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真正聰明的人,往往看起來足夠笨

有書君說


曾國藩,中國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後世稱“曾文正”。


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曾國藩的故事。


曾國藩:真正聰明的人,往往看起來足夠笨

笨拙非重點,堅持不懈是精彩


1832年春,湖南省湘鄉縣的考場內,考生滿堂,一對父子格外惹眼。


這對父子,老爹考了16次還沒考中秀才,兒子拼搏了7次才勉強鯉魚躍龍門。


這就是曾國藩和他的父親。


雖然古代父子同進考場的事情屢見不鮮,但像曾氏父子一樣,屢挫屢敗還堅持到底的真的不多見。


也就難怪這對資質平常的父子,成就了一個家族10代不衰,頻出200多個人才的奇蹟。


而曾國藩本人,也因為成就最大,被譽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永垂史冊。


有人說,出身普通,相貌平平,智商一般,卻在複雜的時代變局中超越眾人,創造奇蹟的人,往往更容易被大眾摩拜。


“做人要學曾國藩”幾乎是一種共識。


梁啟超評價曾國藩說:

“曾文正者,豈唯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唯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毛澤東主席也表白曾國藩:

“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曾國藩被推崇到了“半個聖人”,“第一完人”的位置。


有人說:“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


曾國藩“十年七遷,連躍十級”的奮鬥史,數十年如一日的自律史,書生上戰場的擔當史,承載著最經典的做人智慧,也帶給了我們最具價值的精神承載。


曾國藩:真正聰明的人,往往看起來足夠笨


曾國藩:真正聰明的人,往往看起來足夠笨

起點無所謂,奮鬥不停是關鍵


曾國藩出生於嘉慶十六年,湖南長沙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是個名副其實的笨孩子。


他記性差,忘性大,從三四歲就開始背誦四書五經,卻因資質平平,所學了了。


幸運的是他有一位鍥而不捨的祖父曾玉屏,經常拿家族的榮辱史來激勵他。


曾氏家族世代為農,500年沒有出過一個秀才,到了曾玉屏這一代,才略有田產積蓄,生活富足。


沒想到因為富足,曾玉屏滋長了紈絝氣,成了一個敗家子。


他不但跟人賭博賽馬,把產業輸光了,還被心懷叵測的鄉紳,謀奪了宅基地,吃了官司。


打官司要寫訴狀,鄉紳掐準了曾玉屏不識字,暗中買通寫訴狀的老秀才,讓曾家一敗塗地,還奚落曾玉屏說:

“我的兩個兒子都是秀才,你們家連秀才都供不起,就想打官司?”


這奇恥大辱,讓曾玉屏痛不欲生。


痛定思痛他決定哪裡跌倒哪裡爬起來,勵志讓自己的後代一定要讀書、考取功名,榮耀門楣。


所以即便曾國藩和他的父親曾麟書沒有讀書天分,還是在曾玉屏的鼓勵下,苦讀書,以勤補拙,不停追夢。


這成為曾國藩一生人格塑造的起點,堅信付出超人的努力,就有超人的成績,肯下苦功夫,永不放棄。


他認為“早晨不起,誤一天的事;幼時不學,誤一生的事”,堅持早起讀書。


他自制鬧鈴,放個銅盆在床邊,用香燃斷帶秤砣的繩子敲響銅盆,提醒自己。


有一次家裡進了賊,碰巧曾國藩早起讀書,賊沒走脫,只好藏在房樑上。


結果曾國藩反覆誦讀一篇文章,直到再次天黑都沒背下來,反而是困在房樑上的賊將文章背的骨瓜爛熟。


可見曾國藩讀書的時間之長,但這種死磕的精神,讓其受用一生。


憑藉著考一次不行,就考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的鍥而不捨精神,最終考了七次中了秀才。


而由這個臺階,隨後他繼續不停晉級,在28歲的時候,進入翰林院,成為天子門生,邁出了人生關鍵的一步。


曾國藩:真正聰明的人,往往看起來足夠笨


曾國藩:真正聰明的人,往往看起來足夠笨

職位不重要,自醒自律是重點


人性都是有弱點的。


初入京城,進入翰林院,從底層登天,繁華和慾望,曾一度讓曾國藩走偏。


雖然薪水還不是特別高,生活並不富裕,但他卻“四出征逐”,留戀酒宴,趾高氣揚,自認才思敏捷,恃才傲物,言談舉止很是傲慢;


完全沒有了在老家的踏實低調,逐漸變成一個“憤青”。


因為修養不佳,見到別人家貌美的小妾,他非常羨慕,經常邪念叢生,看看自己的老婆人老珠黃,不乏抱怨。


他學會了抽菸,經常煙熏火燎,吞雲吐霧,煙癮犯了就整日恍恍惚惚。


並且脾氣火爆,看誰都不順眼,連自己的同鄉、刑部主事鄭小珊一言不合也惡言相向,口無遮攔地謾罵。


久而久之,曾國藩的人際關係緊張,內心焦慮,精神頹廢。


有一次父親來看曾國藩,發現兒子飄了,就開始教導他說,是不是應該改變。


冷靜下來,曾國藩開始制定自己的三十而立計劃,師從理學大師唐鑑、倭仁學修身養德,“立言”、“立德”、“立功”、“日課十二條”。


主敬、早起、謹言、保身、養氣、靜坐、讀書不二、讀史、寫日記、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夜不出門,沉穩自己的氣性。


曾國藩開始停下來,堅持躬身自省,從另一個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所作所為。


做人,他善始善終。


進入翰林院多虧了穆彰阿提攜,穆彰阿因事被貶,曾國藩卻官運亨通。


他仍然對穆彰阿以“恩師”待之,經常探望,善待穆彰阿的後人。


做事,他誠實肯幹。


曾國藩與匡正一起負責修繕文廟,他每買一個材料都找材料商列一張清單,收支認真周密,計算出入有據,得到了皇帝更大的信任。


為官,他不拿大,即便升了高官,依然做著自己的本色,不做綠呢大轎,低調隱忍。


他還給自己的家人寫信,要求自己的弟弟、侄子戒驕戒躁,保持生活的簡樸和勤勉。


從裡到外的自律如果成了習慣,人生不想開掛都難。


從道光十八年(1838)到道光二十七年(1847),曾國藩先是外放四川學政,隨後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欽定會試總裁,締造了37歲升任正二品的傳奇。


曾國藩:真正聰明的人,往往看起來足夠笨


曾國藩:真正聰明的人,往往看起來足夠笨

成敗沒關係,永遠擔當是王道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席捲中國。


已經腐朽的清代軍隊,抵擋不了外國人的槍炮,也鎮壓不了國內的民眾起義。


正在為母親守制的曾國藩,臨危受命,幫辦團練,組件“湘軍”自衛,也迎來了最大的人生轉折。


書生帶兵,真是太難了!


湘軍的主力來源就是鄉勇,聚集的是一群沒有編制的“烏合之眾”。


曾國藩不是武將,問題層出不窮。


他沒有作戰和訓練軍隊的經驗,軍隊又不是正式編制,也沒有月俸銀子,連吃飯也成了問題。


當時節制江南江北大營的是何桂清,與曾國藩很有嫌隙,一起作戰很不協調。曾國藩的湘軍屢戰屢敗。


而屋漏偏風連夜雨,他的父親又去世了,幾重痛苦,曾國藩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但這個時候,因為守制他冷靜下來,做出了影響整個戰局的重大調整。


他採納“集眾人之長,補一已之短”的策略,啟用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等優秀軍事人才,讓他們獨當一面。


後來左宗棠因湖南一戰成名,組建了楚軍,光復了杭州。


李鴻章在安徽招募淮軍,肅清了淞滬。


他還創立了“層層招募”制度,讓將軍招募統領,統領招募分統,營官招募哨官,通過感化增加凝聚力,讓軍隊的戰鬥力達到了最大峰值。


此時曾國藩奉命統轄蘇、皖、贛、浙四省軍務。


他又提出了“借洋兵助剿”的戰略,派李鴻章到上海,左宗棠到浙江,協同英國人戈登的“常勝軍”、法國人德克碑的“常捷軍”,聯合作戰。


吃別人不能吃的苦,忍別人不能忍的氣,做別人不能做的事,才能擔當得起別人不能擔當的一切。


善於掌握機遇,調整狀態,處理人事關係,讓曾國藩最終贏得了對抗太平天國的勝利。


而在剿滅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曾國藩意識到洋務運動的重要性,審時度勢讓他的功業再添一筆精彩。


不但興辦近代軍事工業,如安慶軍械所、江南製造屬等等實業,還派遣了留學生前往外國學習。


美中不足的是,作為朝臣,曾國藩身不由己。


1870年6月,曾國藩奉命由保定到天津處理教案,面對洋人的咄咄逼人,他選擇了後退,最終導致多人被殺。


曾國藩非常明白,自己將是歷史的罪人。


但在沒有力量抗爭的情況下,和洋人硬碰硬導致的是更多的割地賠款,他更清楚的是妥協才是最好的成全。


看開了個人的榮辱,也站在了格局的巔峰,功過成敗也就不那麼重要了,這是曾國藩最後的領悟。


曾國藩:真正聰明的人,往往看起來足夠笨


曾國藩:真正聰明的人,往往看起來足夠笨

未來別高估,一生平心是主流


同治十一年(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病逝於兩江總督署,享年62歲。


去世前的一天他還在寫日記,處理政事。


面對這位四朝元老的離世,清廷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文正”,給了他最後的榮耀。


而曾國藩最偉大的地方在於,即便是和他政見不一致的人,比如左宗棠等人,也對他的人品讚譽有加,對他的後人極其眷顧。


“修身之道莫於養心”,曾國藩一生都在踐行。


平心讓他不爭、不怒、也不怨。


平心讓他守靜、守拙,也守初衷


“人而無恆,一事無成”,平心更讓曾國藩一生都走在改變的路上,而隨時調整的人生,誰又不說是最完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