮。就讓我們上下求索,努力還童年本真的模樣吧!別讓童年成為遠去的傳說和童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