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失魚,猶為水;魚無水,不成魚

人只要在社會中生活就難免要與他人相處,無論你是學生也好,企業員工也罷抑或是單位領導等等,和諧人際關係的建立都是十分重要的。除非你說要一個人隱居深山老林,與世隔絕,不過這顯然沒幾個人能做到。

水失魚,猶為水;魚無水,不成魚

回到人際關係這方面,筆者想起了這樣的一個個案,有這樣一個男孩,活潑開朗、樂於助人、積極樂觀,但是在進入大學一段時間後卻感到孤獨難受,覺的自己沒有朋友,無法融入集體。他很疑惑為什麼熱心的自己交不到朋友,也因此而陷入無助、消沉,慢慢地活潑開朗的他變得沉默寡言,甚至害怕與人交往。

水失魚,猶為水;魚無水,不成魚

看到這裡很多人腦海中可能呈現一個問號了,活潑開朗、樂於助人、積極樂觀,這哪一項不是交朋友的加分項?這樣的人也會有人際交往的困擾?

水失魚,猶為水;魚無水,不成魚

那這小男孩出現這樣情況的原因是什麼呢?其實是該學生在上大學之前都是走讀,也就是不用住學校宿舍,住在家裡,在家裡有家裡人照顧,也比較自由,也因此養成依賴,慵懶的習慣。進入大學後,嬌生慣養的他沒有父母在身邊,在幾個人一間的宿舍中,生活自理能力差,不注意個人衛生,慵懶,常把衣服堆一邊不洗、晚上經常等別人要睡覺他才來洗澡等,舍友給他提建議也不見改,慢慢地舍友也不願和他打交道,並把他的表現告訴其他同學,久而久之,身邊的人就對他產生了成見,不願和他打交道。

水失魚,猶為水;魚無水,不成魚

簡單的分析就是這個學生到了一個新人際圈後失去集體歸屬受到了孤立,性格開朗的他也隨之變得沉默寡言。筆者講述這樣的一個個案不是說要教大家怎樣的去人際交往,畢竟這個也不是簡單的三言兩語就講的清楚,筆者想強調的是“集體歸屬感”。人既然生活在社會中,或多或少的會有一些群體與自己有交集,例如學生在學校,員工在單位等,可以不誇張的說不同的角色會有不同角色團體與之關聯。如果我們脫離這個相應的群體會怎樣呢?

水失魚,猶為水;魚無水,不成魚

剛剛所訴男孩的個案,從集體歸屬這個角度看,也就是因為他脫離了集體,因而造成了後面的困境。其實這樣的現象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安泰效應”,意思是一旦脫離相應的條件就失去某種能力的現象。它強調的是集體的巨大支撐和影響作用,可以這麼說,沒有群眾的支持,任何事情都是無力的。水失魚,猶為水,魚無水,不成魚。

“安泰效應“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或者說怎樣對我們日常生活有怎樣的借鑑?這麼說吧,樹立正確的集體價值觀,要明白人只有迴歸集體,才能發揮出自己的作用,不能失去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環境。明白適合自己的方面,不願盲目脫離自己熟悉的領域,否則容易受挫折。

水失魚,猶為水;魚無水,不成魚

最後簡單的總結一句就是,先有“我為人人“才可能有”人人為我“,離開大地的小樹又怎能茁壯成長呢?是吧!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