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我效能感”低,不願出舒適區,這樣引導讓孩子進入學習區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幾天,朋友的孩子放假回家,有親戚朋友來朋友家裡要求孩子給他們演奏一首鋼琴曲,因為朋友的孩子最近在學鋼琴,所以這樣的請求也是很理所當然的,而孩子也對這樣的要求表示習慣,並開始熟練地開始彈奏他一直學的那一首曲子。但是朋友卻忽然發現,好似孩子自學鋼琴以來就會彈這一首曲子,也不是說沒有學什麼其他的曲子,只是這個曲子比較簡單彈著也比較熟所以就一直彈的是這一首。

於是朋友就開始教育孩子去彈一些新的曲子,等都遭到了孩子的不願。實際這件事的本身就是孩子不願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區,當一首曲子彈熟悉了就不想再花一些時間去學一首有難度的曲子。

實際在孩子的身上這種行為是很常見的,不願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不想要壓力不想要努力,想要做自己最熟悉的事情,從而來逃避那些對自己有難度的事情,而孩子的這種“懼難心理”在心理學上就是孩子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適區不願意走出來,此時家長應該做的就是引導孩子自己走出舒適區。

孩子“自我效能感”低,不願出舒適區,這樣引導讓孩子進入學習區

什麼是舒適區?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走出舒適區?

1、孩子不願走出“舒適區”的原因

①、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的孩子生活物質豐富,有時不需要付出勞動就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一切,加上父母因以前吃過苦,所以也不願讓孩子再吃苦,就形成了對孩子的寵愛,也使得孩子更不願意去承擔壓力做出努力,就一直躲在父母給予自己的舒適區裡不肯出來,不願意付出努力去學習東西。

②、當人們面對一個沒有確定性的而且需要我們努力做的事物時,往往會選擇放棄不去嘗試,因為擔心自己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後那一些不熟悉的區域,自己無法像以前一樣達到以往的成就,而且往往努力後可能還會沒有回報,這件事的孩子不願意去努力一把,而這也是孩子不願走出舒適區的原因。

2、“舒適區”是什麼?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認識區域”理論,它把人們的生活分為三個區域,這三個區域分別是“舒適區”“學習區”以及“恐慌區”。

而人們現在所說的“舒適區”就是一種可以使人感覺到輕鬆舒服的一個狀態,沒有難度和壓力,也不想做出改變的這樣的一個心理狀態。相較於“學習區”和“恐慌區”的緊張感,“舒適區”是沒有壓力的,同樣也沒有動力去學習的一種心理狀態。就像朋友的孩子那樣,一直不願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學習一些新的曲子,才導致瞭如今的場景。


孩子“自我效能感”低,不願出舒適區,這樣引導讓孩子進入學習區


阻止孩子進步的“舒適區”對孩子有什麼危害?

1、“自我效能感”低

①、什麼是“自我效能感”

許多人做事情都喜歡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而對於那些沒有把握而且還要付出許多努力的事情往往都不去做,而所謂的“自我效能感”實際上就是人們在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對於能完成這件事情的預期的判斷,而“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也決定著人們的思考事物的方式以及對一些事情做出的決定。

②、“自我效能感”低的影響

·毅力變差

當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過低時,孩子們往往會更容易的放棄一些事情,對於一些需要挑戰的東西,往往會選擇迴避,不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達到一些可能最後也不會成功的事情,對一些有風險的東西往往會選擇不去挑戰或者嘗試。久而久之對任何一件事情都堅持不下去,毅力開始變差,做一件事情很難由始而終的把它做完。

孩子“自我效能感”低,不願出舒適區,這樣引導讓孩子進入學習區

·心態變差

當一個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件事情時,他會感到極大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而是來源於自身的一種任何東西無法替代的一種精神力量,而這種滿足感也可以建立孩子一個對待生活良好的心態。而當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過低時,他們就會缺乏自信,從而影響到他們對待生活的心態,而心態的變差也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影響思維方式和做事效率

當孩子處於舒適區時,他們會變得更加的懶惰,不求上進,成為會使得孩子不善於變得會思考,而且做任何事情的效率也開始變得越來越慢,久而久之,孩子的思考能力就被剝奪了,而自我的能力也在慢慢減弱,這也會給孩子產生一些心理方面的一些無助和自卑的一種心理,並且也會影響孩子的未來。

孩子“自我效能感”低,不願出舒適區,這樣引導讓孩子進入學習區

2、使孩子變得更加懶惰

如果父母一再疼愛孩子,把孩子保護在自己所給予孩子的那一個舒適區內,那麼時間長了孩子就會產生懶惰的情緒,就會不思進取,不想學習,他們的能力也會難以的到更好的提高,也很難獲得成功,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也很可能會被淘汰掉。

而父母的不忍心,也可能就會成為毀掉孩子成長之路的那一個“劊子手”,只有引導孩子把孩子推出舒適區外,才能使孩子更加勤奮,能力得到提高,最後獲得成功。

父母應該怎麼幫孩子走出舒適區?

1、判斷什麼是舒適區?

因為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所以父母們往往有時候判斷不出來自己的哪些行為為孩子創立了舒適區。所以要想幫助孩子走出舒適區,家長就首先要明白自己的哪些行為為孩子創立了這些舒適區或是對孩子處於舒適區不出來而視而不見。

當孩子發生懶惰不想去學習,不想去嘗試一些新的事物等一些行為的時候,家長們就要開始反思是否孩子正在處於舒適區,而不想走出舒適區。

2、引導孩子走出舒適區

①、制定孩子通過努力能達到的目標

孩子們往往不敢走出舒適區努力的去做一件事情,往往就是害怕結果是失敗的,所以家長們要引導孩子慢慢的走出舒適區,家長們可以先制定一些孩子努力一下可以達到的一些小目標,在心理學上,孩子努力一下就能達到的目標稱為“最近發展區”,鼓勵孩子去完成這些小目標,以增強孩子完成目標時的滿足感,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循循漸進使孩子走到“最近發展區”從而慢慢的走出“舒適區”。

孩子“自我效能感”低,不願出舒適區,這樣引導讓孩子進入學習區

②、經常鼓勵孩子、稱讚孩子

家長們經常鼓勵孩子、稱讚孩子會使得孩子變得更加自信,對待那些有挑戰性的東西往往也會很有激情的去選擇嘗試,就算失敗了也不會氣餒,也更加有利於孩子走出舒適區的這一轉變。

而家長去鼓勵孩子,這還是有一定的技巧的,當孩子成功時,鼓勵應該要更偏向於稱讚孩子的能力。當孩子失敗時,鼓勵應該要更偏向於稱讚孩子的努力,並且要向孩子表明失敗並不可怕。

③、父母應當給孩子做榜樣

並不是只有孩子有舒適區,家長有的時候也走不出自己的舒適區,生而為人,尋求舒服的狀態是人類的天性,努力的去拼搏是人類的特性,作為家長應該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出一個良好的榜樣。

有的孩子面前營造一種努力奮鬥的形象,而不是慵懶對生活毫無興趣的一副樣子,父母就是孩子成長路上的老師,所以家長要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孩子“自我效能感”低,不願出舒適區,這樣引導讓孩子進入學習區

④、陪伴孩子走出舒適區

家長不應該一直給予孩子保護,給孩子一個舒適區,相反的,家長應該一直陪伴孩子走出舒適區到達學習區,陪伴孩子在面對生活中的難題時積極的去挑戰去質疑,讓孩子意識到即使在自己在挑戰失敗的時候,也會有父母在身後作為以及最堅實的後盾,而這樣也會減少孩子對於走出舒適區這件事情的恐懼程度,使得孩子自己樂於走出舒適區,得到健康成長。

3、走出“舒適區”後引導孩子走入“學習區”

什麼是“學習區”?

想必這也是很多家長都疑惑的一點,這個“學習區”並不是代表一個學習環境,它代表的是一種心理狀態,在“學習區”中,有少許的壓力,而這種壓力會促進著孩子去努力學習,在這個心理狀態下,孩子能積極地去挑戰生活中各項困難問題。

當家長幫助孩子走出“舒適區”後,就要適當的引導孩子進入“學習區”,在“學習區”中,孩子能夠克服自己的懶惰,養成良好的習慣,能夠使得孩子在能力方面得到成長。

孩子的成長離不了父母的教育,而一個健康成長的過程也都離不開父母的正確引導,孩子會賴在“舒適區”這也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只要在孩子出現喜歡待在“舒適區”不願意出來的現象的時候,父母多加正確引導,並且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多加以關懷,相信孩子的成長之路必定會一路順暢,走入“學習區”也是必然的事情,孩子的能力也會因此而得到很大的提高。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