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糾纏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該如何自處?

當我們糾纏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該如何自處?

人與人交往當中,我們能不能揣測別人,甚至於是惡意揣測呢?

今天朋友“老阿姨”在群裡求助,說自己的好閨密現在非常難過,原因在於糾結自己習慣性地揣側他人,並且認為與自己接觸的人,都是趨利之徒;但是在自我反省時卻認為自己的惡意揣測非常不好,因為這樣的日子讓自己喘不過氣,該怎麼辦?

具體事件不多分析,小初想來說說“揣測”和“惡意揣測”,我是怎麼看的。

首先,什麼是揣測?

在漢語詞典裡,揣測意思就是推測、猜測,它是一箇中性詞。但是揣測經常會跟心思搭一起,比如揣測他人的心思;而這句話,在我們傳統的家庭教育裡,隱約有種觀念說,“不要隨意揣測別人,做好自己本分”。這句話對不對呢,為什麼呢?

雖然我不是大V或者社交高手,但我能把自己的生活過得輕鬆自在,卻功勞歸於我善於揣測別人,壞事件提前預知,讓自己免於深陷於情緒當中。

周育如在《如何做好孩子的情緒教養》一書中說過,在中國的家庭當中,父母對孩子的情緒教養是缺失的。父母關注更多的是孩子吃得飽不飽,睡得好不好,卻很少關注孩子的情緒,孩子情緒來了,也不懂得如何去接納孩子,只會用壓制的方法去解決,比如“發脾氣就不是好孩子”。所以,才會出現像“老阿姨”閨蜜的這種自責內疚的情緒。

在情緒教養課裡面有一項內容“情緒理解”,我們是需要通過“揣測”來實現的,所以我認為“揣測”是一件好事。如何能夠準確地揣測別人的情緒,可以幫助自己察言觀色、帶眼識人,這也是社交裡面最基本的能力要求。

其次,我們再來說說“惡意揣測”中的“惡意”。

什麼是惡意呢?

“老阿姨”閨蜜口中的揣測他人言行的目的,就是自己惡意。但是我想,惡意可以從兩個維度理解,一是真正的惡人,二是自己心中的“小惡”。

世界上是否有真正的惡人?有,肯定有,但是很少。前段時間知乎有個熱議的話題“世界上有沒有絕對的善與惡?“(大概是這個標題,具體的忘記了)我在底下看見了一個國外的視頻,故事情節大概是:

一個醉漢夜晚搭地鐵,被小偷盯上了,扒了錢包不自覺,旁邊的路人都看在眼裡,卻沒有幫忙。當小偷要走時發現,這個醉漢正爬起來,掉到了列車軌道上,當下乘車廳內廣播響起,列車馬上進站了,這個醉漢正面臨險境,但旁邊的其它候車乘客卻無動於衷,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小偷伸出了援手,把醉漢救了出來。而其它人依然沒有任何反應。

那麼,這個小偷他是惡人,還是好人呢?

很難說,對不對?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大善、大惡之人畢竟是少數,我們多數的人更像是這個視頻裡的醉漢、小偷、候車乘客,這樣的普通人。每個人的內心裡,都會有善惡的一面,而這其中的“惡”剔除違法成分外,“小小惡”可能是我們在生活中的一點點不善意,或者一點點的小情緒等等,這又會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標準。

所以,不要讓自己太過於被一些無須有的條條框框約束,把自己定位得太完美,生活和與人相處過得太過於拘謹,其實呀〜有些“小惡惡”也是挺不錯的,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