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祕史之(21)妄執的母后

漢高祖的偉業大多得利於那位性格剛毅的呂后之助,據說,把功臣一一殺掉這件事,就是由呂后在幕後操縱的。呂后之所以對功臣趕盡殺絕,並不是顧及國家的百年大計,而是唯恐這些功臣居功不馴而心懷不軌,終會給漢朝帶來禍患,這時期,他們夫妻還同心協力,為這件事共同努力,但是,等到談及帝國的繼承問題時,他們倆人就開始意見分歧了。

太監秘史之(21)妄執的母后

那時,漢高祖疼愛戚夫人所生的皇子趙王如意。戚夫人經常哭鬧著請求漢高祖把趙王立為皇太子,不僅因為愛妾的要求,連高祖自己也覺得趙王和他酷似,而想把原來的太子廢掉,由趙王如意取代,眼看被立為皇太子的兒子即將被廢,這對呂后而言,簡直是無法思議的事。

這位農家女出身,無知而倔強的母后,為此而懊惱不已,當口吃的御史大.夫(副宰相)周昌,結巴地拼命勸阻高祖不可廢掉太子肘,在門外竊聽的呂后,竟感激得對這位臣屬下跪稱謝說:如果不是你,太子早就被廢掉了。

論呂后的殘虐,可與唐朝的武則天相提並論,想不到她為了保住自己兒子的帝位,竟也變得如此馴服卑屈呢。

但是,當高祖死了之後,呂后就完全忘了以前的卑遜,內心充滿復仇的念頭。雖然,她心地善良的兒子惠帝極力庇護著戚氏之子趙王,但呂后還是趁著惠帝不在時,把他毒殺了,並且以惡毒的刑法懲治戚氏,不但把她的手腳砍掉,眼睛挖出,又逼她飲下毒藥,使她變得又聾又啞,然後把她關進廁所裡,稱她為人豬。

太監秘史之(21)妄執的母后

她這種殘虐的行為,終究是天理所不容的。連她親生兒子惠帝也憤慨地說: 這種事根本不是人所做的。從此,內心深受打擊的惠帝便天天酗酒,耽溺逸樂,而不理朝政,不久就抑鬱而死。據說,惠帝死時呂后雖然傷心哭號,卻沒有流下一滴眼淚。

此後的政局發展開始有了很大變化,惠帝死後,由太子繼位,這位太子並不是皇后的親生兒子,而是皇后偽裝懷孕,再把其他妃子所生的皇子抱來當做自己的孩子,並把皇子的生母殺了。

等到太子即位,知道這件事的真相後,便揚言遲早會替生母報仇。於是,呂后把皇帝幽禁在內廷深處,不准他接見任何人,呂后便取而代之,以女皇帝自居,親自主持朝政,號令天下。

在發生這件事前後,還發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探討這件事發生的原因,應該先了解失去獨子的呂后,為什麼沒有流下眼淚的原因。當時為了呂后的這種驚人之舉,感到困擾不已的政要人物,包括曾經在沛營商的王陵,出身殯儀館的周勃,及策土陳平等人,而向他們獻上安慰呂后的對策的是位年僅十五歲,名喚闢疆的少年,他就是智勇雙全的名將張良的兒子。

這個對策建議以呂氏一族充任大將軍,統領在宮中南北保護宮廷的禁衛軍,並留守宮中輔助呂后。闢疆解釋採取這種對策的理由說:惠帝死後,兒子都尚來成人,所以呂后為繼承問題而憂慮,同時又擔心臣下趁機謀反,現在,如果採取這種對策,呂后的顧慮就可消解,你們幾位也不致於遭到呂后殘虐的迫害而能保全性命。

誠如司馬遷所指出的,這些人都是個性十分輕率的楚人,所以在對它所帶來的影響,未加深思之前,就貿然實行這個對策。因此,最後他們不得不處心積慮,耗費最大的心力,再以呂氏一族手中,奪·回統領禁軍的指揮權。

太監秘史之(21)妄執的母后

實行這個對策之後,以女皇帝自居的呂后,非常高興,因為已經沒有後顧之憂,所以自從兒子死後一直鬱積在內心的悲痛,這時便完全宣洩而出了。關於這件事,司馬遷有很明確的記載:“呂氏的權力就是從此開始。”她是漢朝首開外戚專權風氣的第一個人,這位女皇帝的出現和呂氏一族的·崛起,在歷史上有很重大的意義。

那時候在國外已經有很多女皇帝,但是在以父系社會為背景而王權發達的中國,這是從未有的事。在漢朝開國之初就出現了女皇帝,從整個歷史來看,好像是一種突然的變異,但是,再仔細地看,這絕不是異變,而是由於歷史的新潮流之推移所造成的產物。

關於這時代的趨向,清代的學者曾經這麼說:這時時代已經有了一種新的變化,君主是平民出身的,臣下也大多是亡命無賴之徒,這種現象是當時的情勢使然。

從春秋戰國到秦朝,傳統性地都是以封建君主為中心,而造成統治階級之間的權力鬥爭,然而,漢朝卻是由受到傳統影響,民風開放的楚地庶民階級所創設的,而且,在當時的社會里,又存在許多古代的遺制,母系制就是其中之一。

漢初皇子的稱呼是冠上女系的姓,武帝的太子是用衛皇后姓而稱衛太子,宣帝的父王,也是使用為王侯時冠上的生母王妃的姓,而稱史皇孫。衛皇后的母親是公主的女傭人,和一個不知來歷的男人所生下的女兒,就是後來的衛皇后,正如此例,西漢的后妃也都是出身微賤的。

既然漢朝的創立者,生存在保留母系制的社會中,所以呂后能成為女皇帝,也就不足為奇,而呂氏一族在宮中飛揚跋扈也是想當然耳的事,同時,我們也能瞭解,出身沛郡而自成派別的那些政要人物,對女系的跋扈為什麼沒有表示任何異議的原因。

對於皇后把她自己的族人封王的事,起初曾遭到剛毅的王陵的反對,他所持的理由,只是說他曾經向高祖發誓,表示除了劉氏以外,不讓其它人居於王位。但是陳平周勃卻持相對的看法,認為對於女皇帝任命王侯的事,臣下誰也無權反對,所以王陵也就不再表示任何意見。呂后不信因為皇帝幼小,而成為他的監護人,在實質上,她早已是一位堂堂皇皇的君主了。

漢朝自從起義以來,便引進了固有的母系家族制,這不但奠定了整個漢朝專權的基礎,也成為漢朝立國的基本性質。

以母系家族製為背景的外戚政治,發軔於呂后。後來雖然屢經修正,但在漢朝是經常被採用的。這種政治方式,是由身為皇帝之母的皇太后攝政,而皇太后的父親或兄長就成為帶領保護宮廷的禁軍統領,也就是大將軍,從旁輔助皇太后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這種體制,宦官的存在是不可缺的。

漢朝皇帝的宮殿稱為未央宮,皇太后的居處稱長樂宮,位於離未央宮東方六百五十公尺左右的長安城東隅,又名東宮。

正如前文所述的明朝之例,漢時宮廷的後宮也禁止一般男人進出,但這種制度到東漢時才告確立,西漢時,雖然有若干官吏身份的男人在內廷,但是皇太后所住的長樂宮內,就幾乎全是宦官了。

皇太后除了有特別事由之外,平時都不直接接見大臣,所以當皇太后執行政務時,宦官便扮演把政令傳達給大臣們的角色。因為圍繞在太后四周的都是宦官,所以太后很自然地便和宦官商量重要的政務,這種情形就等於允許宦官參政,而給予他們掌握權勢的機會。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呂后執政時的情形。在呂后提拔的宦官之中,有一位名叫張釋的宦官,他以宦官者令的身份(宦官的首長)及大謁者令的身分(守護宮門及負責傳達的謁者的長官)而掌握很大的權勢。又因為協助呂氏一族封王的事有功,被封為侯爵,稱建陵侯,且獲得相當這爵位的領土,他是在宦官中第一個獲得爵位的人。

由此可知,由皇太后攝政制度的初創是造成宦官掌權的最大因素。亦即由皇太后攝政的外戚政治出現時,宦官也必然會獲得權勢,於是,當皇帝和皇太后,或皇帝和外戚發生對立時,居於兩者之間的宦官,他們的—舉一動,就發生很大的影響力了。

前面提到惠帝過著自暴自棄的生活,呂后又熱衷提拔母系家族的人,讀者也許會以為當時的政治一定非常紊亂,但事實並不然,根據司馬遷在史書上的記載,當時社會安定、罪犯減少、民生安和樂利,造成這種治平社會的原因,是因為中國在歷經秦朝積極的改革和迭生不息的內亂,整個社會都已經疲憊不堪,人民熱切地希望和平,而這時呂后專心於皇家內部的事,在國政上也並沒有做出任何不良的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