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有幣還活著,就已經是最幣圈最優秀的25%了?

312之後一段時間,很多人估計都有和我一樣的感覺,就是圈內人變少了。尤其是313之後的三天時間裡,許多人要麼罵著離開,要麼悄悄離開,總之許許多多的圈內人就這麼消失在了寒風中。


在之後這一個月時間裡,不管是社交媒體的活動,還是微信群的聊天,還是交易所的持倉量和交易量,都可以看出市場冷的非常快。


昨天看到的這個報道從數據上佐證了我們的感覺:


"據加密貨幣交易員 Aztek 共享的數據來看,不管是討論各種山寨幣的聊天群還是聊加密交易的社群,Telegram 上整體的加密社區成員都已明顯減少了,從 2018 年 6 月到 2020 年,從 @decred 、@cryptoalerts 、@whaleclub 和 @litecoin 等加密社區來看,社區成員減少比率高達 25%-75% 不等。


據表格顯示,加密社區 @WhaleClub 成員流失最嚴重,減少了 75.78%。這可能表明,隨著過去幾個月比特幣的價格的下降,有些投資者已經有些擔心市場的前景了,或許選擇了暫時離開市場。(Bitcoinist)" (報道來自律動)


你還有幣還活著,就已經是最幣圈最優秀的25%了?


社交媒體的數據其實最能說明事情,包括大家在各種微信群裡看到的消息量和聊天熱度,這都是最真實的投資者情況,遠比各種資金數據交易數據等等來的可靠。


所以目前情況就是這樣,這半年時間裡,大概圈裡消失了一半的人,甚至有可能是75%的人。如果你還活著,在圈內好好待著,手上的幣也還在,那麼恭喜你,你已經跑贏了七八成的人了。


1


其實過去一段時間,我看了下,從11月那輪下跌之後,大概五個月過去了,價格還是那個價格,中間暴漲暴跌了好多回。


你還有幣還活著,就已經是最幣圈最優秀的25%了?


真正的價格沒變就能把場內資金洗的乾乾淨淨。很多人玩笑說“減半行情原來是資產減半”,其實也很奇妙。因為明明暴漲暴跌暴漲暴跌,價格都沒怎麼變,怎麼錢一直在縮水呢?


再這麼震下去,如果明年這個時候還是這個價格,估計又有七八成的人要虧光離場了。


很多人說囤幣容易,要真那麼容易的話,為什麼大家都不囤都要去交易呢?人總會挑好吃的吃,事兒總會挑好做的做,道理就在這兒。


熊市是一個比特幣從分散走向集中的過程,牛市則相反。比如過去的半年時間裡,我們假設離開了一半的人,幣還是那麼多幣,那麼理論上留下的人幣的數量都是翻番的,如果幣價不變的話,相當於完成了一輪籌碼轉移。


但是我們清楚,大部分人幣是很難越來越多的,所以事實上就是大部分被暴漲吸引進來的人花錢買的幣,都會在後續過程中還給頭部玩家。


當頭部玩家的籌碼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呢,就會希望帶來一波行情來吸引場外的觀望資金進場用更高的價格來接手他們的籌碼。


牛熊轉化,無非就是這麼簡單的邏輯。


2


那你要問了,那頭部玩家一直這麼玩,沒人治得了他們嗎?其實不是的,因為幾乎每一輪行情過後,頭部玩家也會換血。


比如2013-2015的大莊家、大交易所和大機構等,在2016-2018也完成了一輪換血。我們現在看到的頭部玩家,許多都是2016年之後崛起的,而許多“遠古時代”的頭部玩家,已經黯然離場。


我隨便舉個例子吧,現在有多少人知道當年主宰萊特幣的第一大莊李豐呢?(圖右)


你還有幣還活著,就已經是最幣圈最優秀的25%了?


當年李豐手上的辣條最多,掌握著最多算力並且手握礦機生產,名副其實的第一大莊,也絕對是當年的頭部玩家。但是幾年時間過去,萊特幣仍然還在主流行列,買萊特幣的人也很多,又有幾個人還記得他呢?


對了,左邊的郭二寶,估摸著下輪行情來了之後新人也不會記得他了吧。2017年,他可絕對是幣圈的頭部玩家。


所以各位,在幣圈活下來你就是頭部玩家,不要太計較幣多幣少,不要太計較一時漲跌,也不要太迷信大佬,自己的幣自己拿著,活下來就行。


囤幣不是一個闖關遊戲,是一個塔防遊戲。守住一輪又一輪的攻勢,然後等著拿獎勵就可以了。


3


最後,也多聊幾句DCEP,央行數字貨幣。這幾天很多人都在聊,不止是我們圈內,或者說我們圈內反而沒多少熱情,因為我們的行情沒怎麼因此波動。真正熱情的,是股民。


A股的數字貨幣板塊這幾天連連爆發,許多相關概念股連續漲停,這才是真正引起市場和人們關注的原因。儘管大家都知道,這些概念股其實和數字貨幣真沒啥關係。

你還有幣還活著,就已經是最幣圈最優秀的25%了?


話說回來,市場對於消息的反應總是很快的。如果連著漲停,那基本這事兒就是馬上要落實了。之前引爆消息的圖,大家看到的是農行內測版,昨天又爆出來了中行的內測版。


你還有幣還活著,就已經是最幣圈最優秀的25%了?


從圖片和內測版用戶反饋來看,目前相關軟件開發完成度已經很高了。體驗好不好不重要,體驗不好才正常,安全最重要。


關於DCEP到底有什麼用,眾說紛紜。如果只是作為轉轉賬的話,那麼似乎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就已經夠用了。它的本意是替代m0,也就是流通的現金,但是這個目標好像已經被支付寶和微信做到了。


不過蘇州嘗試的通過DCEP來發放補貼,還有很多人提到的通過這個來發放類似消費券之類的東西,這倒是不錯的應用落地,直接由某單位發放到個人手裡,中間可以省去許多環節。而且可溯源,好查賬,也能避免中間可能出現的吃回扣等等不法行為。

總之,DCEP是很好的開始,至少資本市場是這麼認為的。預計是今年年底會上線,拭目以待吧。


最後,本來文章已經寫完了,深夜大新聞再次出來:Libra更新了。


你還有幣還活著,就已經是最幣圈最優秀的25%了?

整個更新其實就一句話:向監管低頭了。


看來Libra遲遲推不出來果然不是因為技術原因,而是被監管給擋住了。這也應了去年馬化騰評價數字貨幣的話“技術上很簡單,主要看監管”。


做出妥協之後,或許最快今年我們就能見到Libra,和央行數字貨幣一起,進入數字貨幣1.0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