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武汉人的疫情记录(原创首发)(二十五)

假期第49天:同科学相比,缺乏理性的情绪是多余的

2020.3.6(二月十三)

周五

晴3~9℃

(一)

今天看到很多人到公园游玩,我很羡慕,也很想去。

这边已经春光无限,可武汉仍在围城之中。想到这点便失去了游玩的兴致

这次疫情我虽然没有回武汉,但心中满满都是对武汉的牵挂。在早期我甚至没有勇气说出我的担忧。很多同学、好友打电话询问情况,我都轻描淡写,故作镇定,我知道扩大焦虑于事无补。被过分同情和关注也是一种心理负担。

我对家人的担忧远远超过对自己的担忧。就像他们一样,他们虽然在重疫区却时时关心着我。妹妹甚至想方设法为我寄来口罩,说我上班比她们早,要戴好口罩,做好防护,疫情当中,亲情是我最大的牵挂和支撑。我们在焦虑中争吵,在争吵中和解,在默默中关心。

我的母亲,我一直以为她不上网,应该说受疫情影响最小。每次和她打电话我都尽量不提疫情。她好几次欲言又止喃喃地说“哎……这人瘟……”。我赶紧给她纠正:“妈,别瞎说,这不是人瘟,是病毒引起的。”

病毒是看不见的,我怎么解释才能让她不至于过分惊慌呢?于是我绞尽脑汁举一些脑膜炎、天花、疟疾等等例子。告诉母亲这些病都一样,都是一种看不见的生物引起的,不是人瘟。母亲听说和脑膜炎差不多,也就稍稍放下心来。我继续哄她:“科学家们马上会研究出一种疫苗,打一针就好了,不用担心。”

想想我好歹还是一个生物老师,多少知道一点常识:病毒是寄生生物,如果没有进入活细胞,它是不会增值的。

就算知道一点常识,我不是照样在担忧中差点迷失了自己。

(二)

疫情发生早期,网上是各种让人震惊的批评。大到某长、某所、某局、某委甚至普通百姓。作为湖北人,听了真是难过!还有“阴谋论”“泄露论”等等。在那个确诊数字激增的时候,也是批评最激烈,议论最多的时候。当然也是老百姓最惶恐的时候。

那段日子,确诊数字节节攀升,神经越来越紧张,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估计很多人心里都留下了郁闷的记忆

还有一些陆续出现的令人悲怆的消息

气溶胶传播

粪口传播

无症状感染者

尿液中检测出病毒

潜伏期最长达24天

没有特效药

复工之后聚集感染

康复之后复阳

国外确诊病例超过国内人数

疫苗短期内生产不出来

新冠状病毒已突变,L亚型传染力更强

出现输入性病例

新冠肺炎在全球呈爆发态势

……

一个消息就是一份焦虑!

人在极度焦虑和恐慌中,情绪可能超出理智,言论可能出现偏颇。

但我们更需要解决问题而不是激发矛盾。可以正常表达,而不是发泄情绪。但我们很多人还是被不由自主地裹挟进情绪的漩涡之中……

一次,我问妹妹在家怎么打发时间。她说做做饭、打扫打扫卫生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晚上再泡泡脚,早点休息。看来越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越理性冷静。

虽然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现在回头想想,我们是不是消耗了过多的情绪,是不是更应该调整一下状态,多一些理性思考,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

今天看到一个新闻,3月5日早上,中央指导组在武汉市青山区翠园社区开元公馆小区考察时,有居民从家里的窗户向正在考察的中央指导组喊,“假的,假的”。主要反映的是社区物业假装让志愿者送菜送肉给业主,实际工作不到位的情况。我不知实情不能点评!

但我比较了解武汉人的性格。疫情之下他们肯定憋屈,压抑,早期甚至还要面对误解。他们甚至崩溃“喊楼”。

疫情就像一个长跑,经历了那么长的时间,人的耐力、财力、包括心理都消耗很大。武汉现在的生活仍有诸多不便,买菜仍是小区配送,菜比平时要贵。大家依然积极配合隔离措施,自觉宅在家里。

希望有一天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少甚至消失,解决问题的办法越来越多

下面就有一个好消息:«国家卫健委:4月份部分疫苗有望进入临床或应急使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在3月6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目前新冠肺炎疫苗5条技术路线: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稳步推进。

估计到4月份,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部分疫苗有希望进入临床或者应急使用。新冠肺炎病毒毕竟是新病毒,研究认识有个过程,疫苗要在确保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加快探索。(来源:2020 年 03 月 06 日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

看,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时候,最可靠的还是科学

(三)

再来说说无锡吧。来无锡20多年,我已经把它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逐渐建立起故乡般的感情。已把他乡作故乡,不知不觉融进我的认可里。

无锡市第14号通告!全市所有公墓、骨灰堂等殡葬服务机构,继续暂停市民群众现场祭扫活动;暂停组织集体公祭、骨灰撒放等群体性活动。恢复时间另行通知。

无锡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

2020年3月4日

昨天看了这则通告,我想特殊期时期人们肯定能够理解!只是隐隐觉得有点小小遗憾。没想今天就看到一则新闻,让我感慨。新闻主要内容:

从今天开始

滨湖区民政局

指导辖区内各殡葬服务设施机构

推出代祭扫服务

工作人员

整理清扫、擦拭墓碑

敬献鲜花

并深深鞠躬

近期滨湖区将开放网上祭扫云平台

帮助市民群众遥寄哀思

这种别样祭奠,一下感动了很多人。

滨湖区民政局动作快、效率高,体现了人性的光辉和管理的智慧。

我转发了这个消息,有人连内容都没看就直接评论:赚钱想的倒是挺快的!我不知道评论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肯定是一个情绪化的人,至少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连了解真相的耐心都没有就妄加评论。

我又想起了老家,目前无论是从城市还是乡村,都是禁足在家,不能外出。清明节马上到了,他们的清明节祭扫怎么安排。也许到那时候疫苗彻底研究好了,城乡完全解封了。

由此可见,同科学相比,缺乏理性的情绪是多余的。

情绪是最容易点燃的火苗,不需要什么成本。而科研和理性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你想,是说一段引爆情绪的话容易,还是研究出一支疫苗容易。


假期第50天:想念那些花儿,它们正在开吧

2020.3.7(二月十四)

周六

阴转晴4~8℃

人的情绪越低落,受天气的影响越大。阳光那么好,心情也随之明朗起来。

今天有事需要外出。儿子调侃:“妈,你不会特意为了戴小姨给你的N95口罩,找借口出去的吧?”

路上已经车水马龙,大街上除了餐馆以外,其它门店基本上都营业了。除了要戴口罩,进店需要扫锡康码、量体温以外,基本上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

小区通往菜场的门依旧封着,很不方便,这样要绕很多远路。戴着口罩,拎着一袋子菜,加上气温较高,一会儿便浑身冒汗。

普通百姓一般买不到N95口罩,就算买到了,出门一趟小几十元就没了,积累下来也是一笔开销。

N95口罩密封效果好,戴完后脸上留下明显的勒痕,也不怎么透气,想想医护人员真不容易。再好的口罩戴着,都多少有些不舒服。期待没有阻隔的呼吸!期待不戴口罩的春天!

一路上,紫玉兰高贵典雅,白玉兰洁白无暇。黑色的香樟树籽落了一地,亮晶晶的。踩上去霹雳噼啪发出很脆的响声,犹如伴奏一般。

上次出门时还是一树冬枝,这次出来已是一树新绿,一树繁花,令人恍惚。

以前上班途径运河东路,路旁几株樱花盛开,一树一树醉人的粉,如梦如幻。还有红叶李、桃花在一片新绿的衬托下,格外鲜亮。车子一路开过去,美如画卷。

学校操场边大道上总是落下亮晶晶的香樟树籽,我经常故意踩上去,听那爆破时脆脆的声音。现在那些树籽有没有被扫掉,开学后还在吗?

走着走着,路过一家花店,买了一束康乃馨,明天三八节正好送给自己。没想到先生下班后也买了一大束香水百合。

睡前看到一张照片,一下被打动了。

照片的背景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刘凯医生在护送病人做CT的途中,停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87岁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

生活就是这样,阴郁中偶然一丝阳光照亮了前方,无助中一丝温暖又有了信心。

还有一张照片,是一张纸片,病人写的,满是医生的名字。你救过我,我默默记下你的名字……

日子还有点难,相信一切会好起来!

心情还是有些低沉,但不能一直悲伤!

阴霾之后太阳终会出来!花儿仍会如往日般绽放!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