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關東後裔流傳的幾甲幾社小地名,會不會是這樣來的?

前言

在闖關東的後裔中,總會流傳著這樣的祖籍地名“某某縣七甲六社某某莊;某某縣五甲八社某某莊”。然而這對於尋根者來講卻是一臉懵的狀態,雖知道哪個縣,但卻不知這幾甲幾社究竟是縣的哪裡,這其實是與清代地方里甲制度有關。

闖關東後裔流傳的幾甲幾社小地名,會不會是這樣來的?

裡甲制

裡甲制度下的裡(在北方常稱“社”有的也稱“都”我記得文登好像叫過都),依各地情況而不同。有的地方一里包括幾個村落,有的地方一個村落(大村)分成幾個裡。

闖關東後裔流傳的幾甲幾社小地名,會不會是這樣來的?

標準狀態下,以一百一十戶為單位設置一個裡,一個裡之下再分為甲,十戶為一甲,十甲為一里。

闖關東後裔流傳的幾甲幾社小地名,會不會是這樣來的?

在南方一個裡所管轄的甲大多數都在一起,因為人口較為集中。而在北方為了組成一個裡,常常把散佈很遠的村落組成一個裡。所以在北方,一里之中常常有幾個甲是散居的。

闖關東後裔流傳的幾甲幾社小地名,會不會是這樣來的?

而我們常聽說的幾甲幾社,其實就想當於幾里幾甲或稱幾社幾甲。在過去的時候,在裡(社)的前一級是設有鄉的,也就是正常的流程是某某縣某某鄉某某社幾甲某某莊。這也就是說我們東北流傳著的地名其實比想象中的還要具有侷限性。

闖關東後裔流傳的幾甲幾社小地名,會不會是這樣來的?

但為什麼我們會說七甲六社呢?

小編認為,在過去的社可能是又默認排名的。就像我們在縣誌上見到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一樣,所以說裡或社會不會也是這樣?

闖關東後裔流傳的幾甲幾社小地名,會不會是這樣來的?

舉例子說明:假如我們說祖籍是萊陽縣八甲六社,會不會就是下轄鄉的第六個社。一社在鄉政府,二社、三社在一社周邊。就像我們看上圖一樣,一區在縣城,二、三、四、五、六區在一區的附近。

闖關東後裔流傳的幾甲幾社小地名,會不會是這樣來的?

以萊陽迎水鄉為例,把這幾個社進行排名。眾水社(一)、王宋社(二)、淳于社(三)、蕭家莊社(四)、房疃社(五)、五龍社(六)、陶漳社(七)、廢坊社(八)、呂疃社(九)、官莊社(十)。

闖關東後裔流傳的幾甲幾社小地名,會不會是這樣來的?

那麼,我們所說的萊陽縣八甲六社就很有可能是萊陽縣迎水鄉五龍社八甲。當然,別的鄉也能這麼排。

一切都只是猜測,但我覺得應該是由一些道理的,要不然為何都流傳幾甲幾社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