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漁翁》:品“漁翁”,體會中年人的不易

引言

在很多古詩詞中有很多“漁翁”的意象,這樣一個平凡的角色在這首詩中顯得比較複雜。

我們一起欣賞柳宗元《漁翁》這首詩。

漁翁

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柳宗元《漁翁》:品“漁翁”,體會中年人的不易

食人間煙火的“漁翁”形象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詩人以清新、淡逸的筆觸描繪一幅令人神往的夜幕初啟,晨熙微露的景象。

“西巖”、“清湘”、“楚竹”都是一些自然之物,與漁翁的形象簡直是渾然天成。試著想象漁翁此刻枕著石頭,腳底下是江水清清,俯仰之間,就能用簡易的竹筒汲來清清的水,隨手又能撿起竹莖點燃,跳動的火驅散夜的暗,也有多了一些人間煙火氣。此情此景,又像是一幅清雅、閒適的畫面。

而且,文章沒有很明顯點明時間的變化,只是寫漁翁的行動從“夜傍西巖”到“汲清湘燃楚竹”,這一舉動卻展現時間的變化,從夜幕時分到拂曉。

柳宗元《漁翁》:品“漁翁”,體會中年人的不易

不食人間煙火的“漁翁”形象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這句更是妙,塑造一個隱者或者說神仙一般的漁翁形象。而且整個畫面充滿神秘感與動態美。東方露出魚肚白,江山煙霧消歇了一般,慢慢隱去,有種“撥雲見日”之感。然而那夜宿西巖的漁翁卻不見蹤影。我們跟著詩人久久尋秘而不得,忽聞“欸乃”一聲,似乎撥去江水迷濛,一汪清亮亮的碧水,一座翠翠的山峰頓然顯現在眼前。多美呀!“欸乃”一聲,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盡顯動態之美。此句引發我們無盡遙想,此人莫不是?

柳宗元《漁翁》:品“漁翁”,體會中年人的不易

學會放下的漁翁形象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漁翁悠哉悠哉划著小船慢慢駛入江心,此時,他回首遙看天邊,只見江流濤濤,幾朵白雲飄飄,自由自在如孩子般互相嬉戲、追逐。這讓我想起“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描繪一個將軍,凱旋時候回頭一看,那打獵地方千里無垠,暮雲層層籠罩。這樣的詩句的結局給人一種意猶未盡之感。

此時的漁翁似乎就是詩人,在歷盡人生坎坷後,看待世事變遷那種寵辱不驚之感。似乎也有王維那句“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的灑脫。

柳宗元《漁翁》:品“漁翁”,體會中年人的不易

現實中的“漁翁”就是詩人

柳宗元寫這首《漁翁》就是在參與“永貞革新”變法失敗後被貶湖南永州這樣蠻荒之地寫的。柳宗元出身河東柳氏高門,可謂是長安寵兒。在唐朝這樣一個既看重門第,看血統,看才能時代,年紀輕輕的柳宗元當然是官運亨通。

21歲中進士,26歲登博學宏詞科。唐順宗即位之後,32歲的柳宗元官拜禮部員外郎,是當時政治改革的核心人物。改革失敗後,柳宗元、劉禹錫等改革派紛紛貶官,永不錄用。

詩中的漁翁似乎就是詩人自己的真實寫照,存在於人世之間,有人的七情六慾。柳宗元就被貶為永州司馬。此地,遠離中原,天氣溼熱,蛇蟲遍地,再加無法施展自己才能的憤懣,使得內心很憂鬱。不久年邁母親病逝,對於柳宗元而言也是沉重打擊。所以將自己寄託于山水之間。

然而人到中年,歷經滄桑,學會放下,超脫於凡俗,內心“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超然與淡泊。

柳宗元《漁翁》:品“漁翁”,體會中年人的不易

其他詩中“漁翁”形象

漁翁的形象在很多古詩詞中都有出現,譬如柳宗元的《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獨釣寒江雪的漁翁,楊慎的《臨江仙》中“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那個在江上打魚,享受春風秋月的白髮漁翁......漁翁在詩詞中成為一個遠離世事,獨享清靜的形象。

End

原創/柳子君

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大家好,我是柳子君,很高興與大家在這個平臺認識。熱情在哪,哪就會被點燃。

歡迎大家關注“柳子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