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他的班主任》學會和自己和解,而不是和世界處處為敵

文丨陽光明媚

新時代的《十八歲的天空》

《我成了他的班主任》是偶然間看到的一部網劇,作為小陽心中不期而遇的一部佳作,它成功地喚起了小陽在少年時期看過的一部畢生難忘的校園劇——《十八歲的天空》。

《我成了他的班主任》學會和自己和解,而不是和世界處處為敵

作為2002年最火爆的一部校園劇,它承載了許多關於青春期的美好願望,雖然最終還是未等到後續的續集,但它作為一個種子,一直在小陽心目中隱隱作痛。

沒有等來《十八歲的天空》的後續作品,但在時隔18年後,還是等到了《我成了他的班主任》,這兩部影視劇在同樣一群觀眾的心中,開啟了跨時代的共鳴。

《我成了他的班主任》學會和自己和解,而不是和世界處處為敵

兩部作品所圍繞的主題非常類似,但後者又更符合現代化的審美,在日新月異世界大環境下,校園雖然作為一個用於學習的半封閉樂園,但還是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棄舊迎新。

《我成了他的班主任》更像是新時代的《十八歲的天空》,從老式的大頭電腦演變成如今薄如卡片的筆記本電腦,從傳統教室演變成如今的多媒體教室,《我成了他的班主任》更具有現代網絡化時代的氣息。

《我成了他的班主任》學會和自己和解,而不是和世界處處為敵

一位好老師,總是能讓“差班”改頭換面

以校園為主題的影視劇,往往都逃不過優生和差生之間的對比,《十八歲的天空》講的是在古越濤老師的悉心教導下,曾是一個是非多端的班級變成了一個陽光積極、共同進步的群體。

每個時代都不缺這樣被教導主任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極端班級,但只有遇到真正善於解決,並且樂此不疲的好老師,這樣一個被視為在人生的邊緣瘋狂試探的班級,才能夠得到真正的轉變。

《十八歲的天空》是這樣,《我成了他的班主任》也是這樣,只不過前者是古越濤,後者是莫默。

《我成了他的班主任》學會和自己和解,而不是和世界處處為敵

莫默的掌心融雪

莫默是一位女老師,能成為行知中學高二11班(俗稱X班,即差班)的班主任,可見他並非具有頂尖的教學水平,也並非是名牌大學畢業。

然而,就在這樣一個教學能力非常普通的一個女老師,卻能讓班上所有試探火線的學生,在人生關鍵時期懸崖勒馬,她憑藉的只是自己對待孩子們的一片赤誠。

《我成了他的班主任》學會和自己和解,而不是和世界處處為敵

貪玩是孩子的本性,但少年的心也並非就是頑固不化,只要掌心融雪,他們也一定會打開心扉,與你赤誠相待。

解決青春期叛逆的最好方法是以身作則

對於劇名《我成了他的班主任》,因為劇名中含有兩個人稱代詞,所以極易引起觀眾的注意。

這裡的“他”,指的是莫默的親弟弟吳白,父母離異多年,兩人各奔東西,輾轉相聚卻是教堂之上。這樣的劇情設定,可謂是博足了觀眾的眼球。

《我成了他的班主任》學會和自己和解,而不是和世界處處為敵

劇中最大的看點,莫過於在班主任莫默以身作則的感化下,高二11班的學生們重新找準人生的方向,或奮力學習,或成為職業電競選手,他們最終都與外界眾多反對的聲音進行了和解。

但在莫默來之前,他們採取的方式,卻是青春期獨有的叛逆和反抗,這無疑只會讓矛盾加劇,於家人、於自己萬般無益。

《我成了他的班主任》學會和自己和解,而不是和世界處處為敵

成長最緊要的任務是學會給自己鬆綁,而不是強行給自己加戲

在莫默這位伯樂的引導下,最終他們學會和自己和解,而不是處處與世界為敵。這除了說明,伯樂的重要性,也更加體現出“成長最緊要的任務是學會給自己鬆綁,而不是強行給自己加戲”。

許多孩子因為面臨來至於學業和家庭的壓力過重,最終變得崩潰走向極端,其根本的問題在於,他們在這個年齡,只學會了負重前行,而不敢輕易給自己鬆綁。

《我成了他的班主任》學會和自己和解,而不是和世界處處為敵

學習最重要的不是付出時間,而是找準適合自己的方法,在找到合適的方法前,適當的給自己鬆綁,讓自己有喘氣的空暇,才能夠在通過學習攫取知識的這條路走得更遠。

適當的放過自己,善待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學會和自己和解,不要總和自己過不去,更不要處處與世界為敵。

《我成了他的班主任》學會和自己和解,而不是和世界處處為敵

致:天下所有陷入迷茫的少年

雖然,你們無害的湧入學校,也曾坦然地承受學業的錘來錘去。

雖然,你們學習並不拔尖,有的還被標記為問題少年。

但請相信:如果你一直在成長,那麼早晚你會破土而出。

在被陽光和雨露認可之前,學會和自己和解,才會有絕處逢生,也才會有地縫願意為你撐開一道光亮的口子。

願你付出甘之如飴,願你所得歸於歡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