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人口收入不增反降:“摘帽子”不能急於“撤攤子”

脫貧人口收入不增反降:“摘帽子”不能急於“撤攤子”

資料圖 圖/新京報網

5月1日,求是網刊發國務院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劉永富《堅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全力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一文,文章指出,當前,有的地方脫貧摘帽後對脫貧攻堅的重視程度、工作力度明顯減弱,有的資金投入增速下降,有的脫貧人口收入沒有增長甚至下降,有的貧困村宣佈退出後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實際不在崗,這種撤攤子、甩包袱、歇歇腳、換頻道等現象必須糾正。

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成就斐然,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不過,在各地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效的同時,近年來,一些地方也滋生出盲目樂觀和自滿的心態,導致基層扶貧工作出現“鬆懈症”。

劉永富的文章披露的種種現象,正是“鬆懈症”的具體呈現。這種思想上的自我減壓,工作懈怠傾向,不僅辜負了基層民眾期待,還導致脫貧增收缺乏穩定性,加大一些脫貧戶返貧的風險。

脫貧攻堅,遠未到鳴金收兵之時。今年,是扶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擺在我們面前的,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尤其是收官之年又突然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這不僅加大了完成既定目標的難度,對於鞏固之前已經獲得的扶貧成果,也是一大挑戰。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脫貧攻堅時也提到,“對於今年全面完成現行指標的扶貧,我是有信心的。我更關心的,就是今年以後是不是能夠穩定下來,是不是有一個長效的機制。”

克服“鬆懈症”,建立長效機制,無疑需要在扶貧舉措上拿出更多實招,針對出現的新問題,不斷進行政策的修正和調整。比如,對於一些基層出現的撤攤子、甩包袱、歇歇腳等形式主義,要及時糾正,堵住考核驗收的漏洞,嚴把退出質量關。對一些典型案例當嚴肅問責相關單位和責任人,從而以儆效尤。

另一方面,也要正視類似現象背後的深層次原因,讓市場化成為扶貧的先導。脫貧人口收入不增反降,固然有基層官員思想鬆懈、責任淡化等原因,但背後也可能有貧困戶內生動力不足,過度依賴輸血式扶貧等問題。因而,對此問題,在強化行政督導之外,也要通過真正的市場化扶貧,形成良好的造血機制,給脫貧家庭以長期、穩定的回報,讓脫貧摘帽更徹底。

面對疫情帶來的衝擊,國務院扶貧辦最近已表示,將採取通過點對點等方式,組織貧困勞動力返崗就業;開展消費扶貧行動;完善扶貧信貸支持,加快扶貧資金撥付進度等五大舉措,消除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

這些措施堪稱及時,也很有針對性。不過,在政策幫扶之外,各地也要根據疫情的快速變化,對一些過嚴過緊的管控措施適時調整,釋放經濟活力,暢通人流物流,給企業鬆綁,尤其要幫助小微企業儘快全面復產復工。如此才能開拓更多就業創收的渠道,增加貧困戶收入,避免脫貧家庭陷入返貧的窘境。

脫貧攻堅,關鍵不是看數字,而是看長效,對於一些基層中出現的扶貧“鬆懈症”以及脫貧成果不穩固等問題,必須高度警惕。越到最後關頭越要繃緊弦,各個地方政府要切實履行好主體責任,確保扶貧的力度不能弱,投入不能減。對於脫貧人口,也要及時跟蹤觀察,給予充分幫助。在疫情相關管控上,也應更加靈活和精細,保障貧困人群的務工就業。在長效穩定機制的基礎上,才能真正保障脫貧攻堅的質量。

□於平(媒體人)

編輯 胡博陽 校對 盧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