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討好所愛,改變自己,真的值得嗎?

為了討好所愛,改變自己,真的值得嗎?


前段時間的新聞後,我們都知道了:

某位學生會副會長,擅長用挑刺的方式,控制自己的交往對象——實際上,許多控制,都是這麼搞的。

又不只是男生控制女生了。

許多典型案例,是這樣的:

一個人年少時,不被周遭——尤其是異性對象——喜歡,因而自尊心不強,於是有了討好型人格

進而,為了讓他人喜歡自己,什麼都願意做。付出許多犧牲,只為了獲得一點讚美與愛。

這種心理不奇怪,許多人都有。

但若被人利用,就很容易變成:

對方擺高姿態,挑刺找茬,讓你覺得自己差,讓你覺得自己配不上,疲於奔命地彌補缺點;最後你在惴惴不安中,覺得自己真是不夠好,於是就聽任對方控制了……

這就沒啥必要了。

我小時候,自理能力頗差。我媽時時責備我,說我如此粗疏大意,長大後找不到對象。

我爸倒穩坐釣魚臺,說孩子長大了,總會學的;將來他找到合心意的女孩子,自然就能學會打理了。

現在,我也算會做飯,能應付日常生活,在多個城市生活過,都能活下去了,也勉強算會照顧人。細想起來,這些並不是被對方催逼,而是自覺自願的。“為了照顧好自己關愛的人,想學學怎麼做飯,怎麼應付日常,好讓對方也放心。”

大概我媽的邏輯是,“人得會照顧自己且照顧別人,別人才會肯來找你。”很傳統的想法。

我爸的邏輯是,“人會為了自己喜歡的人,自覺自願地變好。”這個更積極主動一點。

被對方逼迫著改變自己,與自覺自願地改變自己,結果很接近,但狀態是不同的。


話說,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自我中心,以及由此衍生的缺點。這特別正常,不值得為此惴惴不安。

我們這一代,以及再年輕的一輩,許多是獨生子女,許多被家裡管束著不許早戀,所以缺少相處經驗,這也是許多人的共通處。

因為缺少相處經驗,所以剛有伴兒時,並不懂得怎麼好好相處。

往往是在經歷過磨合、創傷、分手、重聚之後,才慢慢學會了怎麼愛與被愛——這也是人之常情。

沒有誰天生會談戀愛。

除了極少數天賦使然的傢伙,大多數戀愛中讓人舒服的伴侶,是經驗磨鍊出來的——意味著,人家不止有一個對象。

米蘭·昆德拉在《笑忘書》裡有句話很妙,大意是女人未必喜歡美男,但喜歡跟美女相處過的男人。這句話隨便怎麼琢磨都行,但仔細想想,人的確是經驗所造就的。

這都21世紀了,如果還有人嫌“你以前處過的對象太多了”,那就太扯淡了。

有些人以“你處過對象太多”來挑刺,是因為骨子裡隱藏的自卑;有些人則更直白些:那就是像某位副會長似的,想控制對方罷了。


當然,也有彼此經驗都不豐富,但在一起天然合適的——這就很難得了。

以前說過,兩個人相處,好比給食材找搭配。

紅燒肉和白饅頭或熱米飯一起吃,是絕配。但蒜泥白肉和白饅頭就未必有很多人喜歡。

三文魚和牛油果一起吃是絕配。但牛油果和青椒一起吃很奇怪。

乾酪和葡萄酒一起喝,再差的乾酪再差的葡萄酒,味道似乎都會好一些。蘋果和葡萄酒一起喝,好葡萄酒和好蘋果都會牙磣。

牡蠣配洋蔥醋很美好,牡蠣配土豆泥就不那麼美好。

貽貝用大蒜和白葡萄酒燜煮特別好吃,貽貝和八角一起炒就會很奇怪。

豬肝炒韭菜就熾烈如火。豬肝燉鯽魚,老年間說這菜犯克,會傷身體。

什麼東西,都得找對了配合才好。許多東西在一起不合適,未必是東西不夠好,只是天生不合適。

找伴侶,也是如此。合適比好壞更重要。

但也有不少例子是:在一起覺得大方向合適,小範圍細節不太舒服的——這就很考驗雙方了。

我有過不止一位朋友,是這樣錯失一段好緣分的:

“我們在一起還算不錯——就是你有個缺點,改了就好了。”

然後,改不了,不肯改,吵了,分了。

因為,如上所述,人的性格是自己的經歷造成的。

這意味著:絕大多數人的性格,都是一個套餐,沒法單點。

性格活潑的人容易粗疏。性格沉靜的人容易膽怯。有討好傾向的人容易偏執。愛讀書的人也容易認死理。

每個人的性格優點,往往後面裹著另一面。要改一項,往往就得全改。

說個殘忍的真相:

大多數人的性格都不完美;每個人的性格真揭開來,都有不快的往事,有不想去碰的創傷,湊合湊合繼續過下去。

兩個人能夠覺得投緣,一部分是因為彼此的優缺點甚至創傷,都是契合的——敦厚無父的郭靖遇到聰慧無母的黃蓉;被父母搞得畏懼親密關係的Chandler遇到被父母搞得特別渴望愛的Monica;都算典型案例。

如果黃蓉逼迫郭靖變機靈點,或郭靖催促黃蓉變老實點,那就連帶他們彼此的關係,都要改變了。

再說難聽點,相當多的感情真相,是這樣的:

“人大多數的性格優缺點是相輔相成的;我能跟你相處得好,是因為我們連優缺點都珠聯璧合;如果你非要我改掉缺點,那我也許就不適合你了。”

最理想的,是兩個人在一起後,求同存異,大關係上一致;小事情上,肯為了對方,修改掉一些不太契合處——比如我一個江蘇人,變得很會做重慶江湖菜了;若一個重慶人,也能接受江南式的濃油赤醬了。

但如果敲著桌子指著對方“你就得按我說的改”,那就不對了。

這段關係,註定無法平衡。

畢竟,你性格上的優缺點,都是你人格的完整組成部分。

肯在求同存異的前提下,為了所愛自覺改變,那是一回事。

如果被外力逼著改了,那從此,你就不再是你自己了。

所以咯,別輕易被“你得改改啦”給左右了。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甲覺得不好的,乙也許覺得是萌點呢?最重要的是,你得知道,有許多挑刺找茬,其實本身是偏見在作祟啊。

王小波在《2015》裡,說過個段子。

舅媽和舅舅親熱時快感澎湃、反應強烈,頗為反常。

被人勸說要去看看醫生時,舅媽冷靜地說:

“就算這是病,也是好病,治它幹嘛?”

原創:張佳瑋 轉載張佳瑋寫字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