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趴窩,損失慘烈!失去最龐大、最凶狠的武器,美國還能橫多久?

集體趴窩,損失慘烈!失去最龐大、最兇狠的武器,美國還能橫多久?

流行病影響著人類歷史進程。

隨著新冠病毒蔓延,看起來所向無敵的美國艨艟鉅艦紛紛“中招”—— 太平洋艦隊4艘航母(都是“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均發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可謂損失慘烈。

集體趴窩,損失慘烈!失去最龐大、最兇狠的武器,美國還能橫多久?

“尼米茲”號航母

其中,“里根”號的疫情可能是最輕的。3月底,該艦在橫須賀海軍基地維護期間發現確診病例,目前尚無該艦出現大規模感染情況的報道,疫情可能已經得到有效控制,計劃5月展開恢復性訓練,並於夏季開始部署。

“尼米茲”號和“卡爾·文森”號航母的確診病例均為剛剛發現,全艦人員的總體感染情況尚不清楚。現在,“尼米茲”號位於布雷默海軍基地,正在進行病毒排查和隔離觀察。“卡爾·文森”號在吉特灣海軍造船廠進行大規模修理,處於舾裝測試階段,計劃於今年7月返回艦隊。

“羅斯福”號的疫情最嚴重,迄今,感染人數已經超過700人,3月底中斷部署,在關島接受隔離。當下,該艦基本完成了全體艦員的病毒檢測,艦上僅保留少量維護人員,其他人員上岸隔離。

那麼,面對疫情,美軍航母為何表現得如此脆弱?

航母“趴窩”將對美國造成什麼衝擊?

美軍該怎麼辦?

文丨楊震 上海政法學院東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

編輯丨蒲海燕 瞭望智庫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最強戰艦,為何沒扛過疫情?

作為全球最強海軍的頭等主力戰艦,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美軍航母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集體趴窩,損失慘烈!失去最龐大、最兇狠的武器,美國還能橫多久?

“卡爾·文森”號航母

首先,航母相當依賴外部支持,病毒因此得以滲透進來。

一艘航空母艦就是一個提供一系列服務的小城市,如製造和傳送新鮮淡水、產生和輸送電力、保持每天24小時的餐飲服務、進行電視信號發送、提供醫療服務、傳遞郵件以及提供理髮服務等,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外部物資輸入的基礎上的。

換言之,航母需要不斷從外界進行物資補充——通過靠港、快速戰鬥支援艦以及直升機或者固定翼運輸機等方式——這就不可避免與外界人員進行接觸。

其次,航母上人員的數量及其生活方式,給病毒以“可乘之機”。

一艘“尼米茲”級航母載員大概5000多人,這些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大家在航母上的自助式餐廳裡一起吃飯;除了少數軍官(如編隊指揮官和航母艦長),其他人都無權享受單間,士兵們睡覺的地方往往在航母甲板下面,採光差、空間狹小,床和普通火車上的三層臥鋪一樣窄小,無疑為交叉感染提供了條件。

再次,航母的內部環境使其成為病毒的天然“培養皿”。

為了保證安全,航母在設計時就自動排除了舷窗這一結構,航母的艦體內艙完全就是一個封閉空間,沒有任何與外界通風的接口,採用中央空調系統。

在這種環境下,一旦艦內任何一人感染了新冠病毒,整個航母上的水兵都有被感染的風險,連住單間的“羅斯福”號航母艦長克洛澤爾上校也不能倖免。

最後,航母的外交功能使其“中招”的可能性變得更大。

眾所周知,海軍是國際性軍種,擔負著外交職責。放眼海軍,還有什麼能夠比航空母艦更為理想的外交艦種呢?威武的編隊陣容、強大的防空反潛能力、犀利的打擊能力,無一不顯示出強悍的國家意志。以這樣的艦種進行海軍外交,實施外訪或者舉行聯合軍演,必然讓友好國家感到高興、對潛在敵國進行威懾。

美國五角大樓辦公樓上那幅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宣傳畫——一艘簡潔的“尼米茲”級航母黑白影像,下方寫著一行字:“9萬噸級外交”,就是對其外交功能的最大褒獎。

因此,在海外執行任務時,航母靠港和國外飛機降落的機會很多。在美國和越南慶祝建交25週年時,“羅斯福”號曾在峴港靠岸,離開峴港的幾天前,多架日本、菲律賓和越南的飛機曾登過此艦。

在全球性的疫情面前,航母“中招”的可能性也因此大於其它艦種。

2 燒錢重器,為何如此必要?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看看航母能幹什麼。

1. 能快速出動艦載航空兵並在遠距離上進行戰場支援;

2. 能夠以強大的火力進行快速反應並改變戰術態勢;

3. 能以每天多架次即時支援許多任務;

4. 無需和任何國家進行談判就能在國際水域部署,並且保持部署達數月之久。

集體趴窩,損失慘烈!失去最龐大、最兇狠的武器,美國還能橫多久?

“羅斯福”號航母進行海上補給。

可以說,航母幾乎提供了執行或保障所有類型海上行動(如打擊作戰、水面作戰、一體化防空反導、反潛戰、水雷戰、兩棲作戰、海上攔截行動、海運保護、偵察以及人道主義救援和救災等)的有效手段。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克和敘利亞等地開展的軍事行動中,航母打擊群曾多次展示了作戰能力、靈活性和多種用途。

另外,值得強調的是,在沿海地區的人道主義救災行動中,航母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是,航母擁有完善的雷達、通信指揮系統,可為其他參與救援或撤僑的飛機,船舶提供導航、通信中繼等關鍵服務。

在陸路交通網絡嚴重受損、機場癱瘓的情況下,航母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機動至災區外緣,成為救援飛機的起降平臺與救災通訊指揮揮中心。

二是,航母上的醫療、生活設施較完善,能為大量災民提供庇護。

航母編隊可進行包括外科手術在內的大部分醫療救護活動,也可對危重病人實施空中轉移。

三是,航母編隊具備強大的發電和海水淡化能力。

核動力航空母艦電力充足,可利用海水淡化裝置,提供幾乎源源不盡的生活用淡水。

在印尼海嘯救災過程中,美軍航母編隊在距離海岸兩英里處,通過浮動軟管向岸上直接輸送飲用水;在海地救災中,美國“卡爾·文森”號(在疫情中已經“中招”)作為緊急的發電基地,為陸上提供電力輸出。

四是,航母編隊的偵察力量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獲取災區第一手信息,為後續陸上救援行動提供情報支撐。

在必要情況下,航母編隊搭載的兵力也可參與恢復和維持災區秩序的維穩行動。如海地地震後,美軍派遣大約2000名海軍陸戰隊員隨艦前往海地以維持島上“平穩局面”。

此外,大型核動力航空母艦倉儲空間非常大,可運送大量油料、食品、飲用水,及其他救災設備的零件,它攜帶的航空油料及編隊中的補給艦,還能分別為其他救援直升機、船舶補充燃料,支援其他艦艇的救災和撤僑行動。

3 失去航母,美國會怎樣?

那麼,失去航母,對美國意味著什麼呢?

集體趴窩,損失慘烈!失去最龐大、最兇狠的武器,美國還能橫多久?

“羅納德·里根”號航母

其一,美國海上軍事優勢將被削減。

美國的海上優勢源自對制海權的掌握與運用,而航空母艦是制海能力最強的艦種,沒有“之一”。

1艘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即可控制長1000公里、寬800公里的海空域,4支航母編隊就能控制96.5萬平方公里的大面積海域;除奪取制海權和制空權外,還可以奪取制電磁權和制陸權,其使用效能是任何武器都不能比擬的。

如果沒了航母,這些制權的奪取與保持就成了問題。

其二,美國海上災難救援能力和撤僑將被削弱。

讓我們先看看美國航母在這類行動中的表現:

1929年“列剋星敦”號航母在華盛頓州塔科馬城發生大面積停電後,向其緊急提供電力供應;

1954年,“塞班”號航母在海地遭受颶風襲擊後向該地區提供了淡水、食物、醫療物資等援助;

1975年,“漢科克”號和“中途島”參與了從越南撤僑的行動;

2004年,“林肯”號核動力航母參與了東南亞大地震和海嘯後的救災行動;

2005年,“杜魯門”號航母參與救援遭受“卡特里娜”颶風襲擊的美國南部;

2010年,“文森”號航母參與海地地震後的救援行動;

2011年,“里根”號航母參與了日本大地震和海嘯後的救災行動;

2013年,“華盛頓”號航母在菲律賓遭受颱風襲擊後參與救援行動。

再來看下尼米茲級核航母強大的人道主義救援功能:

可提供150張病床、3間重症監護室等醫療設施,以及10名軍醫官和數十名普通醫護人員;

海水淨化設備每天可生產40萬加侖(約合1512立方米)淡水;

艦載直升機每日可完成100個飛行架次的輸送救援物資任務;

可以30節的航速迅速抵達任務區;

日常生活必備品可供航母使用90天;

牙科診療設施每天治療70名患者;

廚房每天可製作18000至20000份食品。

現在,航母“中招”後,這些令人羨慕的能力基本上被“腰斬”了。

其三,美國地緣戰略的實施也將因此受到影響。

地理是凝固的戰略,海軍作為一個戰略機動性極強的軍種,在地緣政治大棋局上縱橫捭闔,盡顯“9萬噸外交”的魅力和威力。近年來,美國推進“印太戰略”,意圖“為那隻800磅的大猩猩編制一個更大的籠子”,航空母艦就是編制籠子的鐵桿。

現在,“鐵桿”折了4根,原本就不太結實的“籠子”顯得搖搖欲墜。

試想一下,若航行於太平洋之上的航空母艦並不是掛著星條旗的,美國還如何在海上遏制被它視為對手的其它大國?

4 疫情之後,三大發展趨勢

疫情總歸會過去,美國海軍的日子還得接著過。

集體趴窩,損失慘烈!失去最龐大、最兇狠的武器,美國還能橫多久?

"卡爾·文森"號航母

筆者認為,此後,美國航母可能會出現以下3個趨勢:

首先,無人化裝備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航母上。

如前所述,航母沒扛住疫情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員密度高。那麼,降低人員密度就成了符合邏輯的選擇。從本質上講,航母就是海基空中力量的遠洋平臺,可使用無人航空設備取代有人駕駛飛機。

無人航空設備具有很多獨特的優勢,如續航時間長、造價低廉、不會產生飛行員的損失等。

實際上,美國海軍已經實現了無人加油機MQ-25的上艦。此次疫情將會使美國航空母艦加速無人攻擊機、無人戰鬥機和無人預警機等機種的研發與列裝。

其次,小型化或將成為美軍航母建造選項。

美軍現役航母都是大型航母。

冷戰期間的海軍部長小約翰·萊曼認為,保持空中優勢是現代條件下進行作戰必不可少的條件。

與大型核動力航空母艦相比,小型航空母艦的航速低,沒有耐用的大型飛行甲板,由於適航性能較差,飛行活動時間減少30%;甲板面積也限制了艦載機的性能和數量,艦上的容積則限制了各種武器的組合和儲備,從而減少了軍艦的持久力,增加了在航補給要求,導致補給艦船的數量增加。

因此,美國海軍格外青睞大型航母。

然而,大型航母存在一個致命弱點——貴。

一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的造價約為45億美元,可服役50年,50年的整體維護費用為200億美元;“福特”級航母的造價更為驚人。

如此昂貴,裝備數量不可能太大。美國海軍現在擁有11艘航母,此次疫情中4艘航母“中招”,實力折損近4成。

如果裝備數量更大的小型航母,情況可能好很多。加之,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小型航母的上述弊端。因此,在美國航母建造論證中,小型化的聲音或將越來越大。

第三,兩棲攻擊艦將擔負起航母的功能。

小型航母暫時指望不上,那麼,美軍現行裝備能否提供備選方案?

能,這就是兩棲攻擊艦。

隨著F-35B型戰機的成熟與大量列裝,美海軍的“美國”級兩棲攻擊艦已經可以與航母實現艦載機的相互起降。在此基礎上,近幾年,美國海軍一直在驗證和評估“閃電航母”概念——讓兩棲攻擊艦扮演航母的角色,F-35的不斷成熟為兩棲攻擊艦代替航母成為可能。

第9航母打擊群(CSG-9)司令斯圖爾特·貝克爾准將曾說:“航母打擊群的戰鬥力令人生畏,再與兩棲打擊群這類遠征作戰力量相結合,戰鬥力將無與倫比。兩個團隊的合併演習將進一步提高互操作能力,我們非凡的機動和火力投送能力可以在目標海域快速建立起壓倒性的控制力。”

5 沒有航母,如何對抗中俄?

此外,美國海軍或將研究一個重要選題:在沒有航母的情況下,如何對抗中俄。

當前,航母是美國領先於中俄優勢最大的艦種,疫情的爆發使美國深刻認識到該艦種的脆弱性。在去年年底的美國國防部報告中,“航空母艦的未來”成為熱門議題,相關討論在美國各界越發頻繁。

美軍認為,儘管航空母艦在現代化全球戰爭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打贏下一場戰爭還必須擁有其他高科技武器——未來戰爭的形態將會是顛覆式的,航母的作用正在相對下降。

疫情的爆發將進一步促使美國海軍思考一種極端的情況——如何在沒有航母的情況下與中俄展開海上競爭?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龐大、最複雜的武器系統,航空母艦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海戰史乃至世界軍事史。

按照病理學家的觀點,新冠肺炎可能還要跟人類長期相處。

從長遠來看,美國的海軍防疫措施、航母運用思想、艦隊管理以及海軍文化中都有讓疫情得以乘虛而入的地方。

如果美國海軍以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其航母編隊適應疫情發生後的世界,這種威力強大的武器系統前景恐怕不妙。

另外,對於其它裝備和即將裝備航母的國家來說,美國海軍的教訓是寶貴的經驗。

庫叔福利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為庫叔提供25本《逆勢突圍》贈予熱心讀者。56位管理學家建言,助中國企業在疫情中走出困境,逆勢而上。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點贊最高的前3名(數量超過50)將得到贈書。

集體趴窩,損失慘烈!失去最龐大、最兇狠的武器,美國還能橫多久?集體趴窩,損失慘烈!失去最龐大、最兇狠的武器,美國還能橫多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