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都講什麼,孔子對《周禮》為什麼這麼推崇?

焱焱qwer


公元前388年,流亡十二年之久的西方大哲柏拉圖,終於回到了他魂牽夢縈的故國雅典。然而此時的雅典早已物是人非,輝煌不再。他懷著對政治的深深失望,創辦了阿卡德米學園,並在那裡完成了他最重要的著作《理想國》,書中藉由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之口,描繪了一個由哲學王所統治的完美城邦。

無獨有偶,幾乎就在同時,在遙遠東方的黃河流域,同樣誕生了一部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經典——《周禮》。只不過它命運不濟,長久默默無聞,直到兩百餘年之後,才真正為世所知。

《周禮》,一部東方人的《理想國》

《周禮》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奇書,《周禮》舊題《周官》,全書完整記載理想中的王朝職官制度,結構體大思精,內容宏纖畢貫,讀罷每每令人浩嘆。但此書的真偽及其成書年代問題,卻是聚訟不決、莫衷一是的著名學術公案,至今不能定於一說,堪稱是中國學術史上的一部奇書。

《周禮》是我國經典古籍十三經之一,為三禮之首,其相關的學術問題歷來備受學者爭議。可以說是一部通過官制體系展示治國理想的皇皇大典,體例獨特,結構奇巧,體大思精,宏纖畢貫,堪稱前無古人、後啟來者之作。涉及古代官制、禮制、軍制、田制、稅制等國家重要政治制度,為中國西漢末以來歷代國家機構建制提供了全面的參照體系。

周禮文化的主要內容

什麼是周禮文化?周禮文化是一種以“天”為精神信仰,以“德”為價值原則;以“禮、孝、和”為倫理觀念,以“民”為立國之本,以“法”為治國之根,以“和”為社會行動準則的完整而協調的古代文化體系,是中華民族保留下來的寶貴文化財富。

周禮文化是一套上行下效的治國之道。一方面要求統治者明德尚禮、廉潔守法,採用儒法兼容、德主刑輔的執政方針,通過勤政與科學管理讓百姓安居樂業;另一方面要求國人尊禮儀、重道義、守規矩、講誠信、知廉恥、崇孝道,維持君臣、父子、婦道等生活規則。

有專家說,《周禮》是全世界古今中外最好的憲法;《周禮》是周公訂的,周朝後代的子孫,如果完全根據這個法去做的話,不會亡國,制度太完美了。

周禮文化的主要內容包括以禮立序、以樂致和、以人為本、以德治國、自強不息、忠誠無私、舉賢任能、禮讓為先、尊老愛幼等等。

周禮文化主要有如下核心內涵:

1、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從歷史記載我們可以知道,周的先祖數代都有很好的德行和政聲,他們發展農業,教民稼穡,改進技術,弘揚周禮,倡導德政,推進教化,以至於天下歸心。周人的興起、周朝的建立及發展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

2、忠誠無私的高潔品質

3、以人為本的社會準則

提出了“安民、息民、康民、保民、裕民”,“敬德保民”的天人合一宇宙觀,這些思想就是我們今天提倡的“以人為本”社會和諧的源頭所在。

4、舉賢任能的用人之道

5、禮讓為先的道德風範

《周禮》中確定了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基本結構,將“禮”劃分為五類,稱為“五禮”。

吉禮即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等的禮儀活動。如郊天、祭日月、祭社稷、祭山川、祭天子宗廟、祭先代帝王、祀孔子等。歷代興革不一,但極為統治階級所重視。  

凶禮指用於弔慰家國憂患方面的禮儀活動。包括喪葬禮、荒禮、吊禮、恤禮等。後多特指喪葬、持服、諡號等禮儀。

軍禮即國家有關軍事方面的禮儀活動。如《周禮》所舉大師(召集和整頓軍隊)、大均(校正戶口,調節賦徵)、大田(檢閱車馬人眾,親行田獵)、大役(因建築城邑徵集徒役)、大封(整修疆界、道路、溝渠),以及《開元禮》的告太廟、命將、出師、宣露布、大射、馬祭等。

賓禮即邦國間的外交往來及接待賓客的禮儀活動。如天子受諸侯朝見天子受諸侯遣使來聘、天子遣使迎勞諸侯、天子受諸侯國使者表幣貢物、宴諸侯或諸侯使者。此外,內個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相見禮儀,也屬賓禮。、 

嘉禮即國傢俱有喜慶意義及一部分用於親近人際關係、聯絡感情的禮儀活動。如君主登基、冊皇太子、策拜王侯、節日受朝賀、天子納后妃、太子納妃、公侯大夫士婚禮、冠笄禮、宴饗、鄉飲酒等。有時特指婚禮。

五禮的內容相當廣泛,從反映人與天、地、鬼神關係的祭祀之禮,到體現人際關係的家族、親友、君臣上下之間的交際之禮;從表現人生歷程的冠、婚、喪、葬諸禮,到人與人之間在喜慶、災禍、喪葬時表示的慶祝、憑弔、慰問、撫卹之禮,可以說是無所不包,充分反映了古代中華民族的尚禮精神。

孔子為何最推崇周禮

古人有言:“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稱華。”古代華夏族正是以豐富的禮儀文化而受到周邊其他民族的讚譽。早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禮、殷禮、周禮三代之禮,因革相沿,到周公時代的周禮,已比較完善。孔子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禮儀學專家,他把“禮”作為治國安邦的基礎。他主張“為國以禮”,“克己復禮”,並積極倡導人們“約之以禮”,做“文質彬彬”的君子。

1、西周之禮足

在孔子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認為周禮較夏、殷之禮都要完備。他曾說過:“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春秋晚期時,杞、宋之國都只分別保存了部分夏、殷之禮,要尋找夏、殷之禮的結合,尋禮之完備處,孔子看到了周禮,所以他又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2、周禮創始地影響

在魯國,作為宋國移民的孔子推崇周禮,也與其所處的現實國度有關。魯國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分封地,而周公又是周禮法制的創立者,孔子從小出生在魯國,深受魯國周禮潛移默化的影響,自然推崇周禮。

3、大社會背景影響

春秋晚期,諸侯先後爭霸,原有的社會秩序陷入混亂,社會處於大變革中,出現了“禮崩樂壞”的現象,有的卿大夫代諸侯執政,有的士代諸侯執政,更有甚者家臣執行國令,各種僭越之禮紛紛上演,如孔子提到了魯國大夫季孫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的僭越之舉。要知道八佾舞是天子才可享有的,作為一個大夫原只能配四佾舞,可見,當時社會秩序之混亂,引起了孔子強烈的不滿。

加之,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給社會道德的發展帶來了衝擊,義利衝突迫使思想者重審或提出可以維護社會秩序之思想,孔子想要以仁愛以去貪止暴,周禮中的“敬德保民”與孔子思想不謀而合,故而尤重周禮。

4、孔子出身

孔子為其母與父野合而生,在家排行老二,無法繼承父親士之貴族地位,更不能得知其父死死後所藏之地,孔子為完成母親的遺願,將母與父合葬,有一段時間耿耿於懷,惟周禮中的葬禮才可表達其為父與母盡哀之名正言順。

我們擁有文化自信了嗎

今天西方已經感受到很大的衝擊,遭遇到很大的困難,他們現在在思惟、在研究中國的東西。美國幾乎每一個大學都有漢學中心,他們認真在研究中國古老傳統的東西、研究印度古老的東西,希望在這裡面找到一些,可以挽救現在社會的這些理論、原則。

堅定文化自信,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氣。我們的文化應當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底蘊的,兼取西方文化之長處的新時代文化。

參考文獻:

思無,孔子推崇周禮的背後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周禮》-管制禮法匯粹、名物典章之全書

《周禮》又名《周官》、《周官經》,儒家經典"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之一,為周代職官禮法、物名制度彙編。中國古代社會所設置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及其職權劃分、官職職能等,就是由周禮模式脫胎出來的。名物制度也多源於周禮。

天官冢宰 地官司徒 春官宗伯 夏官司馬 秋官司寇 冬官考工記

《周禮》

中國周代後期根據周王朝系統曾有過的官制加工整理的王朝設官分職的書。漢代原稱《周官》,又稱《周官經》。西漢末劉歆始稱《周禮》。全書6篇,分載天、地、春、夏、秋、冬6官:天官冢宰,稱為治官,管理朝廷大政及宮中事項,有屬官63;地官司徒,稱為教官,管理土地方域及王畿內人民教養,有屬官78;春官宗伯,稱為禮官,管理宗教及文化,有屬官70;夏官司馬,稱為政官,管理軍制、步騎、兵甲、交通及各方諸侯有關事項,有屬官69;秋官司寇,稱為刑官,管理刑獄、司法政務,兼掌禮賓等,有屬官66;冬官司空,稱為事官,管理工程建設兼及溝洫、土地、水利等,這一部分在漢代發現時已缺,當時取《考工記》抵充,有屬官30。舊時常約言共有官360,實為376,每一官職皆有不少屬員,合計數萬人。《周禮》以官制的職掌聯繫各種制度,目的在於富國強兵,組織民戶,廣徵貢賦,充實府庫,為治理統一的大國提供設計藍圖。這部書原是先秦舊籍。鄭玄以為該書“乃周公致太平之跡”,遂被認為是周公的著作大行於世。唐賈公彥撰《周禮義疏》42卷,至宋時與鄭注合刻為《周禮註疏》。清孫詒讓的《周禮正義》徵引繁富,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淼於子


“《周禮》都講什麼,孔子對《周禮》為什麼這麼推崇?”

不好意思,需要澄清一下,孔子推崇的“周禮”,不帶書名號。就是說,他推崇的,是“西周的禮制”,而不是流傳至今的那本《周禮》。

這從現代版的《史記.孔子世家》便可以看出來。太史公曰:“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詩經》《尚書》加書名號,“禮”“樂”則不加。現代學者如此“句讀”,一定有其道理——在孔子那時候,《詩》《書》有其“經書”,而“禮”“樂”沒有。就是說,《周禮》不可能是孔子之前的著作。

還可以作為證明的是,《周禮》這部書,先秦時,並不見引證於諸子典籍。

儘管有人說,《周禮》為周公所作,但更多的人贊成,這部書成書於漢代。

當然,其中記錄了周代的“官制”。《周禮》,被認為是由春秋時期逐漸成書的《周官》而來。

《周禮》,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部分。對周代官職設置、職數、職責、權限等等,講的非常細緻。後來,《冬官》部分佚失,有人將《考工記》加了進去。

《周禮》,記錄了珍貴的歷史資料。《考工記》講的基本是工匠,亦十分精彩。

唐代,《周禮》始被立於官學,為《九經》之一。至開成年間,《九經》擴為《十二經》。宋代,又加《孟子》,遂成儒學《十三經》。

孔子推崇的不是《周禮》,是不是《禮記》呢?

也不是。

《禮記》,成書於西漢。戴德編《禮記》,收文八十五篇,亦稱《大戴禮》或《大戴記》;他的從兄之子戴聖,刪減為四十九篇,稱《小戴禮》或《小戴記》。

《禮記》,也記載了先秦很多珍貴史料,但為後編之書當無問題。

最重要的證據,就是班固的《漢書》一個字也沒提到過《大戴禮》和《小戴禮》。《漢書》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是將先秦包括西漢幾乎所有能蒐羅到的古籍,哪怕是殘篇,全部收入其中。關於“禮”,《漢書》收錄了十三篇,是不同傳承學派對《士禮》的闡述——那個時候,“經學”講傳承,不同派別,解讀就很可能不同。比如《論語》,即有《魯論》和《齊論》之區別。

這說明,早《漢書》作者班固約百年的大小戴,他們的著作,尚屬於《士禮》的“讀書筆記”或“學習心得”,或許與“經學”同時向下傳承,但並沒有獨立出來,也未成為“經學”。

西漢,已將《士禮》立為學官,是“五經博士”之一,共有三家學說得到漢朝廷的認可。這裡面,不包括《禮記》。

孔子推崇的“周禮”,有沒有那部書有所記載?

有。

這就是從東晉被稱為《儀禮》的那一部儒學著作。

《儀禮》,在漢代偶爾被稱作《禮記》,但更多的,就是前面說到的《士禮》。

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列傳》中說——

“諸學者多言《禮》,而魯高堂生最本。《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於今獨有《士禮》,高堂生能言之。”

這是說,現在很多儒生常說到《禮經》,而魯郡人高堂生的見解最接近本義。孔子在世的時候,關於“禮”的經書已經很不完備了,到了秦始皇焚書,各種書籍散失更多。現在,只有《士禮》尚存,高堂生能夠講解。

《儀禮》的前身是《士禮》。《儀禮》共十七篇。實際上,第十三篇是第十二篇的下篇;第十七篇是第十六篇的下篇。

這樣,《儀禮》中,記載的“西周禮制”共十五種,具體篇目附後。

西周,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統”。其建立了嚴密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有兩個重要的制度支撐——一是分封制;二是周密嚴格、等級森嚴的禮制。

因此,“西周禮制”不可能僅僅是《儀禮》中保留下來的十五種。

《禮記》曰:“經禮三百,曲禮三千”。這不一定就是準確數字,但“禮”數很多是肯定的。

前面說到,《史記.孔子世家》曰:“孔子以《詩》《書》、禮、樂教。”許多學者贊成,孔子教授“周禮”的課本,就是《士禮》或稱《儀禮》的初本。

但是第一,當年孔子的教材一定比現在的《儀禮》內容多很多;第二,孔子教材中的“儀禮”一定很細密繁瑣。《史記.孔子世家》載,晏嬰批評孔子說:“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

“西周禮制”,本就等級分明、內容繁瑣。比如,天子六駕,只有周天子可以乘坐六匹馬拉的車;天子、諸侯、大夫的城池大小有明確的規定;宴會用什麼餐具、上什麼菜、表演什麼歌舞,不同等級有不同的規定;葬禮規模大小、喪服怎麼穿、舉行哪些儀式,天子、諸侯、大夫等等也有不同規格。

等等等等。

孔子很可能把原來就很繁瑣的“周禮”,搞得更復雜了。

孔子為何推崇“周禮”?

因為,“禮制”,是西周施行統治的重要工具。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衰微,諸侯壯大,“西周禮制”已經禮崩樂壞了。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克己復禮”,恢復、強大西周的政治制度。所以,他必然就從“禮”入手了。

《論語》中,所佔篇幅最多的,就是孔子關於“禮”的論述,僅“禮”字,就說到了七十二次,還不包括沒用這個字但說的是“禮”的內容和事情。

他在《論語.八佾》中說:“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鑑了夏商兩代,有多麼豐富多彩呀!我遵從周朝的禮制。”

在《論語.八佾》中,孔子對魯國正卿季孫氏用周天子才能用的六十四人的舞蹈表演,很是憤憤然,他說,如果這樣的事情可以容忍,那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容忍呢!

也是在《論語.八佾》中,他還說,魯國的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都在自家廟堂裡以《雍》祭祀,這是天子主祭、諸侯助祭才能用的,你們怎麼配的上!

不過,“形勢比人強”,時代總要進步,孔子的“克己復禮”理想比較難於實現。

於是,他很感慨,在《論語.公冶長》中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我的主張不能實現,大概要乘著木排漂流海外了。


附:

《儀禮》篇目——士冠禮第一;士昏禮第二;士相見禮第三;鄉飲酒禮第四;鄉射禮第五;燕禮第六;大射第七;聘禮第八;公食大夫禮第九;覲禮第十;喪服第十一;士喪禮第十二;既夕禮第十三;士虞禮第十四;特牲饋食禮第十五;少牢饋食禮第十六;有司第十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