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米粉——“嗦”不盡的美味

於卓理

吉首,我的第二故鄉。

2002年參軍入伍到湘西服役。之後轉業到地方工作,一直沒有離開過吉首。到今年,剛好是來湘西的第18個年頭。多年定居此地,適應了這裡的氣候,聽懂了這裡的方言,也習慣了這裡的飲食。

老家在河北,家鄉面食比較普遍,麵條、鏝頭、水餃、烙餅等撲街遍地。是什麼讓我這個地道的北方人,愛上了正宗的吉首米粉呢?這得從新兵時的一次外出說起。

新兵時部隊駐地在團結西路鐵路橋旁。因為一大早要下縣中隊檢查通信線路,那天天剛矇矇亮,老王班長我們就出發了。軍用皮卡出了營門,一個左轉進了機電街。行了不到一百米,車子停在了一個粉店門口。

店子是個老店,裡面一燈如豆,昏暗蒙朧中已見三三兩兩趕早的人在吃粉了。老王班長對一個正在忙活的阿姨說“老闆,三碗豬雜,加蛋!”老闆個子不高,是個中年婦女,略胖。她頭也沒回,隨聲應到“好咧!” 我坐在長條木板凳上,只見老闆左手抓了一把粉,用漏勺兜信,精準地投到滾開的水鍋中,右手把著漏勺在開水中旋著,時而用一副長筷攪上幾下,大約一分鐘左右,她將燙熟的米粉放入木黃色敞口搪瓷碗中。滴了幾滴醬油,舀了一小勺鹽,澆上豬雜臊子,撒了一層蒜碎、一層蔥沫。“辣子自己放啊!”說完頭也不回地下第二碗粉。

班長讓我先吃。我少加了一些辣椒和醋後坐定。擺在我面前的這碗粉真好看,像是藝術品。純白圓潤的米粉上託著一層暗黃的豬雜臊子,銀白的蒜碎、碧綠的蔥沫、鮮紅的辣椒,色彩鮮明,層次分明。混合的香味令人垂涎三尺,我連嚥了幾口水之後,實在看不下去,風捲殘去般地一陣胡吞。酸、辣、鹹等不同層次的味道持續地刺激著我的味蕾,轉眼一碗粉連同湯汁就被掃了個淨光。一碗粉下肚,額頭已泌出汗珠,身上感到陣燥熱,精神大振。從那時起,便與米粉結緣了,有外出的機會我都會到這家粉店打打牙祭。慢慢地,老闆對我也熟悉了。

轉業之後單位離的遠,就再也沒到過這家粉店了。但那個陰冷潮溼的清晨,昏暗的粉店裡那碗回味無窮的豬雜粉至今依然記憶深刻。

前幾天到機電街辦事,早上特意到這家粉店吃粉。她家的店面已裝修一新,門頭上赫然掛著“張三米粉店”幾個大字。店內燈光明亮,新添置的桌椅整潔衛生,盛放臊子的盆子一字排開,熱氣騰騰、香味噴鼻。一進門,粉店阿姨就認出了我,她把嘴上的口罩扯下一截,笑盈盈地對我說:“佬佬,好久沒見了”。我說:“我已經不在部隊幹了,現在的工作單位離這裡遠,來得就少了”她說:“怪不得噢!”簡單打了個招呼,她就忙和了起來。她還是那麼熱情,手腳還是那麼利落。

我又要了一碗豬雜粉,細細品味。還是那個熟悉的味道。邊吃邊撥通了老王班長的電話:“老班長,復員這麼年還好吧!什麼來再來湘西講一聲啊!我盡地主之儀,請您吃粉!”“好嘞!”老班長清脆地應著。

山有山的風骨,水有水的性格。一方水土,出產一方風物,米粉也各有各的味道。曾嘗過多地米粉,但總有沒吉首米粉來的潑辣、勁道和酸爽。可謂天下雖大,米粉卻獨愛此一處。

吉首的米粉原料是非常有講究的,是用本地產的富含富曬大米精細加工而成的,圓潤爽滑、米香十足,營養與口感俱佳。臊子要用新鮮上好的肉炒制,這點來不得一點馬虎。不同的師傅研製出不同味道的臊子,多年經驗練就了師傅們高超的手藝,火侯、時間、佐料等等都把握地恰到好處,也打響了諸多粉店個性的招牌。比如桐油坪的牛肚粉、湘泉小巷裡的花姐牛肉粉、六小門口順英肉沫粉都是大名鼎鼎。木耳肉絲、肉沫、排骨、牛肚、豬雜等種類繁多的花樣讓人眼花繚亂。不過放心,總有一款適合你。

吉首是湘西州首府,地處武陵山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溼潤性氣候。受氣候、地勢的影響,催生了這裡人們“酸、辣、鹹、重”的口味特點。一日三餐辣子、酸菜隨處可見。

吉首火車站旁邊的二中巷內就有這麼一家粉店,把米粉與酸菜完美融合在了一起。老闆是一個上年紀的大娘,第一次到這家粉店時看見店裡的餐桌上放有青椒、大蒜、酸菜、蘿蔔丁、秘製酸菜等多種配菜,讓人愛不釋口。她問我加不加酸菜。我說不加。她看了我一眼說:“佬佬,外地來的吧!我這酸菜獨此一份,別人家想吃都吃不到嘞,就連吉首大學的外教老師每週都要來我這裡嗦上一碗粉,就是衝著這酸菜來的”。說完,用一個長筷子,夾了滿滿一下,放到我的碗裡。她說這菜是自家種的,這酸是自然發酵形成的。吃完後讓我感嘆自然風物與人精湛手藝結合的完美。酸的自然,酸的純粹。

出粉店時,門口已經停滿了車,人們陸續地光顧此店。真是“菜酸不怕巷子深”。

一個“嗦”字,把湖南人吃粉的姿態描述地動感、傳神。無論你是上班的公務員、公司的白領、上學的學生還是做工的工人,到了粉館,瞬間都被“打回原型”。走在吉首大街小巷,處處可見西裝革履的白領,捧著一碗粉正“嗦”的起勁。濃妝豔抹、穿著入時的少女不顧形象地滿足自己對美味的追求。為了上學趕時間,小同學手裡捧著粉盒,邊走邊吃,嘴巴上湯汁都沾滿了。

“嗦粉”這門功夫,我早就掌握了。坐在粉店的條形桌旁,滿滿地一碗粉擺在你面前。雖然有點迫不及待,但第一口千萬急不得,因為剛出鍋的粉,燙得很。此時可以伸開筷子翻一翻、攪一攪、拌一拌。幾個回合下來,臊子、蒜碎、香蔥與米粉、湯汁已打成一片了。這時夾起滿滿一筷子米粉,挑起大約與鼻子同高時,猛地吹上兩口之後,一古腦推入口中。並沒有用牙齒去嚼,而是嘬住米粉的一頭,輕輕吸氣,筷子順手一遞,“嗦”的一聲米粉直接吸入口中,圓滑的米粉經過喉嚨,順利地滑到你的胃裡。最後,用舌尖在嘴巴周邊打了圈,把嘴角上的湯汁也趕進嘴裡。整個過程一口呵成,絲毫沒有拖泥帶水。剩下的湯汁也不能留,倒入口中,繼續體會那酸辣爽滑,濃烈而不油膩的味道。

若出差在外,沒幾天就會對吉首的米粉念念不忘。那一碗粉下肚,不僅是鮮美的味道,還飽含有更多情愫的滋味。是友情?是鄉情?其實無論是北方的面還是北方的粉,都寄託著我對家鄉的恩念。離開老家的時間越久,思鄉之情就愈發的深刻。在第二故鄉生活的越久,愛得也就更加真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