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在江西撫州樂安縣牛田鎮流坑村,這裡四面環山,這裡有山水,村前有四個大型池塘組成的一個龍湖,村後面就是貫穿樂安、永豐、吉水的烏江順水而流。就是這麼一個村落,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見證了從五代到民國的興衰更替;全村有6000多口人,村落卻為董氏單姓聚居;村子不大,在歷史上卻迎來了許多文人學者諸如

宋代朱熹明代徐霞客楊士奇金幼孜羅洪先曾同亨清代董士標劉繹的造訪。沒錯,它就是被譽為“千古第一村”的江西樂安縣流坑古村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流坑古村牌坊

流坑古村位於樂安縣牛田鎮東南部,坐落在樂安縣城西南方向38公里、贛江支流烏江之畔,四周青山環抱,三面江水繞流,村周江岸,古木搖翠,百鳥和鳴。其遠處,群山擁翠,嵐霧繚繞;近處,烏江、龍湖環繞,村內牆門樓守望,就像被烏江懷抱的小城池,是一座典型的江右民系古村。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流坑古村落

難能可貴的是流坑董氏族人依然生活在古村裡,依然鮮活。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流坑古村落

流坑董氏尊西漢董仲舒為始祖,開基祖為唐宰相董晉曾孫董合,崇文重教,尊師崇道,世第聯科,文韜武略。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流坑二十一世董蕃昌夫婦之墓

走進流坑古村村口就是一棵千年的大樟樹,樟樹往右旁邊就是董蕃昌夫婦的千年古墓,風水認為該處戌山辰向(戊戌龍)之地,董蕃昌生前面龍湖擇地而建。再往前走一點就是“高坪別墅”。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流坑古村高坪別墅

此宅為士紳董蕃昌所建,建於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其後代於清道光九年(1829)重建,平面佈局仍保留明制,為前帶庭院兩進一天井,院門上方磚刻“雙壽坊”額,為樂安知縣吳淮為慶祝董蕃昌及其高壽所立。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高坪別墅雙壽坊

董蕃昌,號高坪,為流坑董氏第二十一世,無功名官爵,娶牛田峽圳張氏為妻,夫妻均年逾八十,是村中高壽而有德望之人。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流坑古村老公社

沿著河邊一直往前走就是古村的老公社,這裡常有三三兩兩的當地老人在此休閒。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流坑古村五王廟

流坑古村五王靈廟,據傳這是董德元有求心應高中狀元,立五王在此廟為真神,一門五進士來求顯靈,一年高中五個進士,方五王為顯靈神,路過秀才此廟求拜,中狀元后贈送銀魁。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流坑古村狀元樓

“狀元樓”位於棋盤街旁,地處流坑村落的制高點,坐西朝東,為一幢兩層磚木結構的重樓。“狀元樓”始建於南宋年間,為紀念南宋初年恩科狀元董德元而建,歷代有修茸,現存的狀元樓是晚清重修之物。董德元(1096-1163),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恩榜狀元,官至參知政事。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明齋繩武兩先生祠

董德元是永豐建縣(1054)後考中的第一位狀元,也是樂安惟一的狀元。當年,永豐縣令吳南老為紀念這一盛事,顯示地方榮耀,即在永豐縣城的恩江之畔興建“狀元樓”以示慶賀。 董德元同科進士、理學大家朱熹為之題書“狀元樓”匾。 在董德元中狀元的第二年,即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樂安縣建置,流坑所處雲蓋鄉劃歸撫州樂安縣管轄。流坑董氏為光耀門庭,激勵子孫,便仿照當時永豐縣的“狀元樓”在自已的村中興建了這座“狀元樓”。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明齋繩武兩先生祠的文物

這些是流坑古村明齋繩武兩先生祠的文物,據當地村民講,當時這套八仙桌椅只有在全家團聚時才能用,平時都是放在這裡不動。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明齋繩武兩先生祠董氏先人

流坑古村進士祠內的先祖簡介。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明齋繩武兩先生祠內文物

明齋繩武兩先生祠的文物。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明齋繩武兩先生祠

明代建築“明齋繩武兩先生祠”為祀奉董明齋、董繩武二人而建,現闢為村史館。進入祠堂內首先見一塊巨大的落地“進士光榮榜”木牌匾“龍章世錫”,刻滿董氏由宋至清歷代取得功名的先賢姓名、官位。另外陳列有雕花板、刻字木板、牌匾等文物。兩宜堂還立有神位,堂前有一頂精美的轎子。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流坑古村落

流坑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興,成為江西大家族聚居的典型。元代,遇兵燹,村子遭毀。明、清時代,村中有識之士,興教辦學,修譜建祠,並發展竹木貿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榮興盛。從宋初到清末,全村出文,武狀元各1名,進士34人,舉人78人,進入仕途者,上至參知政事、尚書、下至主薄、教諭,超過百人。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流坑古村兩先生祠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流坑古村

古村裡面還有許多當地村民居住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建齋先生祠

倒塌的建齋先生祠,好像寫滿了很多過往的故事一樣。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流坑古村建築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梅所先生祠

流坑古村梅所先生祠,這裡還有其後人在此居住。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流坑古村建築

流坑村是中國封建宗法社會的一個縮影。在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裡,董氏精英依靠嚴密的封建宗族制度來凝聚族眾、維繫秩序、穩定發展。保存有明萬十年族譜3本,清代各房譜牒20多個版本,各種宗廟58座。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古村大夫第

明代中葉村子經過規劃,形成了七橫一豎八條街巷,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巷道設置門樓、門樓之間以村牆連接圍合的整體佈局,巷道用鵝卵石鋪地,並建良好的排水系統,保存至今,別具一格,堪一絕。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古村中的巷子

村中現存500餘幢建築中,明清佔建築及遺址計206餘處,村中古建築均為磚木結構樓房,質樸而簡潔,但建築裝飾十分講究。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古村理學名家

明代建築懷德堂中的雀(爵)鹿(封)猴(侯)磚雕壁,堪稱精品。數以百計的屋宇,堂上有匾,門旁有聯。其中保存完好的木質油漆匾額188方,門頭牆壁的各種題榜362方,祠堂名額近60處,楹聯72副,共計628方(處)。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流坑古村中的巷子

流坑古村巷口首尾皆設門及望樓,用於村人關啟防禦。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分區居住,一如唐宋時代的裡坊規制。各房派宗祠與各房派族眾結合在一起,猶如眾星拱月。全族大宗祠則建於村北,其他宮觀廟宇均建於村外,以符合古禮要求。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流坑古村文館建築

這是流坑古村最後一個景點“文館”又稱“江都書院”。從遠處望去這座建築很是氣派。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古村文館

文館俗稱江都書院,建於明代晚期。此建築前帶庭院,西連藏書樓,主體為三進式磚木結構,是一座集讀書、講學、祀祖、敬賢、藏書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建築群。文館裡面,大堂裡供奉著董仲舒和當地先祖、名臣、鄉賢等畫像,氣氛十分莊嚴肅穆。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古村文館內

明清時期,流坑大小書院林立,至今僅存文館一座。文館體質宏麗而完備,足可以說明古代流坑人士對教育的重視和文風之鼎盛。

據當地村民介紹,大堂堂頂的藻井,幾百年來不被鼠咬、不結蛛網是因為藻井上面的蛇形雕刻可以嚇跑老鼠,而呈進落式的屋頂可以引來南風,借自然風力打掃,不可謂不神奇。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流坑大宗祠遺址

流坑古村大宗祠遺址更是一絕,五根高8米,直徑0.7米的花崗岩石柱,像是流坑的“圖騰”,深沉而內斂,樸實而厚重,無言傲視著蒼穹,被稱為流坑的“圓明園”。

一個以宗法建村的古村落,江西樂安縣“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

流坑古村全景

經過一天的遊玩,我既見識到了當地的古樸的文化,也為江西大地上有如此龐大的古村而深深震驚。對於如此優質的歷史文化古蹟,我們應該好好保存,讓它繼續流傳下去,也為中國古建築文化留下永久的記憶。

記錄祖國風土民俗,傳承民俗傳統文化。我是民俗攝影記錄工作者大海,如果大家喜歡,請關注我。感謝收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