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高原夢”啟程 為“地質愛”前行——記“青海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省地質調查院區調所總工程師白旭東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朵海平

報道) “乾地質工作,沒有夢想和熱愛是堅持不下來的。”這是記者接觸地質行業最常聽到的一句話。的確,因為經常出野外,風餐露宿、工作艱辛,有時進了大山裡,十天半個月都無法和外面世界聯繫,又照顧不到家人,地質工作成為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們的冷門選擇。

因“高原夢”啟程 為“地質愛”前行——記“青海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省地質調查院區調所總工程師白旭東

但今年36歲的省地質調查院區調所總工程師白旭東就不一樣,13年前23歲的他就踏上青藏高原的旅程,用對地質的熱愛,開啟了從小在心中種下的那個“高原夢”,在這片他嚮往的土地上,把脈山川,丈量大地。

啟程,向夢想之地出發

在八零後這一代人中,有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想必誰都能哼上兩句,那就是青藏高原……

白旭東,1984年4月出生於吉林省安圖縣,是個典型的八零後。但於他而言, “青藏高原”不僅是一首喜愛的歌曲,而且更是從小嚮往的地方。“那藍藍的天,高高的雲,雲朵下面馬兒在奔跑……那裡既美好又神秘。”白旭東向記者表述著兒時心中對青藏高原的嚮往。

2003年,白旭東考入了長安大學資源勘察工程專業,期間培養了對地質專業的興趣和熱愛。2007年畢業時,正好趕上了好政策,地質行業蓬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量很大。“當時我有很多選擇,有條件待遇更好的油田,也有發展空間較大的武警部隊;既有機會選擇到工作環境更好的東部地區,也可以選擇離家更近的東北地區,但這些我都放棄了,因我心中有個‘高原夢’。”白旭東告訴記者,畢業後他帶著一腔熱情從老家吉林搭上了去往青海的列車,從此開啟了他的追夢旅程。也就是從那時起,白旭東紮根在青海,奉獻在高原,一干就是13年。

白旭東到青藏高原不是看風景的,他在踏上高原的那一步起,就已暗下決心,一定要在自己心儀的地質找礦事業上闖出一片天地。

堅持,為“地質愛”而前行

可是現實往往是殘酷的。“當我來到青海後,還未充分感受完西寧夏天的清爽,便參加了‘青海省烏蘭烏珠爾-祁漫塔格地區1∶5萬八幅區調項目’,來到了海拔4300米的野外駐地,短暫的修整之後,第一次從事野外作業,由於不熟悉高原工作環境,短短10公里山路便走到脫水,胸悶氣短,頭疼欲裂,身疲力乏。”白旭東向記者回憶著來到青海後的第一次出野。惡劣的自然條件加之身心的不適,短短100天的野外生活,白旭東瘦了26斤。然而這一切都沒有把他打敗,只有不畏艱險,把困難踩在腳下,把理想舉過頭頂的人,才更有希望成功。

這些年,白旭東一直跟隨項目組堅守在野外一線,基本上每年4月至10月他都在野外開展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工作,風雨無阻,無怨無悔。工作的區域多處在高海拔地區,寒冷缺氧,荒無人煙,更別提手機信號了。他們常常遇到惡劣的天氣,暴雪、大風、冰雹都是常見的,有時候還能遇到熊、狼、野牛等危險的野生動物。這些不同於其他人的工作經歷,不但沒有讓他打退堂鼓,卻讓他越發熱愛青藏高原這片美麗的土地。

擔當,敢為人先守職責

2013年至2015年,白旭東在崑崙山深處開展地質調查工作,那是一片生命的禁區,就連當地牧民都不願踏足。項目所在地位於平均海拔4800米以上的地區,他們每天跋涉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挑戰著生命的極限,很多次出現了頭疼、噁心、浮腫等高原反應。

可作為項目負責人,白旭東勇挑重擔,每天爬最高的山,跑最遠、最複雜的路線。由於高海拔地區,人們抵抗力降低,一不小心就會生病,他的包裡每天都會帶著很多常用藥。青藏高原工作週期較短,有限的工作時間非常寶貴,為了工作進度,小病不下火線,生病時必須加大藥的計量,否則毫無效果,他經常和別人調侃:“沒事,小病,吃藥吃成驢的劑量就行了。”

因“高原夢”啟程 為“地質愛”前行——記“青海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省地質調查院區調所總工程師白旭東

由於項目工作區面積大,交通極其不便,絕大部分區域車輛無法通行,只能利用馬匹和駱駝馱著行李到各處進行野外地質工作。“我們每天要騎行至少20公里,睡的是地鋪,吃的是涼饃饃,喝的是消冰水。高原的天氣變幻莫測,如小孩子的臉,一日之中可以過完春夏秋冬,條件的艱苦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每天回到駐地,下肢僵硬,甚至連馬都下不來。可看著揹包裡沉甸甸的礦石,都會感到無比的興奮,早已不覺得苦累了。”白旭東對記者說。

“野外地區山大、溝深、切割強烈,河流分佈十分廣泛。地質調查過程中遇到過河的情況更是家常便飯,作為項目的負責,他每次都是身先士卒,最先下水,探試水的深度,待摸清情況後再讓其他同志通過。”白旭東的同事告訴記者。

進取,不忘初心再續力

就這樣,在這麼艱苦的條件下一干就是十幾年,先後在崑崙山和祁連山等多個地區參與和主持完成了中國地質調查局“青海省烏蘭烏珠爾-祁漫塔格地區1∶5萬八幅區調”、“青海灘北雪峰地區1∶5萬四幅區調”、“青海木裡地區六幅1:5萬區調”、“青海省格爾木市開木棋陡裡格五幅1∶5萬區調”、“青海省門源縣冷龍嶺1∶5萬四幅專項地質調查”等多個基礎性、公益性項目。

工作過程中他勤奮學習、踏實肯幹、勇於探索,對工作精益求精,一直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每次出工的三大件:地質錘、羅盤、放大鏡成了白旭東最親密的“朋友”。

付出便有回報,白旭東在行業裡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他所參與編寫的20餘份報告、設計幾乎全部獲得優秀,新發現礦點、礦化線索40餘處,服務了地質找礦工作,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獲得了中國地調局地質礦產勘查成果“二等獎”、青海省地礦局地質勘查成果“三等獎”等多個獎勵,發表論文、專著多篇,在西北地區同行業內部獲得了良好的評價。

2015年至2016年,白旭東獲得了共青團中央頒發的“全國最美青工”、“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榮譽稱號以及共青團青海省委頒發的青海省“最美青工”、青海省“青年崗位能手”、青海省“青海向上向善好青年”榮譽稱號等多個榮譽稱號。

在收穫累累碩果的同時,白旭東不忘初心,堅持學習,在工作中不斷摸索、創新。他說: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白旭東一直在路上,他因“高原夢”走上高原,為“地質愛”奉獻高原。他不僅傳承了老一輩地質人身上的無私奉獻的精神,更展現了當代青年地質工作者崇高的敬業精神,體現著新時代地質科技人員吃苦耐勞的精神風貌,帶著滿腔的熱情,紮根地質事業,紮根青藏高原,為了崇高的事業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苦,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代價,努力爭創地質事業新的輝煌!

然而白旭東只是眾多奮鬥在野外一線地質工作者的縮影,成千上萬野外地質工作者正堅持理想、默默無聞、艱苦奮鬥,為國家礦產資源勘查貢獻著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