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思》作者喜歡明月的感情是對還是錯?

用戶9438892370106


《靜夜思》作者喜歡明月的感情,當然是對的。不僅對,而且是有依據的。凡是受中華文化哺育的中國人,沒有不喜歡月亮的。

我們先讀一下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下面,我就從心理、歷史和現實的三個方面具體談一談李白喜歡明月的依據:

首先說心理依據:喜歡明月的感情,源於遠古華夏民族的月亮崇拜

原始初民將月亮視為神靈,將月亮女神視為華夏民族的母親和保護神,所以就產生了月亮崇拜。中國人對明月的喜歡,就根植於月亮崇拜。

上古先秦時期就有祭月之禮。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到了隋唐時代這種因月亮崇拜而進行的君王祭月之禮已經深深影響民間,從而逐漸脫去祭禮的某些儀式,而在民間轉換成一種特定的文化風俗習慣。

其次看歷史依據:從歷史的角度看,喜歡明月的感情是有歷史淵源的。

早在春秋時期,《詩經·陳風·月出》就開啟了歷代望月懷人詩之先河: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懮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這是一首望月思人的抒情詩。詩人將明月的皎潔美好與佼人(美人)的窈窕動人聯繫起來,將月夜迷茫的意境和詩人惆悵的情調相互映發,讀起來讓人覺得無限美好,且帶有淡淡的憂愁。《月出》開啟了見月懷人詩歌的先河,一經此詩啟發,見月懷人詩歌便源源不斷地出現在歷代詩人的筆下,而且常寫常新。

漢代的《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將明月和閨思交融抒寫,成為後世詠月詩詞的重要母題: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到南朝謝莊的《月賦》,月亮已經成為異地相思者共同的精神寄託:

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
臨風嘆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

李白《靜夜思》由明月而思故鄉,是這種歷史情感的自然發展。

最後再看現實依據:從物質的角度來看,明月是遠在異鄉的遊子能夠看到的“家鄉之物件”,正如唐詩中所寫的“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故鄉情是中國人帶根本性的情感,故鄉是養育了人的擴大化母體,除了自然肉體的聯繫外,故鄉還是一個人開眼看世界、人生的初始點,也是一個人精神的必然歸宿,所以當遊子身在異鄉為異客時,抬頭看見那個孩提時代就非常熟悉的月亮時,必然會將濃濃的思念與月亮相聯繫,將其作為故鄉的理想象徵物。杜甫就曾無限深情地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熱愛故鄉,連帶故鄉的月亮也是最好的、最明亮的了。這樣,再來看李白的《靜夜思》,就不難理解了。

當代詩人彭邦楨的新詩《月之故鄉》可以說是對《靜夜思》的繼承和發展:

天上一個月,亮,水裡一個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裡,水裡的月亮在天上。

低頭看水裡,抬頭看天上。

看月亮,思故鄉。

一個在水裡,一個在天上。

其實,喜歡月亮的,不只是詩人李白,凡是受中華文化哺育的中國人,沒有不喜歡月亮的。


詩詞學院


《靜夜思》作者喜歡明月的感情是對還是錯?

(原創)《靜夜思》是唐朝詩人李白寓居安陸(今屬湖北)時創作的一首詩。這首詩在八十年代就選入了小學語文課本,自唐朝以來不僅受到讀者的喜愛,也受到小學師生的喜愛,常常被老師指定為必背課文。因此很多詩詞愛好者,從讀小學熟背後,直到晚年記憶猶新。

全詩是: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天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試譯如下:

皎潔的月光照在床前,

懷疑是地上結上白霜。

抬頭望見天上的明月,

低天想念遠離的故鄉。

賞析如下:

李白具傳原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縣附近),遠祖流寓中亞,他就誕生在中亞的碎葉(今俄羅斯托克馬克)。五歲時因隨父親遷居錦州(今四川江由)清廉鄉。他受過道家、縱撗思想的影響,也受過孺家思想的一些影響。因而思想較為複雜,他離開四川漫遊,走遍祖國大江南北,後來寓居安陸。此後又北上太原,西入長安,東至魯郡,廣交名人,寫作詩文,譽滿京師。

李白一生放蕩不羈,浪跡天涯,但是在他的心中念念不忘,魂牽夢繞的仍然是故鄉的巴山蜀水。

李白的這首詩運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月夜遊子思鄉的圖畫。這首詩最為出奇的是“疑是地上霜”。“疑”,道出了遊子心境的迷離、恍惚,“霜”可見月光的清冷皎潔。究竟是月色似霜,還是“霜”痕似月色?是錯覺中的“疑”迷,還是"疑"迷中的錯覺?真正是一虛一實,虛實難辨。

遠離故土侶遊子在這孤獨的夜晚,思念魂牽夢繞的故鄉,輾轉難眠,信感孤獨和清冷,於是,在一抬頭低頭之間,便沉浸在這虛虛實實,夢幻般的虛實,凝成了這短短的二十個字之中。

這首詩明白如話,而又細微邈遠,傾訴出作者在天涯孤旅的生涯中,那縷縷的鄉愁。也道出了人們遠離故土的思鄉之情,使世代讀者與作者產生了離鄉情結的共鳴。

至於題主提出的喜歡明月是對還是錯,那絕對是對的。至今為止,但凡一個人遠離故鄉,特別是感到孤獨,夜深人靜的時候,你望著天空中繁星拱擁著明月,自然就想念著故鄉,想念著故鄉的親人,想念著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恨不得立刻展翅飛回,重享難忘的童年。

也許,這就是李白這首詩對讀者的啟迪吧!


高樓避愁


月亮,跟古代的銅鏡,是不是很相似?因為形狀、顏色的相似,所以,在功能上,也就可以起到映照作用。

在古詩詞裡,就像一面巨大的鏡子!這面鏡子,可以映照出詩人的內心。因此,作者借月亮來抒發思念之情,是可印證的。

李白的很多詩歌中,都寫到了明月。比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等等。

明亮的月亮,既是一種見證,也更是寂寞的、受到冷遇後的夜晚,可以陪伴詩人,可以安慰詩人,可以溫暖詩人,可以明亮詩人內心的一盞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