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琴醫療董事長馮曉源教授為武漢協和醫院放射科師生授課

“雖然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但是影像醫學沒有對比就什麼也沒有了。” 面對年輕的規培醫師,倫琴醫療董事長馮曉源教授以幽默且深入淺出的語言引來了武漢協和醫院放射專業基地的師生們滿堂的喝彩。

倫琴醫療董事長馮曉源教授為武漢協和醫院放射科師生授課

住院醫師的培養是整個畢業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強醫學質量的重要措施。2019年8月20日,武漢協和醫院放射科作為國家首批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特邀國內知名專家馮曉源教授親臨授課。此次授課的邀請人——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放射專業基地主任鄭傳勝教授,熱情洋溢地給規培醫師們介紹了馮曉源教授。馮教授是原復旦大學副校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終身教授、第十五屆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上海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理事長,他還擔任有STAR中國區主席等多個學術職務。

倫琴醫療董事長馮曉源教授為武漢協和醫院放射科師生授課

馮曉源教授從最早的經驗醫學說起,縱古論今、橫貫東西,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醫學和影像醫學的發展歷程、現狀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他歷數近一百年來的11個物理學家、8個化學家、4個醫學家獲得的諾貝爾獎都和影像醫學有關,其中大多數的科學家是因為得到更好的影像對比而獲獎。他說:“影像醫學和攝影一樣都是光和影結合的技術和藝術。它的核心就是對比的問題。”

為了增強圖像的對比,醫學家和科學家一起引入了對比劑。馮教授講述了對比劑從無到有、從離子型對比劑到非離子型對比劑,從碘對比劑到釓對比劑的發展過程。馮教授強調對比劑的開發一定要符合臨床使用場景,在中國醫院使用尤其要注意效率。他提到:“任何可以增加對比的物質都可以是對比劑,但前提是安全和有效。”關於對比劑的安全性問題,他特意列舉了非離子型造影劑當年在日本進行的大規模臨床研究的案例。他認為從MR文獻發表的數量和對比劑的進步呈正比的事實說明對比劑的發展對影像醫學的貢獻巨大。他舉例釓塞酸二鈉(普美顯®)肝細胞特異性顯影的特點,很好結合了動態期和肝膽期成像,對小肝癌的診斷幫助很大。

馮教授同時還指出除了對比劑,各種物理因素都可以用來對比,比如時間的差別、密度的強弱、速度的快慢以及方向的不同都可以用來體現圖像的對比。

倫琴醫療董事長馮曉源教授為武漢協和醫院放射科師生授課

最後,馮教授指出,形態影像(Anatomic imaging)逐步地向功能影像( functionalimaging)甚至分子影像 (molecular imaging)發展,因此未來的影像醫學應該是:“Make invisible be visible. Become a trusted advisor. More definitivediagnosis.”他希望年輕一代的影像學醫師們能夠見所未見,成為臨床醫生和病人值得信任的專家,做出更精準的影像診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