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草草结束第二次北伐,率军南撤,真的是因为“篡位心切”?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稼轩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曾如是说到。

刘寄奴,指的便就是南朝宋政权的建立者宋武帝刘裕。我们都知道,刘裕一生南征北战,先是击败了桓楚政权,匡扶晋室,而后铲除司马休之、刘毅等人,又平定了孙恩、卢循等人的起义,而后数次北伐进攻南燕、北魏、后秦等政权,成为了世人眼中的“英雄”。

可就在北伐最关键的时候,刘裕草草结束了北伐之战,率晋军主力南撤,此后再也没有发动大规模的北伐作战,令无数人深感可惜,史家对此的解释是刘裕“篡位心切”。可是,对那时的刘裕而言,他结束北伐之战真的是“篡位心切”?

下面,我们就来根据当时的环境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刘裕草草结束第二次北伐,率军南撤,真的是因为“篡位心切”?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个问题——当时发生了什么,以至于刘裕会草草结束北伐之战。

公元417年八月底,在晋军大将王镇恶、檀道济、沈田子等人的配合下,后秦主力被歼灭,后秦末主姚泓率群臣向晋军投降。同年年底,刘裕在击败了北魏大军之后,率领晋军主力开进长安城,受到了百姓夹道欢迎。

可就在这个时候,东晋都城建康传来了加急文书——前将军、尚书左仆射刘穆之病逝,刘裕闻讯后失声痛哭,随后召集随军的文武群臣调整下一步的战略。说到这,有很多同学就会有疑问了,刘穆之何许人也,为什么能让刘裕突然调整战略呢?

刘裕草草结束第二次北伐,率军南撤,真的是因为“篡位心切”?

刘穆之的生平笔者就不在这里啰嗦了,就给大家打个比方——刘穆之对于刘裕的重要性,就好像是荀彧对于曹操,诸葛亮对于刘备,萧何对于刘邦的重要性。刘穆之便就是刘裕最为依仗的肱骨之臣,刘裕这些年之所以能够安心北伐,皆是因为有刘穆之坐镇后方!

刘穆之一死,刘裕想要继续北伐,但又害怕后方不稳,跟群臣商议,群臣大多支持撤军,这便有了刘裕草草结束北伐之战那一幕的出现。

刘裕撤军是因为“篡位心切”的这一说法是胡夏国谋士王买德最早提出的,而后被后世史家所援引,这才慢慢成为了解释刘裕匆忙撤军的主流观点。

刘裕草草结束第二次北伐,率军南撤,真的是因为“篡位心切”?

从刘穆之病逝,刘裕担忧后方不稳撤军来看,好像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因而,史家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刘裕发动北伐是为后续的篡国立威。

可是,你只要了解那段历史,仔细推敲一番,你就会发现,刘裕北伐的目的是为了立威的观点以及“篡位心切”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刘裕要取代司马氏,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请注意,这件事情和北伐没有必要的联系,不存在什么为了篡位而北伐:北伐成功,刘裕篡位更顺利,但是北伐不成功,刘裕篡位就不顺利了吗?

刘裕在第二次北伐之前,对内,他已经击败了桓玄,消灭了桓楚政权,而后又平定了孙恩、卢循等人的叛乱,可以算是两次挽东晋于大厦将倾之际;对外,他又攻灭了南燕、后蜀两个政权,并且通过武力威胁,迫使后秦主动交还了十余郡的领土。

比起前人——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他们祖孙三代加起来也拼不过一个刘裕吧?

比起后人——高欢、宇文泰、萧道成、萧衍、陈霸先,他们又可否望到刘裕的“项背”?

试问,以上诸位的功绩最多不过是灭亡一国,戡定内乱,作为他们的“同行”,为何功绩本就在他们之上的刘裕,他就要平白无故地再去北伐一次?

刘裕草草结束第二次北伐,率军南撤,真的是因为“篡位心切”?

刘裕在关中失守前,也就是公元418年之时,这个时候是他声望最高的时候,而随着关中诸将相互攻杀,导致王镇恶、王修、沈田子等人相继被杀,关中得而复失,刘裕的声望受到打击。

按理来说,如果刘裕真的是“篡位心切”,就该撤军之后便马上篡位,可是这个时候的刘裕在干什么呢?他在回到建康,处理完刘穆之病逝的一系列事情之后,马上又返回了他设立在彭城的北伐大本营,刘裕这总不可能是待在彭城游山玩水吧?

由此不难看出,刘裕此时的第一要务不是改朝换代,而是收复失地,一统天下!

可是,随着王镇恶与王修的被杀,刘裕阵营之中有能力、有威望的北方文武大臣已经凋零殆尽,而且,这个时候距离刘裕寿终正寝也不过是四年不到的时间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当年追随自己南征北战的那一批人的老去,刘裕这才开始加紧篡位步伐。有人就会说了,这还不是“篡位心切”?

好的,打脸的证据来了:南朝史学家裴子野在《宋略》一书中曾提到,刘裕篡位之后,仍旧想要进行亲自率军北伐,收复失地。起初计划于公元421年出兵,奈何就在出兵前夕,刘裕病倒了,而后,刘裕病愈,又计划于次年出兵,可又在出兵前夕,刘裕再度病倒,于公元422年五月病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