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流感》:自助者天助

韓國《流感》:自助者天助

電影《流感》劇照


如果說美劇《傳染病》是冷酷的技術性呈現,那麼韓劇《流感》則是激烈的情感爆發。

當然,電影前30分鐘,承襲了韓國電視表情誇張的各種碎碎念,劇情有點拖沓。

但是,如果在這個時候放棄,你將錯過現代社會一場猝不及防的瘟疫所導致的最慘烈場面、最黑暗人心、最激烈善惡較量。

隨著傳染病在離首爾只有十幾公里的盆塘爆發式蔓延,各種力量就如何處置疫區人口展開了力量角鬥,醫生、CDC專家、議員、總理、總統、美方軍事代表。

第一步,醫生向CDC官員和政府彙報疫情,這個過程經歷了激烈的衝突。醫生關心的是如何挽救更多的人,議員和總理關心的是病毒引發的社會動盪。政客很冷靜:先實施封城,再對公眾宣佈。注意,這個先後順序非常政治。當然,這一舉措得到了全國其他地區多數人的支持。

第二步,將疫區人口集中統制,對通過檢測的和未通過檢測的人口進行分離。這一舉措遭到醫生們的強烈抵制:人群的集中將導致百分之五十的傳染率。正是這一舉措導致了後面激烈的衝突。

在集中營,核心人物小女孩美日事實上已經染病,媽媽,也是一名醫生,情急之下,找到有抗體的倖存者,冒險為女兒注射了他的血清,當即被發現。病情嚴重的小女孩被扔進了死人堆裡。在搶奪小女孩的同時,疫區人口發生騷亂。

然後,最激烈場面出現了:部分疫區人口集體闖關,欲逃離疫區,面對的是軍隊的槍口。小女孩站在最前面,哭叫著:請不要對我媽媽開槍,這一情節催人淚下,也在關鍵時刻,實現了劇情的反轉。

統制集團內部產生了激烈衝突,美方軍事代表以保衛全人類為由,下令開槍,總理支持這一決定,因為當下全國百分之九十五的人支持封城極端措施,總統站了出來,說:你去拯救你的人類吧,我要拯救我的國民。最終停止了對疫區人口的武力鎮壓。

最後,小女孩身上的抗體拯救了盆塘,也拯救了大韓民國。

影片中美國軍方代表的不光彩表現可能只是為了滿足劇情需要,避免韓國觀眾對本國政府產生牴觸心理。電影在這裡想表達的一點是:在大災大難面前,自助者天助。

除了政治上的角鬥,人性的善惡較量也表達得淋漓盡致。

母愛的張力成為電影的情感焦點。醫生母親不顧一切挽救患病的女兒。一開始,這位媽媽也受到了質疑,她隱瞞女兒的病情,在抗體未做試驗前就給女兒注射,所有這些都遭到了同仁和抗疫人員的質疑和力圖阻止。然而,正是她的不顧一切挽救了女兒,也挽救了疫區所有的人。

一名軍人在疫區碰到了染病的母親,為了幫助母親逃出疫區,他和自己的戰友對峙,被射身亡。

當上司下令射擊時,有的戰士把槍對準了人,有的戰士把槍對準了地面。

……

人和工具的區別就在於此。

注:以上所述皆為電影虛構。


更多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閒望偶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