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清平樂》裡的張貴妃?

mongchan


假如宋仁宗張貴妃不早亡,估計宋朝的歷史要改寫。

如果不是張貴妃(《清平樂》中的張妼晗)英年早逝(31歲),估計曹丹姝皇后會被廢掉,皇后之位由她擔任。那麼宋朝的歷史將會改寫,曹丹姝皇后對後世宋朝的發展影響很大,而且是阻礙變法改革的主要力量。

宋英宗皇后高滔滔,是曹皇后姐姐的女兒,也是她的養女。獻給宋仁宗,宋仁宗不要反而賜給了養子趙宗實,也即是後來的宋英宗,藉著曹皇后的權勢成為了皇后。高滔滔反對王安石變法,支持司馬光,對宋朝之後的政局影響很大,改革派和守舊派兩黨相爭不斷就起始於高滔滔皇后。(張妼晗劇照)

曹丹姝和張妼晗優劣之我見。

宋仁宗的後宮不缺年輕漂亮的美女,一抓一大把,隨時有很多人敬獻的,這也不是張妼晗的優勢所在。張妼晗在一下幾個方面超越了曹丹姝,而且這些優點都是曹皇后沒法辦到的。

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且不論曹丹姝進宮之時已經是一個二婚頭,她在宮中這麼多年,肚子一直不見動靜,這是宋仁宗最不願意待見她的原因。

而張妼晗受寵之後,於1040年生安壽公主、1042年生寶和公主,1045年生鄧國公主,肚子非常爭氣,雖然沒有生兒子,但也說明她能生,有機會生兒子。

一個不能生育的皇后,極有可能被廢。(宋仁宗和曹皇后劇照,貌合神離)

二、後臺背景之大比拼

曹丹姝是北宋開國名將曹彬的孫子,根深蒂固,後臺沒的說。一旦有改立皇后的事情,朝中必然有一大批人反對,這就是政治勢力在作怪。除了依靠宋仁宗,朝廷之上一幫大臣都指望曹皇后互為援助,這是宋仁宗討厭曹丹姝的原因之一。

反觀張妼晗的原型張貴妃的父親是張堯封,進士出身,很早就去世了。伯父張堯佐要到蜀地做官,也不敢帶著張妼晗。張妼晗的母親只好將只有幾歲的她送入宮中,在宮中有機會見到皇帝或者其他貴族,可以謀一個好丈夫。

張妼晗出身進士之家,但家道中落,沒有什麼政治背景,這也正是宋仁宗喜愛他的地方之一。因此,聰明美貌的張妼晗憑藉一次宴會上的舞蹈就抓住了宋仁宗的心。

沒有背景的寵妃有什麼好處吶?這個寵妃基本上沒有多少親屬做官,沒有外朝官員支持,只能實心實意的依靠宋仁宗。

三、宋仁宗寵愛張妼晗也是政治謀劃

曹丹姝代表的是功臣勳舊集團,是政治聯姻。這股勢力太龐大,宋仁宗不得不防。仁宗朝時皇宮之內居然出現幾個侍衛軍隊的士兵作亂,被平息之後,連個活口都沒有留下。宋仁宗是像吃了蒼蠅一樣,始終覺得曹皇后及其勢力是背後主使的,所謂的曹皇后“功勞”自然也就不賞賜了。

寵幸張妼晗其實也是為了培植朝廷中的勢力,應對朝廷之中盤根錯節的爭鬥。除了張妼晗之外,宋仁宗還寵幸了不少嬪妃。

綜合來看,曹皇后的優勢也是她的劣勢,如果張妼晗不是早早去世,皇后之位非她莫屬,宋朝的歷史將會改寫。(宋仁宗和張貴妃才是珠聯璧合的一對夫妻,劇照)

養女養成記——宋仁宗後宮大斗法。

仁宗朝後宮之中能與曹皇后對決的也就張妼晗了,雙方在後宮之中斗的不亦樂乎。宋仁宗最少寵幸了五六位“養女”,這是歷史有記載的,那些沒記載不知道還有多少!

一、掛著羊頭賣狗肉的養女們。

北宋朝後宮嬪妃收養養女這事最早的是宋仁宗的親生母親李宸妃。李宸妃是皇后劉娥的侍女,生下兒子宋仁宗,但被皇后劉娥搶走了,又生了一個女兒,不過也早早故去。為了排遣宮中的寂寞,劉娥允許她收了一個養女一起生活,這是具有倫理意義上的養女。

1053年,宋仁宗將自己親生母親的養女過繼給了原來的太子趙元喜(去世的早),也是宋仁宗的二哥做女兒,成為皇室的宗女。

李宸妃的這個做法被宋仁宗後宮的嬪妃們所效仿,但是已經失去了倫理上面的意義,成為她們為了邀寵宋仁宗的工具。宋仁宗每寵幸一個嬪妃,就有幾個美女此後,長此以往,很多所謂的“養女”登堂入室,成為嬪妃。而且以前皇帝的後宮妃子也養養女,有時也敬獻給宋仁宗。

收養養女在宮中這事應該是曹皇后起的頭,張貴妃跟進。張貴妃的養女最有意思,宋仁宗晚期寵幸的周貴妃就是張貴妃的養女,張貴妃比她還大兩歲。曹皇后收養了不少養女,譬如範觀音、高滔滔等,其中高滔滔成為宋英宗的皇后。(宋仁宗怒了,直接將剛剛寵幸的範觀音趕出宮去,連環畫,範觀音是曹皇后的養女)

二、陰盛陽衰——張貴妃趕走養女們

宋仁宗的後宮們紛紛養養女,張貴妃一看不是個事,說不定哪天寵愛就被奪走了。於是尋找機會,趕走這些養女們,尤其是曹皇后選擇的養女必須幹掉。


1047年,北宋多地大旱無雨,這在那個時代是天大的事情,很多地方將會顆粒無收。古代還是講究一些章法的,尊敬上天。宋仁宗於是和大臣們祭祀上天,求雨,但是卻沒有下雨。

張貴妃於是心生一計,和朝廷中的大臣串通,準備幹一票大的,將宮中的那些準備邀寵的養女們全部趕走。

御史臺的御史們開始了騷操作,其中王素首先提出了後宮陰盛陽衰之說,其他大臣接連跟進進諫。這下戳到了宋仁宗的痛處,自己沒有兒子不就是陰盛陽衰嗎!上天不下雨不也是陰盛陽衰嗎!

張貴妃在宋仁宗身邊吹枕頭風,稱“養女們”太多了,自己先做表率,把自己的養女送出宮去。這下宋仁宗感覺張貴妃真是體貼入微啊,隨即同意將“養女們”都送出宮去。曹皇后身邊的養女最多,自己的養女範觀音剛剛侍寢,外甥女高滔滔還沒有登堂入室,接著就都趕出共去了。

縱觀張貴妃這一招陰盛陽衰,直接把曹皇后打趴下了。最先被送走的就是剛剛寵幸的曹皇后的養女範觀音!

雖然斷了後宮嬪妃敬獻養女,但阻擋不了,公主、宗親們的敬獻,宋仁宗不缺美貌女人。(宋英宗皇后高滔滔劇照,曹皇后的養女兼外甥女,宋仁宗趕出宮,反對王安石變法)

三、為了生兒子,宋仁宗建“十閣”。

宋仁宗上了年紀之後,越發對後宮生兒子更加上心,不再一味追求寵幸大多數美女,而是專門設立了“十閣”。這些進入十閣的嬪妃們應該都是有過生育的後宮人員,集中寵幸她們,這樣才能生兒子。

為了生兒子,宋仁宗還是經過一番細心的考量的,至於十閣之外的嬪妃們幾乎得不到寵幸了。


張貴妃死後哀榮。

要論誰最受寵,就要看皇帝活著而寵幸嬪妃去世的待遇了。張貴妃31歲去世,宋仁宗不顧禮儀,為她輟朝七日,並且親自書寫輓聯。張貴妃臨終之際要求將自己的父親、祖父、曾祖父三代陪葬在宋仁宗的帝陵,宋仁宗答應了。

宋仁宗還按照皇后的禮儀安葬張貴妃,讓她穿著皇后的葬服下葬,去世四天之後,追封她為“溫成皇后”

歷史是後人書寫的,曹皇后活到了宋仁宗去世,追隨她的一大批人都在朝堂之上,自然在將來史書中貶低溫成皇后了!


穿越再現彼岸


大家都說張貴妃任性跋扈,小家子氣,配不上仁宗的後宮。我卻認為仁宗愛張貴妃,愛得很合理。

1、張貴妃貌美

《清平樂》曾經在講述張貴妃的身世時幾句帶過對她外貌的評價:“這張氏父親去世後,母女兩人沒有了依靠。幸而她姿色嬌豔,得以在齊國大長公主府上當歌舞女。”

之後,我們又從賈教習口中不斷聽到她對張妼晗說:“就憑你這樣的長相容貌,我做教習這麼多年,再沒遇到第二個。”這樣的大美人,難道不該被宋仁宗看中?尤其是在他“貌醜不至惑君”的後宮?


2、張貴妃背景簡單

張貴妃無權無勢,沒什麼家族依賴,皇帝從她身上得到的遠比付出的多。皇上不用養她,有國家養。皇上不用擔心她會要求提拔重用自家親戚,因為她也不怎麼關心她的親戚。皇上甚至不用每天和她相處,因為皇上忙。所以這樣一個乾淨的女人,無父母、無權無勢、無家族依賴,不會帶來任何前朝後宮的鬥爭,這一點,簡直太讓皇帝省心了。


3、張貴妃愛的純粹

看《清平樂》我們知道,自小與生母分離、無法迎娶自己心愛的姑娘、甚至太心疼自己的兒女都會被進諫,宋仁宗從來就是個缺愛的人。所以,當他面對一個大美女全心全意、全情投入的愛和崇拜,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他所缺乏的父愛、母愛和安全感。這是仁宗對張貴妃難以割捨的主要原因。

如果說對曹皇后,是仁宗的理智、責任,對貴妃,則是仁宗的任性、慾望。就像他自己說的:“其他人其他事,都是皇帝的,而只有張妼晗,是趙楨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一生都在學做一件事,那就是怎樣與自己和解,宋仁宗也是一樣,孤城裡的他,在面對一板一眼的皇后時急需張貴妃的愛情來救贖,面對膝下無子,不得不讓堂侄子繼承王位的事實時,便肆意寵溺著公主徽柔,在女兒身上彌補自己的舐犢深情。


而張妼晗,無論她在外人眼裡、電視劇劇情裡多麼任性跋扈,張牙舞爪,那都是她最不在意的東西。“他人的評頭論足與我有何相干,我只為他而活,亦為他而死,別的才不在乎。”我猜她會這樣說。一生只為愛一個人的女子,誰又能有她活得那樣徹底和炙熱呢。


以上回答希望你喜歡。


曾哥的長夏茶館


張貴妃出生於1024年,去世於1054年。從康定元年(1040年)起,張貴妃寵冠後宮,是宋仁宗最愛的女人。張貴妃去世時,宋仁宗悲痛欲絕,決意採用皇后格式安葬張貴妃,為此不惜罷免反對此舉的臺諫官員,可謂是用情至極。


極度受寵的張氏

張氏出生於進士家族,他的父親張堯封參加科舉中進士及第,但是未能赴任就病死開封,母親曹氏帶著張氏和其姐妹三人救助於張堯封的哥哥張堯佐,結果被拒絕。在張氏無助的時候,祖母錢氏把她送入宮中。由宮人賈氏撫養。

不過張氏年輕漂亮,很快在後宮之中得到了宋仁宗的寵信,開始了火箭上天般的升遷速度:

  • 1040年,張氏被宋仁宗看上,被進封為才人。

  • 1041年,張氏晉升為修媛。

  • 1043年,張氏請求自降為美人。

  • 1048年,張氏成為皇后座下第一人,升為貴妃。

不僅張氏的升遷速度快,而且張氏的在後宮的禮節也很高。《涑水記聞》記載張氏在後宮的飲食、日常生活用品等供給,都已經超過了皇后的禮儀標準。《長編》說張氏的出入車輦十分豪華,已經和皇后媲美。


宋仁宗為了提高張氏的地位,表現自己的寵愛,在張氏還是修媛的時候,就決意封贈張氏的三代,同時對於張氏家族大肆封賞。要知道宋代封贈三代的嬪妃也只有張氏,一般來說貴妃都是封贈兩代。

張氏的曾祖父張文漸被封為寧州刺史,祖父張隸被封為光祿少卿,父親被封秘書監。這就是張氏的三代封贈。

張氏的母親曹氏先封縣君,此後加封郡君,最後封為清河郡夫人。宋仁宗還加封曹氏的三代,曹氏的曾祖父曹旭為秘書丞,祖父曹靖為祠部員外郎,父親曹簡為秘書省著作佐郎。

張氏同父異母的兄弟張化基、張化基的兒子張守誠,同母異父的兄弟蹇守和都被封官,可謂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干預朝政的張氏

張氏得寵之後,朝廷百官開始討好張氏,張氏的養母宮人賈氏地位提高,賈氏在宮中被人稱坐“賈婆婆”,賈氏大量收納別人的賄賂。朝臣賈昌朝攀附賈氏,認賈氏為姑姑,以此聯繫到張氏,居然升遷到執政。

此外還有王拱辰、文彥博等人討好張氏。他們不顧法度,經常送東西討好張氏。張氏的父親張堯封做過文彥博的門客,所以兩人的關係緊密。王則起義時,文彥博負責鎮壓,又有張氏在宋仁宗面前活動,此後以功勞封為宰相。

伯父張堯佐雖然早年拋棄張氏,但是畢竟是張氏至親,於是文彥博開始暗箱操作,提升張堯佐的官職,卻遭到御史唐介的攻擊,御史唐介事後被貶英州。此後張堯佐升為三司使,成為宋朝的“計相”。由此遭到了包拯等人的攻擊。迫於臺諫的壓力,宋仁宗才罷免張堯佐的三司使職務。

張氏的政治能量之大,超越了一個貴妃本有的權勢。從朝臣以及宰相的巴結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張氏干預朝政的程度之深。


去世後的葬禮

張氏在三十一歲時去世。後宮女子薄命,要麼是得不到君王的寵愛,要麼是子嗣早逝,而張氏已經得到宋仁宗的寵信,那就只有子嗣早逝了。張氏總共為宋仁宗生育三個女兒,但是三個女兒全部早夭,這給予張氏的打擊很大。

1054年張氏病逝,宋仁宗十分悲痛,下詔要求用皇后的禮節厚葬張氏。但是這一舉動遭到了百官的強烈反對,因為當時的曹皇后還在,宋仁宗此舉置曹皇后於何地?此外張氏只是貴妃,按照道理只是妾氏,如何能夠用正妻的禮節。

但是宋仁宗一意孤行,在宦官石全彬的建議下,追封張氏為溫成皇后,如此一來張氏採用皇后禮節不就名正言順。在石全彬,王拱辰、陳執中等人的幫助下,宋仁宗最終以皇后禮節埋葬了張氏。


可以想見宋仁宗對於張氏的感情之深,兩人才是真正的愛人。而曹皇后可以說在宋仁宗時期並不怎麼受寵。


分享到:


相關文章: