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莫言小說的創作靈感源

摘 要:寫作需要訓練、靈感、技術和天分。無論是古漢語文學還是現代文學,成為好作品的關鍵,除了作者自身的文學造詣以外,還需要突然發生的一個創作靈感的摩擦點。這好比火柴,需要某時某刻同某物的擦肩而過,火光乍現的瞬間,靈感頓生、文思泉湧。莫言的小說是中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他的每一部作品,無論被神話的還是描述苦大仇深的,都凝聚著當時社會的人文現象,而這些現象只是火柴頭和木杆,並不是靈感來源,一定是某一天聽見或看見的某一件事物,點燃了他積澱多年的創作基礎,並由此一氣呵成、酣暢淋漓的抒發情懷。本文通過分析作者的創作經歷,發掘創作靈感源頭,解讀作品內涵,從而達到深刻理解每一部創作的目的和來自內心深處的呼聲。俯瞰一部文學作品的最好方法,就是探索作者的寫作靈感來源,這樣有助於理解得更加透徹、更加深刻、更加全面。

關鍵詞:作品,莫言,靈感源,發掘和分析。

淺析莫言小說的創作靈感源

一、莫言的創作歷程分析

莫言,本名管謨業,中國當代著名作家。1955年2月17日,出生在山東省高密縣大欄鄉平安莊。80年代中期以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

莫言的童年正值中國近代史上的“三年困難時期”,當時全國餓殍遍野,莫言在香港公開大學演講時坦言,他的村裡曾在一天之內餓死過18人。在他寫作的歷程中,生命給與他的只有兩個印象最深的禮物,飢餓和讀書。莫言在小學五年級時因“文化大革命”輟學,在農村勞動長達10年,種高粱、種棉花、放牛放羊、割草等,當時的農村和農民生活,讓他又恨又無奈。在文革期間無書可看時,莫言靠著《中國通史簡編》這套書度過了文革歲月,接著又揹著這套書走出家鄉去當兵。莫言少年時期嚴重缺糧,後來上不起學只好去放羊,閒著沒事做就到處蒐羅“閒書”,小學二年級時借不到書的時候,就每天翻看《新華字典》,他把裡面的生字背的滾瓜爛熟,這也為今後的讀書寫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淺析莫言小說的創作靈感源

莫言小時候偷看的第一本“閒書”,是繪有許多精美插圖的神魔小說《封神演義》,那是班裡一個同學的傳家寶,輕易不借給別人,莫言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換來看一下午這本書的權利。為了找到他二哥藏在豬圈棚頂的書,他的頭碰了馬蜂窩,“嗡”的一聲響,幾十只馬蜂蜇到臉上,奇痛難捱。那是一本《破曉記》,為了不被搶走,他顧不上疼,爭分奪秒的飛速閱讀,讀著讀著眼睛就睜不開了,頭腫得像豬肚,眼睛腫成了一條縫。

有一次他借到《青春之歌》時已是下午,明知道不去割草餵羊就要餓肚子,但還是擋不住書的誘惑,一頭鑽到草垛後,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讀完了,身上被螞蟻、蚊蟲咬了一身疙瘩,從草垛後暈頭漲腦地鑽出來,已是紅日西沉,這才聽見羊餓的在圈裡狂叫,他忐忑不安地等待著一頓痛罵或是痛打,但他母親寬容地嘆息一聲,沒罵也沒打,只是讓他趕快出去弄點草餵羊。莫言的母親不識字,但對識字的人十分敬重。當時家裡生活困難,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但只要提出買書買文具的要求,她總會想辦法滿足,她是個勤勞的人,討厭懶惰的孩子,莫言因看書耽誤了幹活,她從來沒批評過。

淺析莫言小說的創作靈感源

他母親在那樣的環境下,支持他讀書,真的是一種農村婦女的偉大,也讓他感到了這種幸福,或許正是這種默許的支持給他一種“偷讀偷看”的感覺,而少年尤其喜歡這種刺激,從而成就了莫言的創作之路。

正是這種家庭環境,讓他不但把古典小說《三國》、《水滸》、《西遊記》、《紅樓夢》、《封神榜》都看了,還把當時流行的所謂的“紅色經典”差不多都讀了一遍,諸如《紅旗譜》、《烈火金剛》、《苦菜花》、《迎春花》、《紅旗插上大門島》、《海島女民兵》、《敵後武工隊》、《戰鬥的青春》、《野火春風斗古城》、《山鄉鉅變》、《踏平東海萬里浪》等。

所有困苦的經歷,成就了喜歡讀書的莫言的創作之路,一旦有了機會和靈感,優秀的作品構思便源源不斷地流淌出來,《紅高粱》、《蛙》、《生死疲勞》、《檀香刑》、《豐乳肥臀》、《透明的紅蘿蔔》、《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藏寶圖》、《四十一炮》、《拇指銬》、《白狗鞦韆架》、《酒國》、《食草家族》、《紅樹林》、《戰友重逢》等作品連續刊發。

淺析莫言小說的創作靈感源

1985年初,正值人生“三十而立”的莫言,在《中國作家》雜誌發表《透明的紅蘿蔔》而一舉成名。 同年,馮牧在北京華僑大廈主持莫言創作研討會,汪曾祺、史鐵生、李陀、雷達、曾鎮南等對此部作品的高度評價,使得莫言創作之路更加順暢。

1986年,莫言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畢業。同年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引起文壇極大轟動。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在看到這部小說後,感到非常震撼,決定開始翻譯莫言的小說,葛浩文也成為了莫言作品走向世界的功臣。

1988年2月,由《紅高粱》改編、張藝謀導演、姜文和鞏俐主演的同名電影在柏林電影節獲得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國際A類電影節最高榮譽的中國電影。當然,這部影片不僅僅是劇本好,導演的格局和演員的出色技巧也很重要。同年4月,莫言發表長篇小說《天堂蒜薹之歌》,這是一部彰顯作家良知、反映社會底層弱勢群體生存狀態的力作,小說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事件,數千名農民響應縣政府的號召,大量種植蒜薹導致全部滯銷,縣政府不聞不問而且抓捕帶頭鬧事者,釀成轟動一時的“蒜薹事件”,這起被報紙報道的事件促使莫言放下當時正在創作的《家族》小說系列,只用了35天就完成了這部義憤填膺的作品。莫言的很多創作都是源自某一時刻發生的某件事。

2000年,《紅高粱》入選《亞洲週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2005年,《檀香刑》全票入圍茅盾文學獎初選。

2006年,《生死疲勞》入圍首屆"曼布克亞洲文學獎",並於2008年榮獲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紅樓夢獎”首獎。

2011年,《蛙》獲得茅盾文學獎。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2019年7月30日,被秘魯天主教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淺析莫言小說的創作靈感源

二、莫言小說的文學特點

很多讀者初讀莫言的小說總感覺章節混亂,也就是說不按部就班的陳述故事情節和發生時間,讓你剛剛看見這個地方的某個人,突然下一段跳躍到了另一個環境。而且他的小說雖然文筆流暢、技法高超,但大都描寫的是社會底層醜陋的一面,感覺不到正能量,而且很多作品為了體現真實性用詞低俗,這也是一直未能入選學校教科書的主要原因。

莫言小說的敘事方式比較複雜,時而用第三人稱的全知或部分全知視角,低調敘述,使情節的安排幾近於故事的時序,如《透明的紅蘿蔔》敘述語調則呈現為由低到高的漸次發展;時而以第一人稱的語調轉述往昔的故事;或以第三人稱的全知視角為主,間雜轉述、旁述的頻繁變化,且意象紛呈,時空交錯。

《透明的紅蘿蔔》是最能體現莫言小說創作中的敘事特色。這部作品的前半部分語言樸實,全部語義都與特定的時代鄉土生活相關聯。而自“紅蘿蔔”的意象出現後,作者逐漸轉為以黑孩的感覺為視角,在他朦朧的嚮往中,出現了一個異彩紛呈的童話世界,到結尾處,一直沉默著的莫言才從那個瘦小黝黑的身軀中跳轉出來,以至於用完全不同於前半部分的湖光瀲灩這個詩詞斷句,來壯寫黑孩眼中的淚水。

淺析莫言小說的創作靈感源

莫言的敘事方式幾乎調動了現代小說的全部視聽知覺形式,使作品的容量迅速膨脹,大量主體心理體驗的內容帶來多層次的隱喻與象徵效果,他以超體驗的感知方式,充分表現了矛盾的內在紛擾,幾乎是將一種最初使狀態的情緒直接地表達出來。一方面是悽楚、蒼涼、沉滯、壓抑,另一方面則是歡樂、激憤、狂喜、抗爭。前者是經驗性的,後者則是超經驗性的,前者是感受、體驗,是對外部生活的情緒性概括,後者則是嚮往、是追求,是靈魂永不止息的吶喊。

在莫言的小說中,可以很容易發現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多方面的,有意識流小說的內心獨白、心理分析、感覺印象、幻覺夢境、時空顛倒等;有魔幻現實主義的隱喻、象徵、預言、神秘、魔幻;也有荒誕派戲劇的誇張、變形、荒誕;還有結構主義、感覺主義、象徵主義等等。

淺析莫言小說的創作靈感源

在西方作家中,莫言最推崇兩位,即威廉·福克納和加西亞·馬爾克斯。莫言小說結構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斷的場景切換和時空顛倒,具有明顯的空間形式小說的特徵,與福克納的風格遙相呼應。而他引用神話傳說以及動物角度敘事則明顯帶有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而這些也潛移默化的形成了莫言的寫作風格,各種類別的風格揉碎後重新打造融合成了莫言特色。

莫言的作品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大多描寫的都是農村生活的醜陋一面,各種農村政策的歪曲解讀,讓本已困苦不堪的農民坦露出赤裸裸的求生本能,甚至有人統計過《豐乳肥臀》裡面的低俗詞句的數量。我認為,從貼近現實,用誇張的手法加上真實的農民習性去寫,估計比書中的低俗詞語還要更多幾倍,但如果完全拋棄真實的農村口語,作品又沒有了靈魂支撐,罵人的髒字,實際上代表著作者內心的痛恨,是通過小說人物的描述,代表農村和農民向不作為的行政管理人員包括政府進行吶喊和宣洩。

淺析莫言小說的創作靈感源

莫言的創作特點,比較代表性的可以用《生死疲勞》這部作品進行透徹的分析。這個書名來自佛教經典,為翻譯這個書名,各國的翻譯家都很頭痛,之所以以此為題,是因為他覺得佛教的許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識。人世中許多紛爭,在佛家的眼裡,是毫無意義的,這樣一種至高眼界下的人世,顯得十分可悲。這部小說中,把人的命運與情感,人的侷限與寬容,以及人為追求幸福、堅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與犧牲描繪得淋漓盡致。

《生死疲勞》小說主要描述一個被冤殺的地主經歷了六道輪迴,變成驢、牛、豬、狗、猴,最後終於又轉生為一個帶著先天性不可治癒疾病的大頭嬰兒;這個大頭嬰兒滔滔不絕地講述著他身為畜牲時的種種奇特感受,以及地主西門鬧一家和農民藍解放一家半個多世紀生死疲勞的悲歡故事。小說透過各種動物的眼睛,觀照並體味了五十多年來中國鄉村社會的龐雜喧譁、充滿苦難的蛻變歷史。這部小說帶有東方神秘主義的魔幻色彩。是魔幻現實主義作品,魔幻現實主義最直接的效應是解放了文章的思想,把我們過去認為不可以寫到小說裡的一些東西也寫到小說裡去了,作者並沒有提供給讀者一個簡單的道德或歷史評判,而是讓人們在閱讀的強烈體驗中捕捉小說的批判和反省力量。

莫言小說的語言最使人感到陌生的是成語的任意性搭配,其中有大量的方言俚語、當代城市的流行熟語、詩詞斷句,以及生理學、心理學等學科的大量專業術語混雜在一起,對於習慣語體統一、語調純淨的讀者來說,這帶來了信息超載的一種心理衝擊,產生紛繁甚至有點荒謬的基本印象。

淺析莫言小說的創作靈感源

實際上,莫言總是以現代人的思維感覺特徵,陳述、修飾、評價著鄉土社會的生存歷史與傳統,他的語言是一脈相承的追求了民間的和民間藝術家的口頭傳說風格。首先,這種語言是誇張的、流暢的 、滔滔不絕的;其次,這種語言是生動的、有鄉土氣息的;最重要的,這種語言是中華民族的傳奇文學的源頭,或者是一種文學的表達方式。

莫言小說語言的另一個特色,是色彩稱呼的語詞概念大量出現。這些概念在文本中的指向意義,一方面與寫實的物態有關,比如紅蘿蔔、紅高粱,沿用著其概念的基本內涵;另一方面,也帶有極強的主觀隨意性,比如狗有紅、綠、藍已屬罕見,而太陽也可以是綠的,血可以是金黃色的、藍色的等等,所有這些超自然的色彩感覺形式,不僅服務於表現人物特殊內心體驗的寫實需要,更多的是表現敘事人強烈的主觀情感指向,這使莫言的世界色彩繽紛且帶有奇幻效果,也因此有人將其作品比作西方晚期印象派的繪畫。

莫言善於將兩種外在的語言系統,在特定的敘事方式下,經感知方式協調,由特定的敘述方式推動著組成新的語法關係,並以散文與詩歌相結合的修辭手段,經過不斷轉換生成,不斷耗盡原有的能指意義,不斷形成新的語言,最終完成了主體深層的語義表達。莫言的語言特色,作為其風格的骨幹,是非常成功的。

淺析莫言小說的創作靈感源

三、莫言小說創作的社會背景

為了讓家長支持他繼續聽書和看書,莫言看了小說、聽了故事、看了電影、聽了說書,都會回家講給母親和奶奶聽,複述故事,就是一種語感訓練,是一種再創作,複述故事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忘記的地方,這就需要複述者往下編,自己變成了編故事的人,由此,莫言從小練就了向別人轉述故事、講故事的本領。讀書越多,轉述得越多,編得就越多越好,由此達到了一種“讀書破萬卷,下嘴如有神”的效果,為他今後的寫作打下了語言功底和講故事的基礎。

莫言入伍後,開始了他有目的、有意識的讀書階段。一開始他在黃縣當兵,“四人幫”被粉碎後,部隊掀起了學文化的熱潮。也是在此時,莫言開始嘗試文學創作,自然又有目的地讀了很多文學方面的書。那時,可看的書多了起來,一些老作家被平了反,他們的作品就像重放的鮮花,莫言讀了不少此類書籍。在此期間也試著寫了幾部小說投稿,但都被退回了,他寫信告訴管謨賢(莫言的大哥):我的文藝創作,連戰連敗,使人喪氣得很,看來我沒有這方面的天才,不過,我還想繼續嘗試下去。他大哥給他回信,贊同他繼續搞創作寫小說,鼓勵他要有“連敗連戰”的精神,不要氣餒,要多讀書,一定要堅持下去!家人的鼓勵,使他度過了寫作的低谷期。

淺析莫言小說的創作靈感源

在20世紀初社會動盪的歷史背景下,促使莫言創作了《檀香刑》這部長篇小說以,描述了沒落王朝統治下一樁樁令人心驚肉跳的故事。全篇幾處描寫的施刑,將殘酷的非人道行為描寫的淋漓盡致,從《檀香刑》中彷彿真的還原了當時的場景。全文非常的壓抑,每看一個篇章,都是對人性和理智的衝擊。在那個內憂外患的時期,結局也不可能美好,裡面的主人公都各不相同的體現出了人性的毀滅。

社會的動盪加上生活無助,使得很多人開始信佛拜佛,期盼以此改變自己的運氣,佛教認為人生最高境界是成佛,只有成佛才能擺脫令人痛苦的六道輪迴,而人因有貪慾則很難與命運抗爭。《生死疲勞》的創作,源於莫言在承德參觀了當地一個有名的廟宇,牆上有六道輪迴的壁畫,靈光乍現一發不可收拾,六道輪迴令他一下想到了小說的結構。通過動物的眼睛來看人類社會,他覺得是個非常新鮮的視點於是開始創作。《生死疲勞》書名來自佛經中的"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該書視角所呈現的變形記的結構是由驢、牛、豬和狗組成的依次由土改、大躍進、文革和改革開放所對應的歷史。

站在動物的視角講述,使莫言的敘述具有無比的自由和灑脫,它可以在純粹生物學和物種學的層面上來審視人類的存在。這個審視角度是如此殘酷和嚴厲,人類的存在居然經不住動物的評判。《生死疲勞》是莫言在藝術上向中國古典章回體小說和民間敘事的偉大傳統齧合,藉此展示了建國以來中國農民飽經患難的生活和他們頑強、樂觀、堅韌的生命。故事情節極端、怪異、變形、荒誕,但是與寄寓其中的哲理渾然天成,全書從內涵到外延充滿了作家的探索精神,充滿了藝術靈氣。究其所達到的藝術境界而言,這是一部劃時代的史詩性作品,是中國文學終於跳出圖解概念最輝煌的標誌性著作。

淺析莫言小說的創作靈感源

而《秋水》這篇小說,是第一次出現的“高密東北鄉”這個字眼,如同一個四處遊蕩的農民有了一片土地,這篇小說,讓莫言這樣一個文學的流浪漢,終於有了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場所。在創建文學領地“高密東北鄉”的過程中,美國的威廉·福克納和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給了莫言重要啟發,使他終於明白了一個作家必須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根據地,也就是每個創作者的文學靈感源。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謙卑退讓,但在文學創作中,必須頤指氣使,獨斷專行,否則就沒有紮實的靈魂,也就不會成功。

每一部作品的創作背景,都離不開作者的獨特體驗,它們或多或少能看到作者的靈魂和影子。譬如《枯河》中那個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紅蘿蔔》中那個自始至終一言不發的孩子,作者的確曾因為幹過一件錯事而受到過父親的痛打,也的確曾在橋梁工地上為鐵匠師傅拉過風箱,那個渾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小說的全部靈魂,也是莫言童年的遭遇。當然,個人的經歷無論多麼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動地寫進小說,小說必須虛構,必須想象。這個沉默的孩子就是一個領頭的,他一言不發,但卻有力地領導著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東北鄉這個舞臺上,盡情地表演。

淺析莫言小說的創作靈感源

四、莫言小說的創作靈感源

莫言自己曾多次強調“我很多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夢境。”這個夢境,我想不完全是真的夢到的,而是想象力,而每個人的想象力是可以得到後天培養的,比如長期每天講故事編故事。而每次創作的衝動,都源於某個時刻的靈感閃現。靈感是什麼?是思路,好比面前十幾個岔道口,究竟走那一條,正在猶豫時突然有了主意,一拍大腿,絕塵而去。

莫言的很多創作都源自於鄉土、農民,還有夢境。他說,很多源自夢境的創作靈感,結合腦海中的既有訊息,讓他的創作題材浮現,於是一部一部的文學作品應運而生。莫言自己認為他選擇寫農村好像是一種命定,因為他在農村生活了整整二十年,儘管他一直罵這個地方,恨這個地方,但他沒有辦法隔斷與這個地方的聯繫,因為,他生在那裡,長在那裡,他的根在那裡。只要他一離開農村,離開土地,進入都市,就會產生一種茫然,繼而失去靈感並眷念從前。

莫言十三歲時曾在一個橋樑工地上當過小工,給一個打鐵的師傅拉風箱生火,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蔔》的產生就與他的這段經歷有著密切的關係。小說中的黑孩雖不是莫言本人,但與他是一體的,心靈相通的。他在農村二十多年的生活,就像電影膠捲一樣,一部一部的儲存在他的腦海中,莫言能一直用農村題材繼續小說的創作,並不是一味的編造,而是他掌握了一種同化生活的能力。同化可以把聽來的別人的生活當做自己的生活來寫,可以把從某個角度生髮想象出來的東西當做真實來寫,這也就是一種想象力,而這些想象力,一旦撞擊到靈感,比如看到拉風箱的鐵匠、通紅的高粱酒等,作品構思便一蹴而就。

淺析莫言小說的創作靈感源

莫言故鄉的一些奇人奇事也有很多被寫入了小說中,《紅高粱家族》就是融入了許多這種故事。故鄉對於莫言來說是一個久遠的夢境,是一種傷感的情緒,是一種精神的寄託,也是一個逃避現實生活的巢穴。那個地方在他的腦中會永遠的存在下去,並提供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和靈感源。

小說《蛙》中,就出現了莫言姑姑的形象。因為獲得諾貝爾獎,許多記者到她家採訪,起初她還很耐心地回答提問,但很快便不勝其煩,跑到縣城裡她兒子家躲起來了。姑姑是他寫《蛙》時的模特,也就是靈感源。

母親去世後,莫言悲痛萬分,決定寫一部書獻給她,就是那部著名的《豐乳肥臀》。因為胸有成竹,因為情感充盈,僅用了83天,便寫出了這本長達50萬字的小說的初稿。在《豐乳肥臀》這本書裡,作者肆無忌憚地使用了與他母親經歷的有關素材,但這本書,實際上是獻給天下母親的,這是希望把小小的“高密東北鄉”寫成中國乃至世界的縮影。而這本小說之所以優秀,皆來自母子徹骨體會的靈感源。

作家的創作過程各有特色,每本書的構思與靈感觸發也都不盡相同,但無論是起源於夢境還是發端於現實,最後都必須和個人的經驗相結合,才有可能變成一部具有鮮明個性的,用無數生動細節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語言豐富多彩、結構匠心獨運的文學作品。

淺析莫言小說的創作靈感源

五、結束語

1976年莫言揹著四本《中國通史簡編》,走出了高密東北鄉,開始了他人生的重要轉折期。莫言坦言,如果沒有30多年來中國社會的巨大發展與進步,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也不會有我這樣一個作家。

莫言是當今文壇屈指可數的一流作家,他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他的人生經歷造就了他的作品極具個性。2012年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使他超越了中國所有作家同行,進入了世界文學之列。他的作品創作不斷的追求真正的的民間風格,語言上也不斷追求民間口語、戲劇的特點。他的小說運用了很多表現力極強的細節,恰到好處地表現了人物的心理。濃墨重彩的語言風格,給人以震撼力。

莫言早期的作品描寫童年記憶的鄉村世界,表現獨特的生命體驗;中期受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影響,構造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塑造神秘的超現實的對象世界,給人以先鋒色彩。隨後進入新的探索期,激情勃發,畫面五彩斑斕,語言充滿進攻和反叛型。為什麼會這樣呢?

用莫言自己的話說,“可能是因為我經歷過長期的艱難生活,使我對人性有較為深刻的瞭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麼,也明白真正的悲憫是什麼。我知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難用是非善惡準確定性的朦朧地帶,而這片地帶,正是文學家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只要是準確地、生動地描寫了這個充滿矛盾的朦朧地帶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並具備了優秀文學的品質”。


淺析莫言小說的創作靈感源

莫言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為講故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每一個故事,都源於某一個時刻某件事情啟發的靈感,這個靈感每個人獲得的並不一樣,因為這跟創作者的童年、人生經歷、性格息息相關。

淺析莫言小說的創作靈感源

六、參考文獻:

莫言;生死疲勞[A].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 

莫言;天堂蒜薹之歌[A].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   

莫言;透明的紅蘿蔔[J];中國作家;1985年02期

莫言;蛙[A].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 

莫言;豐乳肥臀[A].作家出版社,1996年 

張志忠;莫言論[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