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

老子曰:天有三寶“日月星”,人有三寶“精氣神”。此其皆可得而 知也。……人自離母腹,三元真氣,日可生髮,後為情慾所蔽,不知保養,斫喪者多,於是古聖傳授救人修補之法,呼吸吐納,存神運想, 閉息按摩。

——清·尤乘《壽世青編·捲上·導引卻病法》

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

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養生,主要養的就是人的“精氣神”。 古代養生家遵循正確的修煉方法,往往能夠獲得健康和 高壽。中醫有“精脫者死”“氣脫者死”“失神者亦死” 的說法,可見“精氣神”是生命存亡的關鍵所在,只要 保持精足、氣充、神全,自然會祛病延年。清代醫家尤 乘就認為,“人除了精氣神,再也沒有別的了”。精氣 神對人這麼重要,那麼,如何調養人的“精氣神”呢?

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

人體之精與飲食密切相關

人體的精和我們的飲食有密切的關係。人所吃水谷經過胃腸等器官的一系列運化活動,使水谷變成了精、氣、血、津液,無營養價值者為糟粕,下行被排出體外。

有營養價值者上行,經過三焦的作用變為血液,從手太 陰肺經進入五臟,五臟得到血液的滋養,通過經絡流注 到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維繫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就 像大地有土和水能生長萬物一樣。血液可以滋養五臟六 腑、四肢百骸,提供身體生長所需的各種精微物質,也 稱之為“精血”。

人的五臟六腑都從胃納之水谷中獲得營養和功能, 如果一個人的吸收能力強,則氣血旺盛、筋骨堅強、健壯有力。但是,人的飲食往往容易失節,飲食失節最易 損傷脾胃,導致消化不良,自然精血無以化生,四肢百 骸無營血滋養,體弱氣虛不能溫養肌膚,抵禦病邪,易為賊風邪氣所傷,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疾病。

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

此外 , 人體之精還包括先天腎精。古代醫家強調應 該保護腎之精華,除了藥餌、食補、導引等養生方法外, 在房事方面還應做到“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即快樂而有節制,不縱慾,則能讓人心情舒暢、血脈調和、 壽命長久。

需要強調的是,適度的慾望是合理的。聖人之所以是聖人,就在於聖人在對待慾望問題上能夠做到適度,且方法得當。面對慾望,他們既不壓制,更不會放縱,而是“利性則取”“害性則舍”,做到取捨得當、恰如其分。

養正氣可以御邪氣《黃帝內經》“五勞所傷”中的“久視傷血,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以及“多言傷氣”等均是一種失衡,是告誡人們過勞傷身,而適度的勞動有益於身心,不僅不會成為病源,反而幫助人們遠離疾病。

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

《素問·舉痛論篇》曰 :“餘知百病生於氣也 , 怒則氣上 , 喜則氣緩 , 悲則氣消 , 恐則氣下 , 寒則氣收 , 炅則氣洩 , 驚則氣亂 , 勞則氣耗 , 思則氣結。" 這段話高度 概括了人體疾病的發病與病理機制,認為氣機失調是疾病發生的基本機理。

“養氣”就是要避免氣機的失衡,使得人體氣機的的升降出入處於相對平衡協調的正常狀態。

人體生病不外乎內因(怒、喜、思、憂、恐等情志因素)和外因(風、雨、寒、暑等賊風邪氣),所以善於養生的人, 要消除內在的過喜、過怒、過哀、過樂等不良情緒,外避賊風邪氣,適當活動,這樣才能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除了保持情志的平和與避免“邪氣”,還要通過一些養生調攝的方法來順應自然、協調陰陽、保護正氣。

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

在天氣寒冷的季節,人們往往會感到手腳冰涼,而陽虛體質者對這種體會更加深刻,此時,如果趁熱喝碗熱薑湯, 身體就會感到舒服、暖和。熱乎乎的食物入胃,能讓我 們感到溫暖,古人稱之為陽氣的溫煦作用。衛陽在外,保護著人體,是人體防禦疾病侵犯的第一道牆,由於它 浮行於脈外的肌膚腠理,又叫“浮氣”。這種氣能溫煦 肌膚手腳。古人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至一 陽生,陽氣慢慢“長大”,此時風寒之邪容易傷害身體, 所以冬末春初應注意禦寒保暖,春季應該順應自然界的 陽氣生髮之“象”,積極鍛鍊身體,以促進陽氣的升發。 秋冬之時,天氣乾燥,耗傷陰液,此時人們又喜食辛溫 之品以致內火生而傷陰,故秋冬之時宜服用滋陰之品或 塗抹滋潤護膚之品以防燥邪,並保持室內空氣的溼潤。 禦寒以養人體之陽,防燥以養人體之陰,即順應自然,使得人體呈現一派陰陽平衡的“正氣”。

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

養生之首務在於頤養心神

一個人思維是否正常要看神志是否清醒。人在胚胎髮育過程中,只有具備了“神”才能發育成為有生命的人。

一個健康的人可以統御精神,令精神內守,使之不散。所以 , 養神要注意內守、內斂。古人強調“閉目養神”,就是內觀去除雜念,恬淡虛無,使內無憂慮之患,外無邪氣之擾,始終神氣健旺。如果神衰則健忘、心悸,諸證蜂起。所以,中醫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的說法。

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

孔子認為,修德是養生長壽的根本。養生之道包括養身和養心兩個方面。從某種角度看,養心比養身更重要。“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一個有仁德的君子,守著正理,不做非分之事,所以心胸寬廣,豁達開朗;無仁德的小人,則心存偏私,動輒考慮個人的私利,患得患失,心中充滿了侷促和憂愁。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意思是說,那些聖人能夠活百歲依然動作敏捷,是道德高尚的緣故。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專門作了《養性》篇,認為養性就是養生,養生的關鍵不在於吃各種保健品,而在於修煉自己的德行。品行不端的人,即使服用金丹玉液也不能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

精氣神三者的關係非常密切,是三位一體、不可截然分開的,精為神之宅,有精則有神, 積精可以全神;精又為氣之母,精虛則無氣, 無氣則死。三者存則俱存,亡則俱亡。

唐代高僧無際大師的心藥方: 此藥在寬心鍋內炒,不要焦、莫過火、不要燥,三思為本,六波羅密(六種修行)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三服,不拘時候;用和氣湯送下。 依此服之,無病(痛)不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