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探索(1):我為什麼看不見家人的努力

自我探索(1):我為什麼看不見家人的努力

這樣的場景可能很多人都不陌生:孩子在練字,家長站在旁邊說:“這次你能堅持嗎?堅持才是勝利,練字尤其如此。你可不要像以前學乒乓球一樣半途而廢啊!”

一看孩子不高興了,家長繼續說,“我並不是在指責你,而是提醒你不要犯過去的錯誤。你之前練鋼琴學武術打乒乓球不都是沒練多久就放棄了嗎?我不過是提醒你要堅持!你要知道,我們給你交的學費都是我們的辛苦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

家長說的很有道理,貴在堅持,不要重複過去的錯誤,錢來之不易。只不過,沒過多久,孩子又放棄了練字。家長的內心再次遭到暴擊,不由得憤憤不平地認為,這孩子真是爛泥扶不上牆,簡直是太不像話了!

我也曾經是這樣的家長,我的孩子也曾經像上面的孩子一樣,用放棄來實現了對我的反擊。心理學上稱之為“被動攻擊”。

儘管我說的話都很有道理,都是有根有據的,但是我用這些道理和事實編織出來的言語卻充滿了對孩子的質疑和否定。事實上,是我首先對孩子發起了“主動攻擊”,孩子無力辯駁,但是他可以選擇

消極對抗,也就是“被動攻擊”。明明能做到的事情就是做不到,明明一點點小事就偏偏給你弄砸,明明稍微努力一下可以完成的就要半途而廢。

後來,我明白我要給予孩子尊重和鼓勵,我不能總是打擊和否定孩子,我應該控制住自己,不要輕易責備孩子。道理我都懂了,然而錯誤繼續在犯。我發現自己陷入了家庭暴力循環中。

根據家庭暴力循環理論,某個外部事件發生→我產生情緒→發脾氣攻擊家人→事後後悔→更溫柔體貼地對待家人→下一次再次重複這個過程。

不找到根本原因,不解決根子問題,只是知道不應該發火,不應該生氣,不應該打擊與否定,而應該給予尊重和肯定,我們就會有時做得到,有時又做不到,始終跳不出這個惡性循環。

有一天,我下班回家,一進門就看見滿地都是雜物,原來老婆正在整理儲物間。當時我內心立刻就對老婆充滿了不滿。雖然我知道按照5S的標準把所有物品都分好類,定好位,做到整齊有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往往需要付出持續的努力,可我恰恰不相信老婆有這個持續努力的精神。過去她就常常是一股子熱血過去就不再整理了,否則也不至於會堆積這麼多雜物。現在可好,我工作了一天,回家還要陪著她一起繼續收拾,我累不累啊!

第二天,我才意識到,我昨天對老婆花了好幾個小時試圖整理好儲物間的事實,不僅視而不見,還內心充滿了不滿。我為什麼沒有看見老婆的努力呢?我到底為什麼在生氣?為什麼不滿?

因為我根據過去的經驗,判定老婆只不過一時興起而已。於是,我看見了過去、預見了未來,卻恰恰沒有看見當下!沒有看見在當下,老婆正在努力收拾著!我的大腦,活在過去、看著未來,卻沒有活在當下!儘管當下,老婆正在做我一直以來希望她做的事情,我卻視若無睹。因為我根本不關注當下,我只關注過去與未來。然後我才發現,從前孩子學習、練習武術、游泳、乒乓球時,我也同樣如此。我幾乎下意識地選擇了忽視他們當下的努力,只是因為我根據過去的經驗,不敢再對他們抱有希望。或許我內心深處是在害怕我付出的每一分鼓勵與肯定,收穫的都將是一份失望與其被失望傷害,不如一開始就不再付出鼓勵與肯定

於是我看見隱藏在內心深處的信念居然是“我想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不被可能的失望傷害”。可是,我為什麼會失望呢?失望的對面是希望,因為我希望他們能做好。為了避免被傷害,我下意識選擇了只對有希望成功的言行進行鼓勵,而對他們當下(註定要失敗)的努力選擇了忽視。

由此,我又看見,我對老婆孩子的希望其實是一種要求,一種“你應該做到”,“你本來能做到”,“你必須做好”的要求,進而產生了“做不到就是你不對!”“你過去就應該做好,但是你卻沒有做好!”的想法。這些想法將過去我對老婆孩子的失望和由此產生的情緒帶到了現在。

於是,我看著老婆孩子當下的努力,內心居然充滿了不滿。

由此,我還發現自己唯一關注的是結果的好壞。我根據過去的經驗,推斷了未來的結果,又用未來的結果選擇了我當下的行為。我自然而然地用推斷當事實,把可能性當做了必然性,用結果來判定了過程的價值

。這些顯然都是錯誤的邏輯,錯誤的想法,然而我卻在不知不覺中讓它們左右了我幾十年。

現在社會上“不應該對別人有要求”“放下應該二字”的說法很流行。我理解那是在調整自己的慾望,所謂無欲則剛嘛。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對別人應該不抱期待嗎?每個人不應該有自己的責任嗎?老婆孩子不應該把自己份內的事情做好嗎?人與人之間不應該合作嗎?

這說明,對別人抱有正常的、合理的期待,沒有錯。人人都有責任做好份內的事情。只要求自己,對別人沒要求,根本不符合現實,因此也不可能實現。

同時,我們需要知道,應該不等於一定能做好,一定能做到。而我潛意識中就把應該與做到、做好劃了等號。於是我對沒有做好、沒有做到就表示了不滿。而我的否定與不滿的態度恰恰促使了對方乾脆放棄。

由此,我明白了自己的信念系統應該如何調整:

1、應該不等於一定能做好,一定能做到。

有的人能把壓力變成動力,有的人面對壓力會對抗,更多的人則是畏難逃跑。人性使然。因此無論是自己還是別人,一件事情沒有做到,沒有做好,都是常見現象。解決的辦法是:接納這種現象。同時要重建信念為:有些事情應該做,但是更有可能一下子既做不好也做不到,而且還很有可能幹得很糟糕。沒關係,想方設法採取措施給自己、給對方關心、支持、動力和激勵,而不是否定與打擊,就會更容易做好

2、結果很重要,但是不能用結果來判斷過程的價值重建信念為:結果是結果,過程是過程。有好的過程未必一定有好的結果,有好的結果也未必一定是過程正確。因此,有好的結果和好的過程都值得我們為之喝彩。

3、過去不等於未來。過去發生的事情未必會在將來再次重演。所以,重建信念為:過去是過去,未來是未來,現在是現在。沒有人能改變過去,也沒有人能把握未來。不要讓過去的不愉快以及對未來的憂慮,影響了現在的心態。盡心盡力把現在過好,把當下過好,我們就擁有了當下這一刻的精彩。所以要關注當下,關注現在,把握當下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當下每一步都踩穩才是最重要的。

帶著這樣的信念,重新來看孩子練字,看老婆收拾雜物,我們會是怎樣的表現呢?

我們會全神貫注於當下。做得好,我們就會為之喝彩。做得不好,我們也不會進行否定與打擊。我們會接納,會給予關心、支持、理解與激勵。我們不會被過去的失敗困擾,也不會擔心以後出問題。我們把握了當下,我們的人生就多擁有了一刻美好的時光。

(信念需要反覆鞏固才能堅定。在成長中療愈自我。越成長越美好。微信公眾號:越活越公社。)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