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教師招聘考試:中學生品德心理與發展(2)

教育,是增進人知識技能,發展人智力、體力和思想品德的社會活動。知識教育的內容含義,也是我們日後成為教師要做的事情,也是我們在教育學的學習中要核心解決的問題。在教育學基礎部分,我們主要要掌握教育的相關概述,如教育現象的起源與發展,教育學的創立與發展,教育的規律等;教育的相關內涵,如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教育的形式;教育實施中的微觀內容,如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教學和德育以及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等。下面就分享出宿州師出教育的王老師整理的教綜考點集錦,能把這些知識點吃透,那就肯定能取得一個好成績,離成功上岸更進一步。

命題點3:影響品德發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家庭教育

研究表明,學生的態度和品德特徵與家庭的教養方式有密切關係。若家庭教養方式是民主、信任、容忍的,則有助於學生的優良態度與品德的形成與發展。若家長對待子女過分嚴格或放任,則學生更容易產生不良的、敵對的行為。

家庭教育主要通過三個方面影響學生品德的發展:

①家庭的氣氛;

②父母的表率作用;

③父母的態度與教養方式。

2.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不同於一般的社會環境的影響,它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學生品德發展施加影響的過程。學校教育在學生品德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主要通過三個方面影響學生品德的發展:

①校風和班風的影響(潛移默化);

②教師教書育人的方式、方法及模範作用;

如果你感覺整本書都是考點,可能你需要一套網校課程,讓名師幫你劃重點!如果你感覺教材學不完,知識考點記不住,多半是沒找對學習方法。233網校推出多層次多種輔導方案,高效通關從選課報名開始。去選課>>

③學校的德育課程和各科教學。

3.社會風氣

社會風氣是由社會輿論、大眾傳媒傳播的信息、榜樣的作用等構成。學生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社會因素對其品德的影響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這些影響主要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①社會主流和非主流價值觀念:

②電視節目、各種廣告、網絡等大眾傳媒;

③社會名流、英雄事蹟等榜樣作用。

4.同伴群體

歸屬於某一個團體的需要是個體的一種基本需要,因此,正式的班集體、非正式的小團體等對學生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他們試圖使自己的言行態度與同伴群體保持一致,以得到同伴群體的接納和認可。可以說,學生的態度與道德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們所歸屬的同伴群體的行為準則和風氣影響。

(二)內部因素

1.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提出的。費斯廷格認為,認知失調給個體造成的心理壓力使之處於不愉快的緊張狀態。認知失調可能有四種原因:邏輯的矛盾,文化價值衝突,觀念的矛盾,新舊經驗相悖。

人類具有一種維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維持自己的觀點、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當認知不平衡或不協調時,比如,新出現的事物與自己原有的經驗不一致,或者自己的觀點與他人的、社會的觀點或風氣不一致等,內心就會有不愉快或緊張的感受,個體就試圖通過改變自己的觀點或信念,以達到新的平衡。可以說,認知失調是態度改變的先決條件。

消除、減少認知失調有以下幾條途徑:改變認知,增加新的認知,改變認知的相對重要性。

2.態度定勢

態度定勢是指個體由於過去的經驗,對所面臨的人或事可能會具有某種肯定或否定、趨向或迴避、喜好或厭惡等內心傾向性,這種事先的心理準備或態度定勢常常支配著人對事物的預期與評價,進而影響人是否接受有關的信息和接受信息的量。假如學生對教師有消極的態度定勢,則教師的教誨與要求可能會成為耳旁風,甚至引發衝突。幫助學生形成對教師、對集體的積極的態度定勢或心理準備是使學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

3.道德認識

態度、品德的形成與改變不僅取決於個體頭腦中已有的道德準則和規範的理解水平及掌握程度,還取決於已有的道德判斷水平。根據皮亞傑和柯爾伯格的研究,要改變或提高個體的道德水平,必須考慮其接受能力,遵循先他律後自律的循序漸進原則。比如,當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處於其發展的第三階段時,最好向他們講解第四階段的道理。否則一味地向他們灌輸第五或第六階段的大道理,即使可以熟記這些大道理,也不能被他們的認知結構同化,自然也不能作為一種內在的道德信念來指導行為。實施道德教育時,不應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進行道德說教,而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切身體驗,曉之以理。

此外,個體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齡等因素也對態度與品德的形成與改變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天道酬勤,宿州師出教育在此希望每一位有志於從事教師行業的朋友都能順利上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