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之行(十七)虎山长城

东北之行(十七)虎山长城


说起长城,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北京,想到八达岭、慕田峪,想到最东的山海关和最西的嘉峪关,很少会想到丹东虎山长城,其实虎山长城才是长城的最东端。

据《明史.兵志》中记载:“终明之世,边防慎重,东起鸭绿,西至嘉峪”明确了万里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当在鸭绿江什么地方,一直成谜。上世纪90年代初,文物考古部门发掘出丹东虎山南北连绵不断的长城墙体和墙基,经过罗哲文等一批长城专家学者实地考察认定为万里长城东端起点,改写了教科书中的传统写法,也为明史的记载找到了依据。

虎山位于辽宁丹东市东北,原名马耳山,因两个并排高耸山峰,状似两只竖立的虎耳,亦称虎耳山,到清代逐步演化为虎山。虎山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是由当时的辽东副总兵韩斌督建的,当时主要是为防御建州女真人的侵扰,明朝时全国设有九个防御区,分别有重兵把守,史称九镇,又称九边墙,虎山长城隶属九镇中的辽东镇,后来虎山长城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被拆除。我们今天看到的虎山长城是1992年,在明长城的遗址上修复起来的,它全长1250米,建有过街城楼、烽火台、敌台、战台、马面等十二景,基本上恢复了当年明长城的壮观气势。

东北之行(十七)虎山长城


虎山临江峭立,于沿江丘陵中异峰突起、险峻挺拔,虽海拔仅为146.3米,可从山下看,仍然感觉非常高耸,这和周围的地势比较平坦有很大关系。虎山长城的前面是一个广场,四周绿树成荫,同虎山漫山的绿色连为一体,绿色怀抱中的虎山长城,像一条蜿蜒的龙,随山势时而凸起、时而凹下,一直延伸到虎山山顶。广场中间是虎山长城字样的巨大石雕,底座上雕刻着万里长城东端起点字样。山脚右侧还有一个巨大的雕像,主体底部是汹涌的波涛,象征着鸭绿江,水的上面是山,山的一侧是一只虎头,代表虎山。山的右侧站着一个留着长发的东方巨人,代表着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从虎山长城高大的门楼进入,门楼里面左侧有一个不大的门,通过这个门就可以开始虎山长城的攀爬了,台阶不是太陡,也不宽大,同居庸关长城比起来,像似一个小弟弟,接近敌楼的时候,有几步比较陡,其它的地方都较平缓,对于经常锻炼的人来说,一点也不吃力,可对于缺乏锻炼的人,就比较困难了,没走几步就气喘吁吁,由于知道了长城是后来新建的,我没有一点欣喜的感觉,只是觉得来了一趟,应该上去看看,像完成一项任务,心绪懒懒的。可随着攀爬的升高,周围的景色进入眼底,我突然发现,虎山长城确实有着非同凡响的地方,在冷兵器时代,能有这么一个地方,既可以阻挡外夷的入侵,又可以观察周围百里的情况,战略位置显而易见。在历史上,长城在抵御外敌入侵,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明军驻守山海关,不是就挡住了清军的铁骑吗?如果不是吴三桂的“冲天一怒为红颜”,也许历史就要改写了。

站在虎山长城的最高峰,确实有了“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微风吹拂,爬山时的燥热一扫而空。远处丹东的高楼大厦和朝鲜的新义州城尽收眼底,连接中朝两国的鸭绿江大桥清晰可见,碧绿的江水在山脚下缓缓流过,一个个村庄被一望无际的绿色的包裹,分不清那是庄稼地,那是树木。明朝巡抚都御史王之浩曾有《登马耳山望朝鲜》一诗:“高头极目海云东,指点扶桑可挂弓。衰柳迷烟知驿古,海边枯骨战图功......”

东北之行(十七)虎山长城


下山的路上,我一直在想,随着时代的发展,长城的军事意义已经不重要了,但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却被世代流传,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象征。如果来访的每个人,都能从历史中获取不断前进的力量,才是发掘和重建虎山长城的意义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