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的成功意識是成功的第一步

生活中,處處面臨著競爭,只有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你才能成功做人。要能在競爭中成功,你要有一種強者的意識,成功意識,相信你能行,相信你能成功。拿破崙·希爾曾經總結出2%的成功者都有強者的意識,在實現成功的六個步驟裡,強者走到了第六步:

1、大多數的人一生之中目標只抱著“願望”而已。這些願望就像一陣風一樣,沒有結果,這種人佔了70%。

2、還有一些人能夠把願望變成慾望,這樣的人佔了10%。

3、把願望和慾望變成希望的人就更少了,這種人佔了8%。

4、極少數人把希望轉變為確信,這種人佔了6%。

5、為數更少的人把確信又轉變成強烈的慾望,最後轉變成信心,這種人佔4%。

6、只有2%的人能夠根據願望制定成到達目標的計劃,以積極的心態充滿信心地去實現計劃。這種人就是強者。

有了成功意識的人就能夠把這六步走完,沒有成功意識的人,最多能夠走出一半。鄧普西說:“他們從來沒有告訴我,我有什麼不能做的。”對於強者來說,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他不能做。所以,殘疾人鄧普西能夠把橄欖球踢的比正常人還遠。你想成為強者你就能夠成為強者。

一個叫馬歇爾·弗爾特的農村孩子,在小鎮上的一家商店裡學做生意他父親問商店老闆臺維司:“馬歇爾學的怎樣?”臺維司說:“馬歇爾是個好孩子,本性不壞;但是他缺少機智,即使留在我店裡一千年,也學不成一個像樣的商人,他生來不像一個商人的樣子。還是把他帶回鄉下去,教他去學種地吧。”

馬歌爾沒有跟父親回鄉,獨自跑到大城市芝加哥去找職業。他看到那些徵聘夥計的老闆大都是從艱苦的工作和低微的工資中奮鬥過來的。他看到了這些榜樣,他的志氣突然被喚醒,心中燃燒起做個大商人的希望之火。他反問自己:“他們可以做出這種神奇的事來,我為什麼不能?”經過多次的奮鬥,馬歇爾,弗爾特終於成為世界著名的大商人。這時,他非常感謝臺維司當年對他的那種輕視和刺激。

沒有志向,人就沒有奮鬥的動力。所以不管在任何情況下,你要培養自己的志向,喚醒自己的志氣,發現自己,實現自己。

“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於一個意念”。

大詩人亨雷(Henley)曾經說過:“我是自己命運的主宰,我是自己靈魂的舵手。”這是一句大家應刻骨銘心的至理名言,我們學會控制自己的意識,就學會了如何掌握生命的節奏——而財富就是生命之歌中一個極優美的章節。

當汽車大王福特決心製造他那著名的V8型汽車時,他要求工程師在一個引擎上鑄造八個完整的汽缸。“但是,”他的那班目瞪口呆的工程師一起說,“這是不可能的事啊!”“儘管大膽去做。”福特命令道,“不管花多少時間,你們都要把這任務完成。”

因為他們都不願意失業,這些工程師別無選擇,只好照著老闆的命令去做。六個月過去了,計劃一無進展。這些無奈的僱員,心裡都有一個共同的意念:“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到了年底的時候,福特核查計劃的進展,工程師們老老實實地告訴他,的確無法完成這計劃。

“只顧往前去做,”福特不恨不火地說,“我就是需要這種車子,我一定要得到它。”工程師們再作更進一步的研究。過了一段時間,忽然,他們好像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擊中”,找到了製造這V8型汽車的關鍵。

這是福特一生許許多多“不可能完成的計劃”中的一個成功例子。

是什麼使得這V8型汽車“從無到有”?是什麼使得這“不可能”的計劃“奇蹟”般地獲得成功?—這就是成功意識,享利·福特意識的力量!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成功是產生在那些有了成功意識的人身上。失敗糧源於那些不自覺地讓自己產生失敗意識的人身上。正因如此,“大部分人”都是半紅不黑;既不太窮,又不發達。這“大部分人”的思想,從社會學、統計學的角度來看是“正常”的。不窮不富,一日三餐,稍有存款,時有欠債,是“大部分人”的“正常”生活。改造命運,自我創富,不被“不可能”這個詞彙難倒,不受意識所牽制,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常常是“極少數人”的思想、心理和行為在起作用。

香港的李嘉誠就是白手起家、意識創富的典範。在華人的商業社會里,很少有人不知道“李嘉誠”這個名字。

李嘉誠生於1928年,原籍廣東潮安縣。他的家庭並不富有,但卻很注重讀書。他的父親在潮州,是一位頗得鄉里敬重的教師。1939年,他攜同一家大小逃到香港,雖然家徒四壁,生計維艱,但他仍然堅持要長子李嘉誠入學讀書,希望李嘉誠學有所成,出人頭地。正是父親在他的頭腦裡培養了成功意識,才有了後來成功的結果。

1941年,當李嘉誠剛讀了兩年書,香港就淪陷了,而他也被迫輟學。過了一年,他的父親也因病逝世。

14歲的李嘉誠,開始肩負起養家餬口的責任。李嘉誠面對困境,毫不氣餒,積極奮鬥,因為他知道他會成功。他做過臨時的跑街和推銷員。因為他的勤奮好學、待人誠懇,20歲的時候,已經被耀升為塑膠錶帶廠的總經理了,其時為1948年。

20世紀50年代初,李嘉誠獨資經營一家名叫“長江”的塑膠工廠;生意漸漸做大,有了盈餘,他把資金積存起來。李嘉誠並不滿足現有的成績,20世紀60年代,他開始投資房地產,又很快熟譜了經營地產的竅門;他不斷購人房地產,只買不賣,財富日增。1967年香港動亂,他以雄厚實力大量買下價格暴跌的土地,為日後發展打下雄厚的基礎。

1972年,“長江實業”在香港正式上市,而短短的七年之後,已晉升為地產界“股王”。1979年10月,美國的《時代週刊》估計李嘉誠的身價為五億美元,更套用了一句中國的成語稱他為“天之驕子”。

20世紀80年代正式揭開了這位“香港地王”名揚國際的新一頁。1980年,李嘉誠榮膺香港電臺與萬國寶通銀行舉的“風雲人物”。他不斷地在內地投資,單是在江蘇興建發電廠的第一期工程已投資了近億美元。1986年,李氏被稱為世界百位鉅富之一,居十大華人富豪之首,而他在港控股公司的市值已逾八十億美元。紮根香港之後,李氏揮軍國際:他買下英國皮爾遜公司近百分之五十七的股份,又以不同名義收購了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百分之五十七的股份,更在美、加以及西歐地區大力投資酒店業、地產業等等。1988年4月,李氏轟動國際商界,成功競投到溫哥華。1986年世博會舊址,準備耗資約一百二十七億港元去興建一座被譽為“舉世注目和欣羨的“太平廣場”。

李嘉誠的一生就是成功意識產生的結果,一個人只有相信自己能夠成功,那麼他就可能成功。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會成功,那麼,就沒有成功的任何可能。

強烈的成功意識是成功的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