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桌文化有哪些陋習?

BiGBoSSycz


醜陋的中國酒桌文化

  前有魯迅,後有柏楊,一直在批中國人的劣根性與醜陋,於我而言,感觸最深的就是在酒桌上,那有可能是中國人這個族群表現得最醜陋的場合,也是感覺最滑稽最荒唐最不可思議的場合。因為大家都能感受得到,中國酒桌文化有以下特點:

  第一,勸酒。到了酒桌上,酒不是你自願在喝,而是別人在強迫你喝。這個來敬酒,一看是領導,那個來敬酒一看是什麼什麼。你都很難拒絕。不是不能拒絕,而是拒絕可能會傷人情,所以你最終難下決定。這樣,酒桌的氣氛就很不好,給人造成一種身不由己的感覺。你不勸酒不喝勸酒就是不懂事,你是帶著任務來走人情的!你可能放開心情暢飲嗎?

  第二,以多為榮。中國人喝酒往死裡喝,說什麼“喝死咋也比槍斃強”。我沒感受過槍斃,但創造這句俗話的神人恐怕深有體會,要不怎麼會把喝酒喝槍斃聯繫到一塊。喝完一杯又一杯,喝少了就該擠兌你了,“你不行啊。。。你看誰誰誰多能喝,多夠意思”。言下之意你不多喝,不往死裡喝酒是不夠意思,人家不會考慮你的酒量,不會考慮的你的身體健康。他把你擠兌的喝了酒完成任務(他未必就很爽),你身體難不難受就不是他要考慮的問題了。中國人的身體素質普遍不如歐美,我覺得與酒桌文化是有關係的。男人們一個個挺著比孕婦還大的肚子,看著就讓人反胃。

  第三,勢利。在酒桌上進行敬酒,給領導敬酒是重中之重。你應該看準時機,要善於給領導擋酒,等等等等,把與領導喝酒當成是博取他好感的機會,我想問你這麼為領導考慮,真的是為了他好嗎?如果你是領導,恐怕又該等著人來敬你了,在下屬諂媚的祝福中獲取一份優越感。所有這些,都是中國人深入骨髓的奴性與等級觀念的體現,這些,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消失,反而靠著酒桌文化大有加強之勢。

  第四,虛偽。我之所以稱之為酒桌文化而不是酒文化,因為我認為中國現在根本沒有酒文化。酒桌上的那一套不配稱為酒文化。中國人喝酒從來不關注酒,只關注喝酒人。他們把絕大部分的精力花在喝酒人身上,最多考慮這個酒的味道好不好,恐怕從沒有人在酒桌上探討過關於這個酒的口感、工藝、廠家、產地以及包裝等等,可能你會說:有病吧?誰會想這些?如果有這樣的人,我會感到很欣慰,因為中國酒文化有了復興的機會。

  第五,浪費資源。喝了那麼多酒,你還吃得下菜?上了滿滿一桌子菜,恐怕到最後動不了幾筷子。飯店不心疼,反正交錢了,還能剩一大堆泔水。可這實際上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我們有多少GDP是由餐飲創造的?有多少是由酒桌帶動的?這種浪費比奢侈更無意義,因為奢侈好歹能讓人得到滿足,我從來沒在喝酒上得到一絲快感,喝少了覺得是一種味道一般的飲料,喝多了酒感覺難受。這些資源放到更有意義的用途上恐怕更好吧?

  第六,動機複雜。很多飯局是為了進行不正當交易而開設的,飯局之中摻雜大量假惡醜的東西,酒桌之上權錢色交易不絕,最後可能一筷子不動。有人說,喝酒真能辦成事啊!?如果對方真愛喝酒,你們幹喝好不好?還能給你省錢。如果你覺得人喝多了容易鬆懈,想要趁機拿下,我告訴你,沒用的!對方並不傻,你的意圖他很清楚,因此他會有準備的,萬一你真的在他酒醉的時候成功了,他酒醒後一定懊悔,從而對你懷恨在心,你們以後的關係就很難說了。不如在清醒的時候說開,讓對方做出理性的選擇。

  所有種種,都是酒桌文化醜陋的表現。以前李白斗酒詩百篇,你看看現在的酒桌上出的了李白嗎?紅樓夢中還行個酒令,比比文化,現在的酒桌上即使有酒令,有文化嗎?酒桌文化是對其他文化的破壞,是對人身心的傷害,在我有生之年,應該是看不到這種噁心巴拉的文化消失,但至少我能看出這種東西是好是壞,希望大家儘早醒悟。


光之影楊楊


我國關於酒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自從老祖宗發明了酒,酒就貫穿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甚至一些著名的歷史事件,也透溢出酒香:“魯酒薄而邯鄲圍”,“鴻門宴”,“青梅煮酒論英雄”,“杯酒釋兵權”,“千叟宴”……至於一些散發酒味的野史故事也不少:“劉伶醉酒”,“文君當壚”,“貴妃醉酒”,“醉打金枝”,“飲中八仙歌”……祭祀祖先用酒,招待客人用酒;高興了喝酒,煩悶了喝酒;獨斟行,對酌可,群飲眾樂也不錯。酒是不分場合無需理由,就是個喝!

古人的酒文化,雅興,豪情;醉了也表現得可愛,狂放裡亦顯示坦蕩情懷。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有詩305篇,“酒”字出現了63次,可見酒在古代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既醉以酒,既飽以德”,“君子有酒,酌言嘗之”;大詩人李白更是“斗酒詩百篇”,留下了無數關於酒的名篇:“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大文學家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女詞人李清照也飲酒“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就連女革命家秋瑾都曾留下過“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亦堪豪”,“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的詩句。

可是酒文化發展到現在,都變了味了,不僅庸俗不堪,而且還沾染了血腥味,摻和進了銅臭味。那麼,現在的酒桌文化,都有哪些陋習呢?我總結如下:

一、花言巧語強逼酒。

喝酒本是為了樂呵,增加些氣氛,至於喝多喝少,量力而行。可是有的人很討厭,想盡辦法逼酒,什麼“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什麼“感情鐵,不怕胃出血;感情深,不怕打吊針”,感情好壞,是區區幾杯酒所能體現出來的?真的朋友,怎麼捨得你醉?怎麼忍心傷你身體?什麼“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杯邀對方,喝酒喝成雙”,什麼“你不喝這杯酒,就是不給我面子”……你跟領導不會這麼說吧?你的面子不是喝了這杯酒才有的吧?喝酒,人多是娛樂,人少了是情誼,獨酌和對飲是心情,喝到被逼著的份上,就是種折磨,連乾數杯酒,是誰誰都苦!。

二、豪言壯語輕許諾。

有些人沒有酒時尚有原則,知道那些事該答應哪些事不可做,可是幾杯黃湯下肚,來者不拒,啥事都行了。但是也做不得數,過後他斷片了,忘了,也不會認賬了。怕就怕那些當場簽字的,當場給錢的,當場寫保證書的,有字據為證的,過後賴不得。

三、胡言亂語吹牛B。

一些人沒喝多的時候,他是中國的;喝多了之後中國是他的。把芝麻吹成西瓜,給他梯子能上天。有的沒的,一頓神侃,自己說得有趣,大夥兒只當一樂,卻免不了微露鄙夷之色。

四、瘋言瘋語丟人格。

這種就更過分了,雖然這瘋言瘋語中可能有一些是實話,是“酒後吐真言”,是平時抑鬱的爆發。這裡麵包括不著邊際的話,得罪人的話,輕薄粗鄙的話,借酒勁兒撒潑耍酒瘋的話。總之是把自己弄得很失態,沒有了人格,愣是把謙謙君子的形象弄到酒鬼的地步,甚至破壞了一直苦苦維繫的某些人際關係,最後是追悔莫及。

五、冷言冷語求索賠。

這是近幾年才出現的現象,就是有人醉酒出事了同桌的人一起賠償。病了治病,亡了賠錢,家屬冷言冷語,全無昔日情意。你說,都是成人了,如果不是捏鼻子灌你,如何不能拒絕?什麼能比命都重要嗎?我覺得人無論在任何時候,至少有三點應該記得:那就是自己兜裡有多少錢;自己能喝多少酒;永遠記得回家的路!

記得兜裡有多少錢,提醒自己去奮鬥!記得自己能喝多少酒,少在外人面前丟人現眼!(偶爾自己或者和朋友喝醉的除外)記得回家的路,就是如果有人在家等待,早回去別讓愛你的人擔心;如果有誘惑,記得自己的初心!

告訴喝酒的朋友幾句拒酒詞啊: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只要感情好,能喝多少喝多少!只要感情到位,不喝也會陶醉!酒是王八蛋,喝沒了可以再賺;命是自己的,禍禍沒了只能下輩子見!

總之,關於酒桌文化陋習的問題,目前我就想到了這麼多。大家有什麼不同意見,歡迎補充哦!謝謝啦!


hyg陌上花開


你好,就拿我親眼所見事情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的家鄉在豫西南的一個農村,在我們那一遇到酒席,不喝趴下幾個絕不收兵。

我們一個自然村分成兩個村民小組,東組組長的兒子,認西組組長做乾爹,自然要由西組組長擺酒席。按風俗這桌酒席要有十個人入席,俗稱十全十美,我也被應邀參加。

從中午十二點開始,按我們當地的酒席習俗,相互開始敬酒,兩位組長夫人和小孩子不喝酒,一圈下來兩斤白酒落入七個人的胃裡。這時主人家又拿出七瓶五十度的白酒,說:“七個人每個人打個“通關”什麼時候酒喝完就散席”。有好幾個人赤膊上陣,划拳聲震耳欲聾,唾沫星子亂飛,一個個醜態百出,東搖西晃。有的直接溜在桌子下面,儘管我在喝酒時不斷往茶杯裡吐酒,還是被喝得把膽汁都吐出來了。從中午一直喝到晚上,終於把這七瓶酒糟蹋完了。最後由女主人通知各位家人,把一個個熏熏大醉的給攙扶回去了。

這是我的親身經歷,大家說這種酒文化好嗎?是不是一種陋習呢?謝謝您的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