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情緒的勒索者,還是被勒索者?——讀《情緒勒索》

上司:“我就是因為欣賞你,才給你這些項目,說到底都是想你日後有更好前途,加班是必須的,你不會是要我失望吧?老實說,你不做,大把人搶著做,機會難得,你好自為之。”

父母:“我們也是為你好,辛辛苦苦把你養大,你怎麼這麼不聽話?這麼不孝順?”

同事:“年輕人,多做點別怕吃虧,多積累經驗。”

朋友:“虧我還當你朋友,我現在大難臨頭,你就這麼幾千塊錢都不肯借。”

其實我們幾乎每天都會聽到類似的話語,只是我們並沒有留意它們出現的頻率。不知不覺,我們每天都被人操控著,被人當作傀儡也不知道。

你是情緒的勒索者,還是被勒索者?——讀《情緒勒索》


無意中看了一本《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頓時恍然大悟,明白到為何生活中我們與人相處時,常感到窒息卻又無法逃離。


情緒勒索(Emotinal Blackmail)的概念早於90年代,由一位美國心理學家Susan Forward提出,情緒勒索的主角必定有“勒索者”及“被勒索者”,缺一不可。當情緒勒索出現時,情緒勒索者會有意識及不擇手段地,利用自憐、責怪、貶低、貼標籤、威脅、甚至是憤怒或眼淚等手段,來引發被情緒勒索者的罪疚感及不安,被情緒勒索者為了生存、減低焦慮,會“聽話”,即所謂的“願者上釣”,最後情緒勒索者便達到最終目的,然後不斷地重演。

你是情緒的勒索者,還是被勒索者?——讀《情緒勒索》

書中提到,兩位主角皆有不同的特質。情緒勒索者在過往成長的經驗中或許曾被遺棄、被虧待(未被滿足)、被欺騙過,為人較自私、缺乏同情心,自私和以自我為中心。相反,被情緒勒索者則常充好人、習慣自我懷疑(易自責)、習慣討好,過度在乎他人感受及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渴望得到別人肯定,簡單而言,就是常處於“無我”狀態、容易迷失方向、無主見,是自我價值感低落的人。

其實兩者最大的共通點,就是內心存有極大“不安和恐懼”。諷刺的是,兩者均可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即:你可以是情緒勒索者,也可以隨時變成被情緒勒索者。

情緒勒索的概念早已在不少電影中出現過,如經典的《黑天鵝》(Black Swan,2010)一幕中,由Natalie Portman飾演的芭蕾舞蹈員女主角Nina成功做黑天鵝女主角後,媽媽得知後,送上蛋糕慶祝,為難的Nina因要控制體重,拒絕吃媽媽的蛋糕,但媽媽樣子突然變得憤怒,“你不吃,我就丟了它!”,並作勢丟向垃圾桶,嚇壞了的Nina感到極度不安,“你不要丟,我吃。”,為了討好媽媽,最後選擇委屈自己的感受,媽媽的目的達到了,因此再次向Nina展示溫柔笑臉。

你是情緒的勒索者,還是被勒索者?——讀《情緒勒索》

想擺脫情緒勒索 就要先將重心放回自己身上

其實身邊發現不少親友(包括本人自己)曾無數次不自覺地墜入被情緒勒索的漩渦,簡直痛不欲生,叫苦連天。情緒勒索者一向很擅長捉著被情緒勒索者的弱點,進行勒索。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被情緒勒索者就得需要一份勇氣去“先安內後攘外”。

被情緒勒索者習慣看別人臉色做人,很多時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往往將他人的重要性放在第一,將自己所感所想壓抑、淡化、甚至忽略。因此首要是提升自我價值感,學會了解自己,接納自我,與自己好好對話,好好感受自己的情緒,練習重視自己的感受,因為當你開始尊重自己的感受同時,也開始有力量去表達自己的需求、拒絕不合理的要求,站起來為自已的權益發聲。

你是情緒的勒索者,還是被勒索者?——讀《情緒勒索》


“我總是擔心對不起別人,但是,我對得起自己嗎?”

“我不應該被這樣對待。”

“在不傷害人的前提下,我的人生,是用以尊重自己的感受,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滿足別人的。如果我的感受,連自己都不尊重,就更加沒有人會懂、會尊重我自己了。”

我們需要為自己定立“情緒界限”(Emotional Boundaries),因為我們無意中把他人的情緒當成自己的情緒,就如“情緒海棉”一樣,被他人影響 。我們一向習慣承擔他人情緒責任,而沒有意識到“他人的情緒其實是他自己的責任”。我們只需為自己的行為而負責,但不是為他人情緒而負責。因為他人的情緒,有時候不一定源自我的行為,而可能是他以往沒有處理好的情緒。我為自己行為負責便已足夠,也不用為他人消耗無謂的能量了 。

你是情緒的勒索者,還是被勒索者?——讀《情緒勒索》


“你或許可以用很糟糕的態度對我,但我不需要忍受,也不需要被影響。因為,你的情緒,是你的責任,而我的情緒,當然是我的責任。”

“你可以先只照顧好你自己的情緒,而不用總是要替別人著想,只要你不想。你可以擁有你自己定義的‘情緒界限’,而不需要別人同意,因為重視你自己的情緒感受,是你這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你生存的目的。”

當內在慢慢準備好,當面對情緒勒索者的要求及不斷逼迫的手段時,首先是“停”:我可以什麼都不做,不答應也不拒絕,先給自己思考時間,甚至離開現場,讓自己喘息。接著是“看”:先緩和自己的情緒,感受自己的不舒服的感覺,安撫自己的不安及因自我懷疑而衍生的罪惡感,不要被自己的焦慮綁架,提醒自己的情緒界線。最後是“應”: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及對情緒勒索者行為的感覺,以促使正向的互動,時刻提醒自己是有主導權,只有自己才可保護自己,你有權為自己say no!

情緒勒索的出現,大前提必定要有“情緒勒索者”及“被情緒勒索者”的出現,只要你選擇拒絕“配合”,就能抽身,逃離厄運!

你是情緒的勒索者,還是被勒索者?——讀《情緒勒索》


雖然說起來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每當應用於偏向身不由己的世代,或面對不同處景,或面對身邊不同的重要他人,或者是“永遠是對”的權威人士,挑戰“權威”時實際上確實有難度,只能說,我們仍需努力!

縱使知而行難,要改變也非一朝一夕的事,但至少從今天開始不會再被矇在鼓裡,看清情緒勒索的前因後果,繼而慢慢重新看到自己,認識自己,重視自己的感受,開始為自己說“不”,向情緒勒索說“不”,捍衛自己,深信已經是重獲自由、擺脫枷鎖,重掌人生的重要一步。

“我的人生目的,不是滿足別人的需求,而是滿足我自己的需要。”

“在不侵害他人權益的大前提下,我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我重視自己的需要,是沒有錯,若自己都不保護不愛惜不尊重自己,還有誰會?”

本文作者:書爾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