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以卵擊石,公孫淵為何執意反叛?結局已定,反叛只是最後掙扎

導讀

公元237年,遼東太守公孫淵不顧手下將領的勸阻,一意孤行自立為燕王,改元紹漢(意思是漢朝的延續),並以國君的名義大封群臣,

公然反叛曹魏政權

公元238年,魏明帝曹叡命司馬懿出征遼東平叛。公孫淵雖勇,但顯然還達不到司馬懿的級別,此戰司馬懿採用聲東擊西、攻其所必救的方法,在百日之內平定了遼東之亂,處死公孫淵父子。在原定一年的期限內,勝利班師。

公孫淵的的滅亡,宣告了雄踞遼東長達五十年的公孫家族的覆滅。

明知以卵擊石,公孫淵為何執意反叛?結局已定,反叛只是最後掙扎

公孫家族雖然在遼東歷經三代經營,根基雄厚,但是,其在實力上還是與曹魏相差懸殊。如果要硬碰硬無異於以卵擊石,必敗無疑,而做為遼東的當家人,公孫淵對這點是再清楚不過了。而在公孫淵決定反叛前,將軍綸直、賈範等人也曾苦勸過他,但是,公孫淵還是一意孤行,堅持反叛曹魏。

在明知沒有勝算的情況下,公孫淵仍逆勢而為,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難道公孫淵真的“癲狂”了嗎?

如果我們仔細研讀史書,就會發現,其實公孫淵的反叛,只是他在走投無路之下的無奈之舉。事實上,就算他沒有宣佈反叛,曹叡也一樣會對他動手,但,這是為什麼呢?

今天,我們就拔開重重迷霧,還原歷史上公孫淵反叛的真相。我們首先從曹操給公孫度劃的紅線說起。

公孫家族割據遼東的基礎:不能觸碰曹操(曹魏)劃下的紅線

東漢未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戰亂連年。而相對於中原地區的水深火熱,遠離中原的遼東地區,此時卻是一番政通人和的祥和景象,堪稱世外桃源,遼東也因此成為中原人士避亂的首選地。

明知以卵擊石,公孫淵為何執意反叛?結局已定,反叛只是最後掙扎

公孫度劇照

此時遼東太守正是公孫度。他在公元190年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此後,公孫度趁中原勢力忙於混戰、無暇顧及遼東之時,在遼東開疆拓土,招賢納士,並自立為遼東侯,成為名符其實的遼東王。不過,此時公孫度名義上還是臣服於朝廷的。

公元204年(建安九年),公孫度去世,由他的兒子公孫康繼任遼東太守。公孫康在位期間,曾斬殺前來投靠的袁尚、袁熙兄弟,並將首級送給曹操做為投名狀,同時他多次出擊屢犯邊境的高句麗,確保了邊境地區的安寧。而曹操出於穩定邊疆的目的,奏封公孫康為康襄平侯,官拜左將軍。此時公孫家族霸業達到鼎盛。

公孫康於公元221年病死後,傳位於弟弟公孫恭。公孫恭繼續執行公孫康的策略,甚至對曹魏政權更加親近,此時遼東局勢始終在曹魏政權掌控之中。

由此可看出,曹操(曹魏政權)能容忍公孫家族割據遼東,並讓他們實際上處於半獨立狀態,是有劃有紅線的:

  • 第一條公孫家族必須只臣服於朝廷(曹魏)。
  • 第二條:公孫家族必須保證邊境地區的安寧。

這兩點就是曹操(曹魏政權)的紅線,也就是公孫家族能繼續割據遼東的基礎。而公孫度、公孫康及公孫恭非常清楚這點,他們從不敢越雷池半步。

明知以卵擊石,公孫淵為何執意反叛?結局已定,反叛只是最後掙扎

公孫淵觸及了曹魏的紅線

公孫淵,字文懿,遼東襄平(今遼陽)人,遼東太守公孫度之孫、左將軍公孫康之子,公元228年,奪其叔公孫恭之位,被魏明帝拜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

  • 公孫淵初次越軌:但未觸及紅線

公元228年,公孫康以武力奪取了其叔公孫恭之位。公孫恭是朝廷命官,公孫淵擅自罷免朝廷命官屬於越軌行為,按律本應嚴懲。而此時劉曄也勸曹叡要趁機除掉公孫淵,以免留為後患。但當時曹叡剛登基不久,此時魏國在東、西兩個方向並不太平。

西邊:諸葛亮在公元228年發動第一次北伐,曹叡被迫親自前往長安壓陣,而在同年的十二月,諸葛亮又發動了第二次北伐。

明知以卵擊石,公孫淵為何執意反叛?結局已定,反叛只是最後掙扎

東邊:同年九月,魏、吳之間爆發了石亭之戰,大司馬曹休在此戰中遭遇慘敗而歸。

一系列的戰事使魏明帝曹叡疲於應對,再加上公孫淵此時雖越軌,但並沒有觸及底線。所以,曹叡默認了公孫淵的越軌行為,並拜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

  • 向東吳稱臣:政治經驗不足的公孫淵不知道,此舉已觸及曹魏劃下的紅線

太和二年,淵脅奪恭位。明帝即拜淵揚烈將軍、遼東太守。淵遣使南通孫權,往來賂遺。——《三國志》。

在曹叡承認了公孫淵在遼東的合法地位後,嚐到甜頭的公孫淵開始將目光轉向遙遠的東吳。他多次派使者聯絡東吳,並向孫權稱臣。公孫淵腳踩兩條船的目的,是為了能從魏、吳兩國同取獲取利效益。但是,孫權卻另有想法,他要藉此機會一圓自己的淮南夢。

東吳大帝孫權心中一直有一個淮南夢。

在赤壁之戰後,孫權雖然在東吳站穩了腳跟,但是,長江對岸廣闊的淮南地區,還牢牢地控制在曹操手裡。這使孫權常常夜不能寐,因為,曹操只要越過東吳唯一的防線——長江天險,就能直搗東吳的都城建業。

所以,為了穩固東吳的防守,必須將防線從長江流域前移至淮河流域,這樣就可控制淮河南下的通道,並在淮河與長江之間建立戰略緩衝區。這樣就形成了淮河防線、緩衝區、長江防線的鏈式防守格局,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守江必守淮”戰略原則。

明知以卵擊石,公孫淵為何執意反叛?結局已定,反叛只是最後掙扎

孫權戰略設想

為了實現控制淮南的戰略目的,孫權六次北伐死磕合肥無一勝績。殘酷的現實讓孫權認識到從合肥路線北伐已經行不通了,於是,他另闢蹊徑,計劃從海路北伐:出長江口——沿東海海岸線北上——進攻徐州。這一北伐路線的選擇可謂石破天驚,一旦實施將可達到出其不意、攻敵不備的目的,但呂蒙卻給孫權潑了一頭冷水。

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呂蒙。

呂蒙告訴孫權:奪徐州易,守徐州難。因為徐州地勢平坦,適合騎兵做戰,而騎兵及陸戰能力恰恰是東吳軍隊的死穴(東吳軍只擅長水戰)。如此一來,孫權的海路北伐計劃難道就要胎殆腹中?

但是,孫權既然能在東吳稱帝,就說明他考慮問題時所站的高度絕非呂蒙之輩可比。果然,孫權很快就拿出瞭解決方案:

拉攏遼東的公孫淵,利用公孫淵的戰馬及強悍的士兵,來實施他的海路北伐方案。

公元233年,孫權不顧群臣的反對,遣張彌、許晏等人帥領精兵一萬,攜帶金玉珍寶,從海路奔赴遼東,立公孫淵為燕王

明知以卵擊石,公孫淵為何執意反叛?結局已定,反叛只是最後掙扎

公孫淵對孫權如此重視自已感到受寵若驚,但他並沒有喪失理智

。在經過一番權衡之後,公孫淵認為自己實力與曹魏相差懸殊,一旦答應與孫權聯合抗魏,曹魏就會進攻遼東,到時自己將死無葬身之地(孫權遠水救不了近火)。兩害相權取其輕,於是,公孫淵就殺死孫權派來的使都者,收編了孫權的一萬精兵,並將吳使的首級獻給曹叡示好。

從公孫淵對待孫權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出,公孫淵對曹魏政權是心懷敬畏的。因為他清楚雙方的實力差距,所以不敢有任何造次。這就說明了,公孫淵並不“癲狂”,恰恰相反,他很理智。

公孫淵向東吳稱臣只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但是,政治經驗不足的公孫淵,並不知道此舉已經觸及了曹魏給他劃定的紅線(向東吳稱臣)。

曹叡很清楚孫權的戰略意圖,所以,此時他已下定決心要除掉公孫淵了。但他需要一個出兵藉口。

明知以卵擊石,公孫淵為何執意反叛?結局已定,反叛只是最後掙扎

曹魏外部軍事壓力減輕,曹叡成功找到出兵遼東的藉口

公元233年,就在公孫淵斬吳使的同時,曹叡派出以傅容、聶夔為首的使者團也到了遼東。注意,曹叡派出的是使者團,使者團名為拜公孫淵為樂浪公,實際上是來試探公孫淵的口風。

當公孫淵得知使者團中有一名大力士時,他開始做賊心虛了,不敢獨自進見使者,而是先派兵包圍了使者團居住的地方,才敢出來拜見使者受封。但在此過程中“又數對國中賓客出惡言”,這更堅定了曹叡要解決遼東問題的決心。

公元235年,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同年,曹叡派出刺客刺殺了屢敗魏軍的鮮卑大人軻比能。這讓曹魏外部的軍事壓力得以緩解,曹叡開始對遼東出手了。

公元237年,曹叡派幽州刺史毌丘儉攜帶書信印章去徵召公孫淵。這是曹叡使出的殺招,如果公孫淵應召,曹叡就會將他軟禁起來;如果公孫淵抗召,毌丘儉就會趁機進攻遼東,看

來這次公孫淵在劫難逃了。

但公孫淵卻先下手為強,他搶先出兵至遼隧阻擊毌丘儉,並擊退了毌丘儉。

至此,公孫淵與曹魏政權之間已經撕破了臉,曹叡也成功的找到了出兵的藉口。那麼,在實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公孫淵是主動投降,還是奮力一搏呢?

明知以卵擊石,公孫淵為何執意反叛?結局已定,反叛只是最後掙扎

最後一搏:公孫淵稱王叛魏

拒絕曹叡的徵召,並出兵遼隧阻擊了曹魏派出的欽差大臣毌丘儉後,留給公孫淵的選擇只有兩個了。

  • 主動向曹魏投降,或許可以保住性命,但現在的地位將不保。
  • 對抗曹魏政權,但毫無勝算,結果將是覆亡。

如果主動投降就會心有不甘,在這種情況下,唯有死馬當活馬醫,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因此,公孫淵決定放手一搏,他自稱燕王,建立紹漢國,公開反叛曹魏。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以退為進,以達到以下的目的:

  • 化解三面受敵的戰略困局

淵遂自立為燕王,置百官有司。遣使者持節,假鮮卑單于璽,封拜邊民,誘呼鮮卑,侵擾北方。——《三國志》。

在地理位置上,遼東的西邊是曹魏的進攻路線,東面是臣服於曹魏政權的高句麗,而北邊的鮮卑在軻比能遇刺後,也已歸順曹魏。也就是說,遼東實際上已處在曹魏勢力的三面包圍之中。

明知以卵擊石,公孫淵為何執意反叛?結局已定,反叛只是最後掙扎

為了破解此戰略困局,公孫淵逆勢建立紹漢國。他以燕王的名授予鮮卑單于印綬,同時給邊疆的少數民族加官晉爵,並引誘鮮卑人去侵擾曹魏的北方。

企圖藉此分化、挑撥曹魏與鮮卑等的關係。

後在司馬懿出兵平定遼東時,高句麗直接出兵參與平叛。而曾表示歸順公孫淵的鮮卑,迫於壓力也棄暗投明,直接出兵參與平叛。

  • 再次向孫權稱臣示好,希望借孫權的力量對抗曹魏

關鍵時刻,公孫淵想起了孫權。在自稱燕王后,公孫淵再次向孫權稱臣示好。而孫權為了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也暫時答應了公孫淵的請求。但老奸巨猾的孫權這次只是隔山觀虎鬥。

初,文懿聞魏師之出也,請救於孫權。權亦出兵遙為之聲援,遺文懿書曰“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深為弟憂之”——《三國志》


明知以卵擊石,公孫淵為何執意反叛?結局已定,反叛只是最後掙扎

後來當公孫淵向孫權求救時,孫權只是輕描淡寫的回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說:“司馬懿善於用兵,我很是為賢弟擔心啊。”這哪裡是聲援,分明是在打擊公孫淵的土氣嘛!另外,孫權只是出兵“遙為呼應”,實際作用有限。

覆滅

二年春,遣太尉司馬宣王徵淵。——《三國志》。


公元238年,司馬懿率步騎四萬出征遼東。事已至此,公孫淵只好硬著頭皮應戰,但無奈司馬懿是另一個級別的對手,而公孫淵的所有行動計劃都已被司馬懿猜出。在這種情況下,公孫淵的覆滅只是時間問題了。

司馬懿在此戰中採取聲東擊西、攻其所必救的方法,在百日之內平定了遼東之亂,處死公孫淵父子。並在原定一年的期限內勝利班師。

至此,割據遼東達50年之久的公孫家族宣告覆滅。

總結

在公孫淵以武力奪取其叔公孫恭遼東太守之位時,曹魏政權正處在內憂外患的多事之秋。當時曹叡剛繼位不久,內部不穩,而外部諸葛亮、孫權又輪番進攻。在這種情況下,曹叡無暇顧及遼東,再加上公孫淵並未觸及紅線,所以曹叡就承認了公孫淵的合法地位。

明知以卵擊石,公孫淵為何執意反叛?結局已定,反叛只是最後掙扎

如果公孫淵能像祖父、父親一樣專心經營遼東,那麼結果也會是好的。但是,政治經驗不足的他,竟然與虎謀皮:他在曹魏、東吳兩國之間周旋,目的僅僅是為了能從兩國同時獲取利益。

公孫淵的行為觸犯了曹魏的紅線(向孫權稱臣),同時他又不敢公開與孫權交好,還殺死了孫權的死者。這樣,公孫淵就同時得罪了曹魏、東吳兩國,他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最後,在曹叡派司馬懿出征遼東的前夕,公孫淵才如夢初醒地開始稱王建國,他企圖以紹漢國的名義分化、挑撥曹魏與鮮卑等族群的關係,同時拉攏孫權對抗曹魏。但是,他的設想全部落空了,因為他還不具備號令天下的實力,最終,公孫淵被司馬懿所滅。

不管公孫淵反不反叛,他都難逃一死,因為他觸及了曹魏的紅線(向孫權稱臣)。而他的反叛只是為了做最後一搏的無奈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