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氣象之筆繪美麗中國

編者按日前,習近平總書記赴浙考察,重回“兩山論”的誕生地浙江安吉進行調研。15年來,“兩山”理念從一個小山村走向全國,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氣象保障生態文明同樣也是氣象工作的戰略定位之一。中國氣象報擬循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看幾處生態樣本中氣象人如何用集智聚力,為美麗中國添彩。

浙江湖州:走綠色發展之路 打造生態文明“氣象樣本”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王晨珏

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重回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餘村,這個曾經煙塵漫天、貧窮落後的小山村如今已然青山逶迤、竹海連綿。

“綠色發展的路子是正確的,路子選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15年來,浙江省氣象部門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路子,為建設美麗浙江潑墨添彩。湖州氣象人緊跟省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步伐,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氣象力量。

“還好提前收到短信提醒,我們立刻取消了露天觀影。”3月21日,在強對流天氣發生的第二天,湖州市氣象局業務人員向餘村、莫干山等地“農家樂”“洋家樂”負責人瞭解情況時他們這樣回答。全天候、保姆式氣象服務已全方位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在生態旅遊專項氣象服務的基礎上,湖州推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環境生活類、休閒活動類和氣象景觀類等系列氣象服務產品,全力構建智慧氣象保障服務體系。

同時,氣象部門著重挖掘地域生態氣候資源潛力。2018年,安吉縣獲得全國首個氣候生態縣國家氣候標誌。次年,安吉浙北大峽谷、德清莫干山國際旅遊度假區等4地入選全省首批夏季避暑氣候勝地。2019年,湖州共接待國內外旅客13223.5萬餘人,旅遊總收入達1529.1億元。

在旅遊產業之外,氣象部門積極開闢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多重途徑。

“先前的茶葉氣象服務經驗指導太寶貴了!”3月5日,安吉縣氣象局的電話那頭傳來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縣氣象局農氣專家激動的聲音。那天,在由浙江省氣候中心牽頭的扶貧白茶氣象服務團隊悉心守護下,普安縣2000畝“白葉一號”茶園順利開採。

2015年,安吉白茶核心產區——溪龍鄉里岙山茶園裝上了第一臺由市氣象局業務人員研製的可視化智慧農業氣象自動監測儀。“它讓我們能在電腦或者手機上看到茶芽長勢和茶園溫溼度信息,遇到災害性天氣,還會提前發送預警短信。”茶場負責人對此讚不絕口。

“這個茶葉保險,讓我們很安心。”安吉縣孝源街道的茶農們率先嚐到了氣象指數保險的甜頭。隨後,德清、長興的茶農、果農也感受到了這份“安心”。2019年,湖州氣象指數保險承保面積達3.5萬畝,承擔風險保障達6463.45萬元。

不僅如此,湖州市氣象部門積極推廣浙江首創的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工作,加強“治水治氣”氣象服務保障,發佈全國首個《美麗鄉村氣象防災減災指南》國家標準……這些都是湖州氣象人踐行“兩山”理論的生動實踐,也是全省氣象部門開展生態文明氣象保障服務的美麗縮影。

未來,浙江省氣象部門將繼續把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與期望作為重大政治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放在心上,將生態優勢轉化成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動力”。

擎氣象之筆繪美麗中國

湖州市氣象局業務人員在安吉縣黃杜村扶貧苗茶園安裝維護農田小氣候觀測站。圖/ 徐釗潁 文/王晨珏

雲南滇池:織監測之網 守護“高原明珠”

中國氣象報記者 葉奕宏 通訊員 劉藶今 於璐 李毅宸

近日,在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南滇池國家溼地公園,一隻羽毛深慄且泛著金屬光澤的鳥兒從當地攝影愛好者的鏡頭裡劃過。它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彩䴉,自2017年以來,這種對生態環境極其敏感的生物終於再次回到滇池。

滇池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20世紀70年代,這裡的汙染一度成為“昆明之痛”。隨著生態治理工作開展,滇池水質改善,越來越多野鳥也開始頻頻造訪滇池及周邊溼地。碧波浩渺,鷗鳥成群,這正是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滇池星海半島生態溼地時看到的盛景。

習近平肯定了滇池治理成效,並強調要將滇池治理繼續抓下去,鍥而不捨、久久為功,把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而這也是近年來雲南省氣象部門一直全力探索的命題。

為此,省氣象局依託位於滇池草海南岸的昆明市西山區氣象局建成昆明草海生態監測基地和昆明滇池航運氣象服務中心,圍繞滇池周邊落成5個國家級自動站、5個負氧離子監測站、68個常規區域站,設立首個內陸湖大型水體溼地生態保護應急氣象監測船,建構起滇池溼地生態系統修復氣象監測網絡,為滇池流域自然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生態環境動態監測和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撐。

2019年1月,中國氣象局批准成立雲南省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從此,高分辨率遙感衛星加入滇池氣象監測網絡,成為動態捕捉滇池藍藻、湖濱溼地、汛期水域面積的有力幫手。

據此,雲南省氣象部門開展藍藻水華分佈區面積估算、暴發條件分析,建立滇池生態環境監測指標體系,製作滇池生態氣象監測旬報,提升了由省氣候中心聯合昆明市環境監測中心每週製作的滇池藍藻水華專題服務產品質量。在採集滇池數據的基礎上,氣象科技人員開展生態氣象分析試驗,建立溼地主要植物生長季氣象模型,進行昆明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分析研究。

在智慧氣象的助力下,2016年,滇池全湖水質提升為V類,甩掉“戴”了20多年的劣V類“帽子”;2018年,提升到Ⅳ類,迎來近30年來最好水平;如今,部分水域水質已達Ⅲ類,被稱為“水質試金石”的海菜花等老昆明人熟悉的“土著植物”也重新出現在了這裡。

目前,氣象部門與昆明市海事局、昆明滇池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在滇池重要碼頭建設8套六要素自動站和8套實景監控設備,同時加強高分數據應用研究,拓展滇池流域氣象監測網絡。

擎氣象之筆繪美麗中國

近日,雲南省昆明市的攝影愛好者在位於滇池南岸的南滇池國家溼地公園拍攝到1只水鳥。經相關專家認定,該水鳥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彩䴉。圖/ 李繼明文/龐明廣

青海祁連山:展科技之翼 助生機重現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劉璐

3月15日一早,青海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工作人員就開始緊鑼密鼓地進行人工增雨飛機起飛準備工作。飛機的作業目標區正是祁連山。

《中國國家地理》曾就祁連山對中國的意義有過這樣的描述:正是有了祁連山,有了冰川和山區降雨才發育了河流,才養育了河西走廊,才有了絲綢之路。近年來,這裡的生態破壞問題牽動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心。他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推進祁連山環境保護與修復。

得益於祁連山區雲量多而穩定的條件,人工增雨(雪)在當地生態修復、水源涵養方面具有相當潛力。青海省氣象局引入3架“空中國王350”高性能飛機,採用自主研發程序設計的航線,提高了作業批覆率及精準度。

今年,由於前期祁連山區降水偏少,開展人工增雨作業顯得尤為重要。青海省氣象局密切跟蹤天氣形勢,截至4月7日,共在祁連山地區組織實施27架次生態修復型飛機人工增雨(雪)作業。

這只是青海省氣象部門守護這座西部生態安全重要屏障的途徑之一。

2019年6月,省氣象局依託海北牧業氣象試驗站(以下簡稱海北牧試站)正式掛牌成立了“祁連山生態氣象分中心”,並於8月成功中標全省首份政府購買生態氣象服務合同《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建設項目》。此後,青海湖裸鯉洄游、門源油菜青稞收割等生態氣象服務產品層出不窮,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資源估算有針對性地展開,獲得了州委、州政府的肯定。

在距祁連山生態分中心100公里外的省氣象科研所裡,工作人員正利用高精度遙感衛星,結合地面數據,動態監測祁連山國家公園主要下墊面類型,並結合氣候變化分析生態環境的演變成因及趨勢。2018年,省氣象科研所在祁連山地區建設綜合生態氣象野外試驗站,持續為祁連山國家公園乃至青海省生態保護和建設提供可靠的數據和技術支持。

經過青海氣象人的不懈努力,《2019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生態氣象公報》顯示,祁連山地區植被生態質量整體持續趨好,荒漠化土地總面積較近10年平均減少6.4%,草地產草量略增,近10年積雪面積擴大、積雪日數增加。

守護祁連山的腳步沒有停止。4月10日,在青海省林草局、省氣象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聯合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新的生態建設藍圖正在成型:青海將整合林草、氣象、環保、水文等多部門,構建“天地空一體化”生態氣象監測網,從建立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考核機制、強化科研能力等方面築牢“三個最大”省情定位。

擎氣象之筆繪美麗中國

水草肥美的祁連山草原 圖/文金泉才

福建木蘭溪:用趨利避害之功 做好“水文章”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陳獻朝 黃碧琦 張琳琳

春日裡的木蘭溪,水清、岸綠、景美、宜居。誰能想到這曾是福建水患最為嚴重的河流之一,每當颱風、暴雨等氣象災害來襲,常有“雨下仙遊東西鄉,水淹莆田南北洋”的災情。

20年前,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主導擘畫下,木蘭溪治理工程拉開序幕。

治理木蘭溪,首要防洪,卻不止於防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態保護;既要實現水安全,也要實現綜合治理。而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對當地氣候、天氣情況的準確把握。福建省氣象部門牢記總書記“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的囑託,奮力寫好木蘭溪治理“水文章”。

城廂區華亭鎮西沙村村民林進山曾經十分畏懼木蘭溪的“兇暴”,但如今他知道,在洪水來臨前、中、後期,都會有人搶在第一時間及時做好點對點預警預報。這得益於2015年起面向木蘭溪全流域的氣象監測站布點建設。至2019年底,全市氣象監測點達118個,木蘭溪流域雨情實時監測面積達90%以上。同時,莆田主城區暴雨洪澇致災監測網建成,保證了全市氣象部門能提供定點、定時的雨量預報服務,開展全市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等預報預警業務。這些成為地方政府提前劃定防範重點區域、排水洩洪,及時轉移群眾的重要依據。

這張氣象地面監測網的功能不止於此。各監測站點重點圍繞莆田市生態脆弱敏感區、面向重大生態保護問題而建,可以敏銳捕捉對生態環境有重要影響的大氣成分。在此基礎上,木蘭溪上游氣候變化及植被生態質量等一系列評估得以有條不紊地開展。

同時,莆田市氣象部門積極建設木蘭溪上游生態文明氣象服務平臺、生態保護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平臺,以服務流域生態為重點,著重實施生態蓄水調水氣象保障工程;推動仙遊縣九鯉湖景區獲評“清新福建·氣候福地”,讓木蘭溪系統治理產生的文化、生態效益“看得見、摸得著”。

氣象部門還聚焦木蘭溪的中下游水汙染治理,研發城市空氣質量氣象等級預警預報系統,建立起部門間重汙染天氣預警聯動合作機制,並在木蘭溪入海口開展莆田市海洋經濟氣象保障工程,提高海洋氣象災害防禦能力。

站在新起點上,氣象部門將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聚焦國家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的氣象服務需求,推動木蘭溪成為新時代生態文明氣象保障服務領域的新標杆。

“盤活”技術也要“做活”服務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氣象工作在生態文明建設總體佈局中發揮著基礎性科技保障作用。

這些年來,我們看到,氣象部門主動對標各地發展需求,豐富生態氣象服務科技含量,構建生態氣象標準體系,厚植氣象優勢,在生態文明建設保障中列出“氣象方案”,融入地方推出了許多“氣象樣本”。

生態文明保障,氣象大有可為,“可為”更要“善為”。目前,一些地方工作在“有為”的階段仍差一口心氣:止步於搭建監測站網、定期上報數據等技術性基礎工作,在謀深謀遠、做實做活上仍缺少“繡花針”的功夫。

主動融入建設美麗中國的大局,為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氣象的鮮活力量,氣象部門需要繼續盤活科技優勢,將之轉化為智能化、精準化的服務優勢;主動挖掘需求、謀求合作,不斷髮掘生態氣象保障服務更好地服務公眾、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切口,從預測預報、防災減災到環境風險應對、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和嚴守、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持續為“美麗中國”添彩。(葉奕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