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瘟疫横扫东北,比非典更厉害,诺奖级大师出手施救

导语:当下冠状病毒疫情严峻,武汉封城,多省开启一级应急响应,令人心急如焚。而100多年前,一场鼠疫横扫东北三省,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短时间内便波及5省6市,死亡达十几万人,一时尸骸遍野,举世震惊。(病毒凶猛,特重发此文纪念伍连德博士)


地球上所有传染病科分为三个等级,甲级、乙级、丙级。其中,大名鼎鼎的艾滋病、梅毒、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等等,都只是乙级传染病而已,2003年我们熟知的引起巨大恐慌的SARS也才仅仅被定为乙类传染病,由此可见甲级传染病的恐怖!

中国明文规定的甲级传染病只有两个:鼠疫和霍乱。在这两位瘟疫之王面前,所有的传染病都只是小弟而已,其中鼠疫又是其中的Number one!

在世界所有国家卫生部的文件中,鼠疫都被列为第一号传染病,所以它还有个别称,叫一号病。而鼠疫会大致死亡的人全身呈恐怖的黑紫色,因此也叫做黑死病,它肆虐地球达300多年,迄今为止,由其导致死亡人数高达2亿人。

据记载,鼠疫首次爆发于公元6世纪,起源于埃及的西奈半岛,经由东罗马帝国迅速波及到整个欧洲。当时东罗马帝国每天有五千到一万人死亡,整个君士坦丁堡几乎被摧毁,欧洲南部人口减少了1/5,总共死亡2500万人。

鼠疫的第二次爆发,是爆发于14世纪。短短的三年里,鼠疫从黑海到地中海,又沿着太平洋沿岸传至波罗的海,横扫了整个欧洲。此次瘟疫,肆虐了两个世纪之久,屡禁不绝,每隔几年就会爆发一次,英国约1/3的人口死于此病,估计总死亡人数达到了一亿人。

当年,黑死病的恶名早已尽人皆知,然而鼠疫的来源却不清楚。即便到了今天,鼠疫的病原鼠疫杆菌已经被分离且能够被治疗,它还是和霍乱一样被列为甲类传染病,由此可见鼠疫的恐怖!

鼠疫的苦难深深的印刻在了欧洲文化上,它对整个人类文明史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1910年,鼠疫传播到了中国,在东北大地上引发了一次极其惨烈的大灾难。

毫不夸张地说,东三省若不是因为伍连德,也许早已在鼠疫中,化为废墟。而他,可以说完全凭借着一己之力,扭转了灾难的局面。

提起伍连德,相信很多老铁都是一脸大写的懵B,摇头表示没有听说过。的确,很少有文章介绍他,若不是《发现伍连德——诺贝尔奖候选人华人第一人》这本书,老铁表示也未听说过此人,这本书的副标题“诺贝尔奖候选人华人第一人”,吸引我去查资料了解伍连德的生平。

伍连德,马来西亚华侨,公共卫生学家,医学博士,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协和医院的主要筹办者,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这是百度百科上对伍连德的介绍。


一、瘟疫来袭

1910年底,辛亥革命爆发前夜,中东铁路的刚刚全线通车。中国的东北和往年一样,莆一入冬就被白茫茫的大雪罩上了一层银色,寒冷而肃杀。而和往年相比,这年的冬天除了格外冷以外,还被一层阴影深深笼罩,格外令人望而生畏。

正是在这个冬天,满洲里一家客栈里,两位从沙俄归来的中国毛皮商贩突然神秘死亡。几天后,千里之外的哈尔滨就出现了相同症状的死亡案例,随即一场“如水泄地,似火燎原”的瘟疫开始在东三省暴发。首当其冲的便是哈尔滨——许多人不明不白地死去,病人先是发高烧、打寒战,后胸闷、咳嗽、咯血痰,极为痛苦,不久便会窒息死亡,死后皮肤呈暗色,并且死亡率奇高,这是自14世纪以来最大的传染病。

当时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沙俄,因人力不足,招募了大量闯关东的中国劳工,很多劳工的工作,是在西伯利亚的旷野捕猎旱獭。旱獭是珍贵的毛皮动物,却也是鼠疫杆菌的重要宿主。于是,中国劳工的聚集地,陆续有人出现一种急性传染病。

这种急性传染病就是肺鼠疫,它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中国,并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短时间内便波及5省6市,死亡达十几万多人,其中仅哈尔滨市死亡就高达万人,一时尸骸遍野,举世震惊。对于这种烈性传染病,如果不赶紧采取有效措施,那么传染规模就会成指数级放大,死亡人数会滚雪球般迅速攀升。

当时的哈尔滨,除了原有的中国居民外,还有俄国侨民十万人,日本人两千人。俄国控制着哈尔滨到长春的东清铁路,日本控制着从长春到大连的南满铁路。而从奉天到北京的京奉铁路则属于清政府管辖。日俄两国不断明争暗斗,使防疫工作变得很复杂。再加上春节在即,大批由山东到关外打工的农民拥挤着回家过年,疫情就更难控制了。

当时清政府尚无专设的防疫机构,沙俄、日本均以保护侨民为由,要求独揽防疫工作,甚至以派兵相要挟。就是在这样生死关头,俄、日两国趁火打劫,利用防疫之际威胁说,中国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这场传染病,他们会派专家与军队接管,这意味着他们要夺取东三省主权,以当时大厦之将倾的清政府而言,根本没有有效办法来抵抗。

虽然东三省总督锡良立即将此事汇报了朝廷,同时部署东三省抗击鼠疫。一时间,哈尔滨城内率先展开了灭鼠大行动,然而一个月过去,城内日均死亡人数依然居高不下。显然,这次抗击鼠疫没有奏效,鼠疫之魔依然在东北大地上肆虐着。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中华文明5000年屹立不倒,就在于每当在危急关头,就有我中华男儿挺身而出,救百姓于水火之间。

而这一次,也不例外!


二、拳拳报国心


故事要从一封信说起……

1907 年,在马来半岛槟城的一家小医馆中,一个叫伍连德的年轻医生突然收到一封印刷精良的信件,署名竟是大清朝直隶总督袁世凯。当他读完这封信之后,热血一下涌上了周身,他毅然决定接受信中的邀约,回国振兴祖国落后的医学事业。当然,当时的他完全没有想到,这个决定会让他和远在天边的中国东三省牢牢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那片热土的拯救者。

伍连德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虽不算身出名门,但是家里面开金铺也算是衣食无忧,然后一路在考试中开挂,成为第一位在剑桥大学毕业的华人学生

在大三时,就获得进入圣玛丽亚医院实习的机会,成为该医院的第一位华裔实习医生。后来,他获得意曼纽学院研究奖学金,于1902年到利物浦研究疟疾,1903年到德国哈勒大学后又到巴黎巴斯特学院研究细菌学。在这期间,他遇到的导师都是微生物学界国际上的顶尖学者。


100多年前,瘟疫横扫东北,比非典更厉害,诺奖级大师出手施救


伍连德回到中国后,先是在陆军军医学堂里,建设中国人自己的现代化医学教育。他直接采用欧洲最新的教材,引进世界医学最新的成就,并且同时用中文和英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样的付出很快就收到了效果,短短两年以后,伍连德就拥有了一批学术精湛,且视野非常广阔的学生。事实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些学生将和伍连德本人一起,承担起一个扭转国运的重大任务……

1910 年 12 月的一天,还在天津陆军军医学堂里备课的伍连德忽然接到电报,让他紧急前往北京。事出突然,但伍连德并未多想,便搭上了第二天一早前往北京的火车。抵达之后,接待他的居然是一位在南洋碰过面的老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外交官施肇基。嗯,正是此人在两年后作为驻英公使,和顾维钧等五位代表出席了巴黎和会并拒绝签字,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外交官的气节。

稍许寒暄之后,施肇基便用英文开门见山:东北爆发鼠疫已有两个多月,多方各种防疫尝试均告无效,如今列强不断施压,东三省危在旦夕,北京也势如累卵……所以命悬一线之际,只能请到伍博士协助调查,以求解救苍生。

听完施肇基的陈述,伍连德大为震惊,关于鼠疫之事他也有所耳闻,但居然已经蔓延到了这种程度,是他此前所未能想象得到的。久居海外的他,没有想到中国的检疫制度会如此落后,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又会如此纠缠复杂。更令他担心的是,如果清政府方面不能有效地控制鼠疫,就一定会落下口实,让俄国和日本可以借口干预中国政治,甚至蓄谋出兵控制东北。

对于施肇基而言,伍博士是否会答应这个要求,他也心里没谱。毕竟这干系重大,虽然名义上是调查,但实则是去解决问题,需要顶住很大的压力。更重要的是,东北已经是瘟疫弥漫险象环生,谁又会愿意甘冒风险去那里,何况是这位南洋长大,英国求学,而今前途大好的海外华人呢?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伍连德平静而又果断地接受了这一请求。虽然在国外长大,但他心中报国拳拳之心,以及施展平生所学拯救受苦百姓的志愿,同每个爱国志士一样强烈。


三、临危受命

伍连德冒着生命危险抵达哈尔滨以后,发现控制疫情的最佳时期已经错失,如果要想彻底控制住这种疫情,就必须确定到底是什么细菌导致的,这就需要解剖尸体化验来确定这种流行病。然而,当时解剖尸体是绝对不会被中国人允许的!

因为在当时的中国,「死者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的传统思想盛行,解剖尸体这种事情,绝对是离经叛道的行为。所以,当伍连德向道台于驷兴提出尸体解剖这个想法之后,立刻遭到了反对。饱读诗书的于大人用不可思议的目光看着他,急忙摆着手,口中不住念叨:万万不可……万万不可……

于驷兴深知,如果不谙世事的伍博士贸然行动的话,担上大逆不道的口碑都算轻的,还会犯下严重的罪名。而且之前不少医师接触尸体之后,便不幸染病,于道台出于同理心,也断然不希望这位年轻的国之大才有任何性命之虞。可是,如果不亲自完成尸体解剖,又如何才能确认这场瘟疫的根源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连这么个如今看来再常规不过的操作,都无法自由执行,可想而知当时伍连德推行防疫有多么困难重重。

谁也没想到,这一棘手的问题居然在 12 月 27 日那天清晨意外地得到了解决:道外一家客栈的女老板隔天夜里咳血不止随即身亡,此人刚好是一位日本侨民,用来进行尸体解剖刚好适合。


100多年前,瘟疫横扫东北,比非典更厉害,诺奖级大师出手施救

伍连德(前排左三)与他的抗击瘟疫组成员


大喜过望的伍连德立刻与副手一起动手秘密解剖了尸体,经过详细排查和分析后,果然发现了鼠疫杆菌,最后确定这场流行病正是鼠疫。 不过他注意到这些鼠疫杆菌只在肺部切片和淋巴液中出现,至于心、脾、肝脏和血液的培养液中,却并没有产生。

伍连德敏锐地意识到,这与以前发生过的鼠疫不一样,很可能是一种新型的鼠疫病菌。考虑到患者都是肺部被感染,而且咳嗽咳血,伍连德进一步大胆推测,这是一种通过呼吸系统传播的鼠疫,而且可以直接在人和人之间借助空气传播。于是他将这种新型鼠疫命名为「肺鼠疫」,以和之前发现的「腺鼠疫」相互区别。

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这次的鼠疫正是从遍布满洲里一带的啮齿动物旱獭身上,传播给了从事皮毛生意的华人商贩,又进一步通过人传人爆发了开来。于是,胆大心细的伍连德博士不但率先发现了肺鼠疫,还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解剖学意义上对人体的解剖。而完成这一切,仅仅在他到达哈尔滨灾区后的第六天。

传播鼠疫的通常是活跃于老鼠身上的跳蚤,可是伍连德觉得奇怪,如果是炎热的气候也就罢了,如今气温在零下30多度的东北正是天寒地冻,跳蚤处于非活跃状态,鼠疫到底是怎么传播的?当时的日人开始了自己的防疫方法:捕杀老鼠,这一防疫方法随后被俄国效仿,他们甚至认为很快就可以控制疫情。

但是,即使是大量捕杀老鼠,疫情仍没得到控制。伍连德一直在寻求新的办法,最后经过总结,他推测出“肺鼠疫”主要通过飞沫传染。谁知,伍连德的说法一经提出,就受到外国专家的质疑。日本医生是著名细菌学家北里柴三郎的学生,法国医生是有着防控鼠疫经验的梅斯尼,他们都强烈反对伍连德的大胆设想,对飞沫传播这一说法更是嗤之以鼻。当然,更没有人相信伍连德能够控制住鼠疫。所以,对于伍连德提出的“应采取隔离”措施,自然就无法有效实施。

这时,却出现了一个意外。法国医生梅斯尼有着参与印度和香港等地鼠疫经验,他不相信伍连德的“隔离”理论,因此来到疫区后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然而,才短短不到10天,他便感染鼠疫身亡。伍连德经过调查得知,梅斯尼正是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接触了病人而感染上鼠疫的,这让他更加确定疫情是通过飞沫传染的。

为了检疫队伍的自身安全,伍连德还发明了最早的医用口罩——伍氏口罩,这种口罩是用医疗纱布叠成双层,再在两边用剪刀划开,分成两条缚带上下绕过耳朵系牢,戴在面部。这种口罩被百姓称为「呼吸囊」,成本仅为当时的2分半钱,作用却至关重要,一直沿用至今。

梅斯尼的死亡引起各方震动,也促使人们的态度发生彻底转变,伍连德的意见这才得到尊重。梅斯尼是第一位在疫区殉难的医生。他用生命唤醒了人们自我防护意识,成为”伍氏口罩”普及的一个契机,为东三省防疫作出了牺牲和贡献,这或许是他始料未及的。

在确定了鼠疫的根源之后,他立刻给施肇基发去一封长电文,向其汇报爆发于东北的流行病通过临床和细菌学检验证实,已确认为肺鼠疫。同时,伍连德也提出了初步的防疫措施:一,控制铁路和公路交通,对各处交通要道进行监控,以彻底杜绝瘟疫进一步蔓延。二,对于鼠疫重灾区傅家甸,也要进行彻底隔离。三,希望政府方面能够提供更多资金,并向关内征聘更多医生,新设一些临时医院以便留置病人,同时隔离病患和家属,做好消毒和焚烧工作。


100多年前,瘟疫横扫东北,比非典更厉害,诺奖级大师出手施救


伍连德扮演了庞大组织总司令的角色,在哈尔滨傅家甸疫区采取严格隔离措施,随后东北各个地区开始效仿。在伍连德的指挥下,傅家甸的死亡人数开始下降。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死亡人数就降为0。这是中国第一次以科学理念有效遏制疫情蔓延的成功范例。

伍连德或许不会知道,八十多年之后,中国大地上爆发了同样通过呼吸系统传播的SARS「非典」疫情,而最关键的隔离、消毒等防疫手段,正和他当年所做的如出一辙。


四、名扬天下

1911年4月,在奉天(今沈阳)召开了有日、英、美、俄、德、法、意、荷、奥、墨和中国11个国家医学专家参加的万国鼠疫研究会议,伍连德当选为主席,成了绝对的主角,名扬天下。会上,他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这次防治鼠疫的经验,与会的各国专家交流了各国的研究成果。会后,伍连德被委任为外交部医官,同时仍保留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职位。


100多年前,瘟疫横扫东北,比非典更厉害,诺奖级大师出手施救


万国鼠疫研究会结束后,伍连德获颁“医科进士”功名,被授予中华帝国军队的“蓝翎顶戴”,这相当于少校军衔,并第一次“有资格”跪拜于紫禁城内御座前,受到为7岁的宣统皇帝代理政务的醇亲王载沣的召见。但他没有接受让他担任管理全国卫生和医院事务的官员的任命,而是回到东北继续从事防疫事业,担任东三省防疫总处处长。

1917年,山西又发生鼠疫,伍连德被派往山西,但阎锡山治下的山西,政出多头,甚至隐瞒疫情,伍连德手下的两个美国医生因草率处理尸体激怒乡民,后者放火烧了防疫用的火车车厢。伍连德知难而退,仍回哈尔滨处理疫情。1920年冬天,东北鼠疫果然又起,伍连德打了一场有准备之仗,把死亡人数控制在了5000人。

哈尔滨第2次鼠疫被平息后,伍连德的著作《肺鼠疫论述》正式出版发行。这部肺鼠疫学著作,是鼠疫防治理论的里程碑著作。也是因为在肺鼠疫防治方面的出色工作,他于1935年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

为了将中国医学介绍给国外,他与中国医史学会会长王吉民合撰了英文版的《中国医史》,填补了中国学者向世界介绍中国医学史的空白,受到国际科学史界的高度评价,扩大了中国医学的影响。

此外,他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学术会议,对20多个国家进行医学方面的考察,不仅宣传科学防疫思想,还发表科学进步、社会改革等先进观点。他为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搭桥建路!


100多年前,瘟疫横扫东北,比非典更厉害,诺奖级大师出手施救

伍连德博士与洛克菲勒基金会Welch 医生和 Victor G. Heiser 博士在PUMC

此后,伍连德不断致力于中国的医学教育改革。早在1913年,他就向大总统袁世凯递呈了《拟改组全国医学教育备忘录》,提出建立国家医学会、加速举办现代医学院,发展中国医学教育等。

伍连德先后在中国建立了20所现代化医院和医学研究所,其中就包括了大名鼎鼎的北京协和医院(参见另一篇文章:协和医院,你凭什么这么牛?)、北京中央医院(现在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联合国内同行创建了“中华医学会”,创刊《中华医学杂志》。每一个名字都如雷贯耳。

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因心脏病逝世,享年81岁。斯人已去,物是人非,但他创造的事业历久弥新,检疫、禁毒、现代医学都在新中国这块大地上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伍连德的逝世使医学界失去了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毕生为中华民族所做的一切,值得我们永远感激他。(请转给更多的人知道他的事迹,就是对他的纪念)

一代大师,永垂不朽!

文章部分素材来自书籍《哈尔滨 1910:晚清东北大鼠疫纪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