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機巨頭“金立”轟然倒塌,究其原因敗在了這4點上!

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就可以每天獲取本頭條號發佈的職場及管理知識!總裁管理學,堅持無干貨,不分享!

聲明:本文來源網絡,不代表總裁管理學立場。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

國產手機巨頭“金立”轟然倒塌,究其原因敗在了這4點上!

“金品質、立天下”,這句氣勢磅礴又極具野心的廣告詞,曾是金立手機輝煌時期的最好見證。這家國產手機老將,一度直逼三星、諾基亞,將步步高挑於馬下,銷量僅次於華為和小米,排名第三,當仁不讓的成為手機行業巨頭之一。

然而,將終究是將,終難稱王。沒有危機感就是最大的危機,在後來者層出不窮的激烈競爭中,不爭朝夕,只爭長久的金立手機資金鍊出現重大問題,負債高達百億,失去了最後一張“安全牌”,金立至此身陷泥淖。

先是今年1月,金立董事長劉立榮所持41.4%股權及夫妻二人財產被法院凍結;到3月底,金立宣佈對工業園裁員萬人,而就在9月28日,金立內部又開始了新一輪大裁員;6月份,印度媒體報道,金立以不超過2.5億元報價,出售金立印度公司74%的股份;9月27日,為討要欠款,近50家中小供應商聚集金立總部維權,金立副總裁回應,資產重組仍在進行,但成功希望不大,下一步只能啟動破產重整,而與之對應的,是董事長劉立榮滯港數月未歸。

國產手機巨頭“金立”轟然倒塌,究其原因敗在了這4點上!

金立董事長劉立榮

2017年年底,一則“劉立榮在澳門賭博一夜輸掉幾個億”的小道消息,撕開了金立債務危機的冰山一角,消息雖假,但缺錢是真,隨後,金立官微發佈的一則說明,使得傳聞成了實錘。

如今時隔將近一年,想要自救的金立處境卻越發艱難,供應商討債,裁員50%,銀行擠兌,重組失敗等事件不斷惡性循環,掙扎中金立很可能最終以破產結局。而曾經宣稱“絕不跑路”的董事長劉立榮,依然杳無音訊。

那麼,這個曾年銷量3000萬部、營收200億元,最有望躋身第一梯隊的手機品牌,如今金立手機已經停產,接盤者也遲遲未出現,高開低走的“金立”手機到底做錯了什麼,又為何一步步走入歧途?

國產手機巨頭“金立”轟然倒塌,究其原因敗在了這4點上!

1. 品牌定位搖擺不定

2013年7月,金立成立子品牌ELIFE,這款手機以輕薄為賣點,來滿足年輕消費者對於手機外觀不斷進化的需求。

2014年3月,金立另一子品牌IUNI面市,欲走互聯網模式,打出“以小米模式來反小米”的口號。

然而,遺憾的是,這兩個子品牌並未能夠拯救金立,其中IUNI更是三易其帥。在市場上節節敗退的情況下,金立分別在2015年和2016年砍掉了ELIFE和IUNI。此後,這兩個品牌成了金立內部三緘其口的禁詞。

從 “去金立化”到“小清新”,再到2015年重回“商務”,拼命追逐市場潮流的金立已疲憊不堪,更在前後夾擊中亂了陣腳。

2017年11月底,金立一口氣同時發佈了8款產品,讓金立的品牌定位成了一鍋大雜燴,越發讓人看不懂。外界質疑金立在走“機海戰術”,遭到了劉立榮的強烈否認,稱是為了趕上全面屏的浪潮,才做了這個史無前例的舉動。

雖然全面屏是2017年智能手機的主流,但屏幕並非手機核心技術,非核心技術的革新,並不能帶來預期中的質變,金立全年出貨量反而下滑超過10%。

手機市場的馬太效應已成為老生常談,但直到今天,金立依然沒有明晰的品牌定位,產品始終徘徊不定,高端手機效仿華為,主打商務、安全,中端手機效仿OV,主打時尚,兩個都想學,兩手都想抓,結果都沒學到家,反而失去了從前的優勢,變得不倫不類,一地雞毛。

國產手機巨頭“金立”轟然倒塌,究其原因敗在了這4點上!

2. 過度營銷燒錢傷身

曾以電視廣告打下一片天的金立,在看到OV(OPPO和VIVO)明星營銷的成功後,劉立榮心動了,開始了一系列“財大氣粗”的營銷霸屏,這也為金立日後的資金鍊斷裂埋下了隱患。

近幾年,金立冠名贊助了《最強大腦》、《笑傲江湖》、湖南衛視《2017跨年演唱會》等12檔綜藝節目,平均每年贊助6部。

在代言人方面,金立更是“大手筆”,最直觀的的體現是,品牌代言人更替頻繁,既有濮存昕、郎鹹平、柯潔、馮小剛等一眾名人,也有阮經天、薛之謙、余文樂、劉濤等一水當紅流量IP,高頻次出現在公眾視野。

然而,一個尷尬的事實是,消費者記住了代言人,卻沒有記住金立。2017年金立手機僅售出1494萬部手機,這與年初劉立榮定下的保底銷量3000萬臺相去甚遠。

“金立資金鍊問題爆發的主要原因是2016年和2017年營銷費用與投資費用超限。2016-2017年金立營銷費用投入60多億元,對金立資金鍊造成很大影響,導致貨款週轉困難。”在事後採訪中,劉立榮承認過度營銷成為導致資金危機的主因之一。

品牌營銷往往有兩種思維:一種是廣告思維,一種是戰略思維。所謂廣告思維就是運用明星的自帶流量來為品牌導流,核心思想是流量嫁接。而戰略思維的一個重要核心是戰略契合,沒有清晰的功能定位,根本無法體現品牌特點。

在沒有銷量支撐的時候,這種跟風式的大體量廣告投入,註定是資源浪費。金立的營銷策略非但沒有為金立帶來轉機,反而使得金立陷入債務纏身的境地。

國產手機巨頭“金立”轟然倒塌,究其原因敗在了這4點上!

3. 重資產模式拖垮現金流

相較於其他手機品牌不斷擴張自身業務範圍來說,劉立榮更熱衷於佈局金融、地產領域,來使金立活的更“安全”。

2014年8月,金立以7.1億元競拍下前海深港服務合作區編號為7102-0248用地的使用權。一年後的11月,金立大廈動工,這座佔地5776.77平方米,高23曾的大廈,整體投入12.36億元。

同年,劉立榮購入微眾銀行3%的股權,2017年,劉立榮又以12.18億元購入南粵銀行的9.30%股份,還宣佈在重慶投入50億元建設生產基地。

如此龐大的重資產模式,使得金立資金鍊崩的極緊,當金立在印度市場的份額逐漸減少後,財務壓力越來越大。

當造血速度遠遠跟不上吞金速度時,金立終於自嘗苦果,此前十幾年來辛苦建立的供應鏈和渠道體系岌岌可危,以至於不得不出售資產償債,劉立榮甚至咬牙放話:必要時,可以放棄金立控制權。

意欲通過投資做大整體資產盤子,最終卻只落得個得不償失的下場。

國產手機巨頭“金立”轟然倒塌,究其原因敗在了這4點上!

4. 創新乏力“爆品”難出

金立代言人馮小剛曾問劉立榮:“諾基亞怎麼就沒了?”劉立榮的回答是:“諾基亞缺乏適應性。”但面對同樣的困局,金立並沒有做的更好。

在產品研發上,金立從未領先過。2017年上半年,金立轉舵“拍照”功能,發佈全球四攝拍照手機金立S10,但OV、華為、美圖早已將拍照做成了足夠的長板且深入人心,金立引以為傲的優勢,並不是真的優勢。

到了2017年底,劉立榮推出“全面屏戰略”,但此時市面上幾乎所有的品牌都擁有了“劉海”或是“美人尖”全面屏,相較之下,金立則黯然失色,劉立榮猜中了開頭,卻沒有預測到結局。

無論是拍照還是全面屏,金立都慢人一步,甚至兩步,而將資金和注意力更多花在營銷和投資上的行為,也被業內評價為“不務正業”。

與對手們的“快速迭代”相比,繼去年推出新品之後,金立在國內手機市場上再無動作,其競爭力早已落於下乘。

國產手機巨頭“金立”轟然倒塌,究其原因敗在了這4點上!

寫在最後

劉立榮是這個圈內少有的圍棋高手,其以穩重見長的棋風也映射在金立的整個發展過程中。

劉立榮希望金立是一隻昂首前行的龜,不會去和別人比光鮮,只會比誰活的更長,但這種“佛系”心態,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手機市場上,只會被“獸系”毫不留情地啃噬乾淨。

取法為上,僅得其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只不知面對今日之結局,這個鏖戰16載的老炮兒,是否還敢再說一句“落子無悔”?

小編推薦:花上萬甚至幾十萬學習EMBA課不如關注《總裁管理學》,CEO百元成長課程,將各商學院EMBA課程內容進行了提煉,課程包含企業管理、資本運營、戰略及運營管理、人才管理、財務管理、項目投融資、企業併購重組、上市指導、互聯網運營創新等豐富內容。

您只需要每天花很短的時間來收聽就可以搞定了。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面的"瞭解更多" 鏈接即可,開啟您企業發展進階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